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李世民的功臣良將(3)(3 / 3)

但是後來李世民東征高麗後,又想起了魏征的好,知道如果他還在世,一定堅決反對自己東征。於是又派人把碑豎了起來,還把魏征的家屬請來安慰。

縱觀魏征的一生,那是正直無私,為了國家社稷,為了百姓安康,屢次在李世民要犯錯誤的時候提醒他,讓李世民更加專心地關注民生,關心百姓。貞觀一朝的政治如此清明,國力如此強盛,很大程度上源於魏征的進諫。在魏征死的時候,李世民曾經對大臣們說:“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歿,朕失一鑒矣!”可以說,魏征是當之無愧的“千古金鑒!”

而追溯魏征的直言敢諫,其中有一部分遺傳於他的父親。他父親魏長賢在北齊做官,也是相當地直言敢諫,因此沒少得罪人。曾有朋友勸他要低調一點,魏長賢說:“人生在世,都渴望有所建樹。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於我,則要盡我所能,求仁得仁,言與不言在我,用與不用在時。無論結果如何,都不需要抱怨。”

有一個這樣的父親做榜樣,也難怪魏征會如此地直言不諱,逼得皇帝跟自己的老婆告狀。而有這樣的名臣,是人民的福氣,皇帝的造化,國家想要不富強都難。

(第五節)勇冠三軍尉遲敬德

姓名:尉遲敬德

生辰:585年

忌日:658年

民族:於闐尉遲部族(傳說是)

籍貫: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

兵器:單鞭、丈八長矛。

座駕:踏雪烏騅馬。

描述:隋末唐初名將

柏壁之戰被收服

提及大唐,就不能不說唐太宗李世民;而說到李世民,就不能不談及他手下的幾員心腹大將。其中就有“勇冠三軍”的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作為傳統門神被人們所熟知,但如若追問究竟他跟唐太宗李世民有怎樣的淵源?為唐朝做了哪些貢獻?恐怕知道的人就少了。

尉遲敬德的身份很特殊,因為他曾是唐朝的敵人,而且曾經連破大唐州郡。隋朝末年的動亂跟其他朝代差不多,民不聊生,盜賊橫生。昏庸的楊廣張弛無度,一如既往地橫征暴斂,建造豪華宮殿,豪華遊輪,還時不時地征兵去討伐高麗。老百姓其實是這個世界上最好伺候的人,隻要你能讓他踏踏實實地種地,一般人是不願意造反的。但是,楊廣不懂這個道理啊,在他統治時期內,可謂是貫穿始終地作孽。結果,隻有一條,兔子急了還咬人,更何況是老百姓。各地起義軍的浪潮是一浪高過一浪,人人都想揭竿起義。鐵匠尉遲敬德打鐵掙的那點錢還不夠交稅的。隻好跟著別人一樣去參軍,好歹能混個溫飽。

他選擇的是在高陽從軍,剛才說了,楊廣是一如既往地準備東征高麗。而且,當時農民起義正是高潮時候,尉遲敬德出征的機會就非常多。在東征高麗的過程中,尉遲敬德還因為表現搶眼,被封為朝散大夫。人怕出名豬怕壯,在割據勢力不斷高漲的時候,617年三月馬邑(治善陽,今山西朔縣)鷹揚府校尉劉武周稱帝,建元天興,成為當時割據北方地區勢力最大的集團用戶。尉遲敬德的大名他自然也是有所耳聞的,知道他作戰勇猛,於是將他籠絡到自己的手下擔任偏將。

李淵起兵反隋建立大唐後,麵臨的問題就是要掃除自己統一中原的障礙,劉武周自然也是障礙之一了。但是,劉武周自從得了大將宋金剛後,非常囂張跋扈,根本不把李世民他們放在眼裏。他就打算著先消滅李淵入主太原,再謀求奪取天下。於是在武德二年即619年,劉武周這廝聯合突厥這個大靠山進軍太原,這次戰鬥中尉遲敬德正常發揮,表現自然不錯。劉武周命令尉遲敬德與宋金剛帶領2萬兵士攻打河東,到了黃蛇鎮,又聯合突厥,攻破榆次,奪取介休,拿下太原,銳不可當。唐太常少卿李仲文被擒,全軍覆沒。尉遲敬德乘勝帶領軍隊繼續南下,攻破平遙,奪取石州,侵襲浩州,一路勢如破竹。李淵詔令右仆射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與齊王李元吉共同阻擊尉遲敬德,依然沒有取得勝利。唐軍步步潰退,尉遲敬德繼續攻打晉州,攻破澮州,節節取勝。同時夏縣呂崇茂殺縣令自號魏王,與尉遲敬德南北呼應。屋漏加上連夜雨,李淵隻好詔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等率兵討伐呂崇茂,但雙方實力相當,在夏縣形成了對峙之勢。好在關鍵時候李世民出招了,奉命統領關中兵士討伐劉武周。十一月,李世民帶兵趁著黃河結冰的大好時機,滑著冰就過了黃河,在柏壁駐紮重兵,與宋金剛軍對峙。並同固守絳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絳)的唐軍形成掎角之勢,兩麵夾擊宋金剛軍。這場戰役就是柏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