李世民喜歡馬,還表現在實際行動中,他曾經寫過一首詩《詠飲馬》:
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
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裏,騰波龍種生。
這首詩從動態上寫了飲馬的各種姿態,最終以“翻似天池”、“騰波龍種”作結,宛若天馬行空,神妙無比。倘若不是愛馬至深,能寫得這麼傳神嗎?
(第三節)詩文與書法
李世民的一生女人無數,除了他的長相和身份,有才也應該是其中一個理由。用多才多藝來形容李世民是絕對不算過分的。在戰場上我們可以看到他橫刀立馬、英姿颯爽的勇猛身姿,回到現實生活中,詩文字畫也在行的李世民肯定會吸引相當一撥女性的青睞。
屬文賦詩倡導學風
初夏
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陰陽深淺葉,曉夕重輕煙。
哢鶯猶響殿,橫絲正網天。佩高蘭影接,綬細草紋連。
碧鱗驚棹側,玄燕舞簷前。何必汾陽處,始複有山泉。
對於詩文,李世民有自己的見解,他覺得齊梁以來綺靡浮豔的文風根本就是在暴殄天物,於是倡導北朝時質樸無華的實用文風。
這是有原因的。多年的征戰之苦,使李世民親眼目睹了黎民百姓的苦難生活。他崇尚節儉,因為他知道一針一線來得都不容易,因此反對奢華侈糜的生活作風。李世民將這種簡樸的生活作風同時賦予了詩文理論,那就是要反對綺靡浮華、放縱淫豔,主張質實樸素、崇實棄浮的詩學觀念。看來,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真的不是蓋的。
同時,李世民覺得自己身為一國之君,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整個國家的運轉。如果自己提倡務實的詩風,就會在國內形成一種潮流。而且,自己的家庭背景,使得李世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就是要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之本。
所以他強調詩歌創作要合乎儒家的規範,要求詩歌反映政治得失,並且主張詩歌中要有安邦治國和修身立事的遠大抱負,追求的是一種雅正的詩學觀。
不過,不得不說,李世民的詩很少有能讀起來朗朗上口的。
但是,李世民一生的創作是很豐富的。他創作了散文25篇、賦5篇、詩歌109首等。“一個藝術家總在某些社會條件下創作,又總在某種文藝風氣裏創作。這個風氣影響到他對題材、體裁、風格的去取,給予他以機會,同時也限製了他的範圍。”李世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了內容豐富的不同於宮體詩的詩歌,在詩歌中體現了獨特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一個帝王,尤其是一個成功的帝王,必定是胸懷大誌的。委實正是如此,在李世民的詩歌創作中無一不展示著自己的抱負,他往往以緬懷古代帝王的行跡來抒發自己的誌向,並表示自己立誌做一個節儉、虛心、納諫、慎刑、愛民的英明君主。
《帝京篇》十首就是唐太宗文學作品的代表作。這些述懷言誌詩,所表現出來的是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情懷,呈現的是剛毅蓬勃的詩風,蘊涵著的是宏偉壯闊的大唐氣象。
由於唐太宗的倡導與實踐,使貞觀文壇出現了一派興盛的局麵。
擅長飛白融合南北
唐朝在很多方麵都是其他朝代所不能相媲美的。唐代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巔峰。如果說唐詩是中國詩文化的一個巔峰,至今仍如一輪皓月輝映在曆史的天空,春風化雨般滋潤著人們的心靈,那麼唐代的書法藝術就是星漢燦爛的夜空。在這裏書法名家輩出、書體流派紛呈、書法理論繁榮昌盛,顏、柳、歐、褚等名家法帖曆經千載風雨,依然是當今學書者臨寫的楷本。
這些藝術成就的取得和李世民是分不開的。不管是作為一名書法作品的收藏家,還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不管是關愛書法家的舉動,還是培養書法人才的措施,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書法事業的發展。皇帝帶頭發展書法,手下人還不瘋了似的跟風?
李世民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鐵杆粉絲,癡迷之深,後人無人能及。看來皇帝追起星來也是不要命啊。他曾命虞世南將選購的王羲之墨跡三千六百幅,張貼在寢殿的牆壁上,朝夕坐臥觀賞。還真是上癮了。這樣天天看,再勤加練習,李世民的書法藝術也是突飛猛進。他最擅長的是飛白書法,功力很深,曾寫飛白字賞賜群臣,一時成為大家爭搶的目標。不過我覺得這句話不能單純地說明李世民的書法非常好,因為這有可能出於官員的拍馬之舉。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十分重視對技法的鑽研,並且寫了《筆法論》、《指法論》、《筆意論》等理論研究的文章,從初學到深造的角度對書法作了精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