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李世民不再想著要殺魏征了,但是,你想,身邊有這樣一個大臣在,經常直言不諱地否定你或者批評你,也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所以,李世民對於魏征也是有幾分怵的。
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隻鷂子,玩得正高興的時候,魏征來了。李世民一看,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裏。魏征那是什麼眼?這點小情況還不盡在掌握。於是他故意在李世民麵前羅裏八嗦、磨磨唧唧的說個沒完沒了,然後才走。魏征是走了,鷂子也回不來了,因為已經被憋死了。還有一次,也很有意思。長孫皇後死了以後,李世民很是悲傷,畢竟這個女人曾經陪伴自己走過那麼長的路,在自己身經百戰的時候,不離不棄。長孫皇後死後,李世民把她埋在昭陵,為了能夠在宮裏看到昭陵,李世民就下令在皇宮內修建一座高樓,有時間就上去憑吊一下。這還不算,還總是把魏征拉上去一塊眺望。魏征本身就對這件事不太滿意,就說自己是近視眼,看不到遠方的什麼東西。
李世民一聽,很著急,就指著昭陵的方向說,那不就在那兒嗎,怎麼就看不到呢?這時候魏征說了一句話,不光讓李世民不再上樓眺望昭陵,還把專門看昭陵的高樓拆了。魏征說:我還以為陛下是眺望獻陵呢,哪知道是讓我眺望昭陵啊!
絕了!
因為獻陵埋的是李淵,而昭陵埋的是長孫皇後。那個時代人人重視孝道,太過明顯地重視媳婦兒是會被人鄙視的。
晚年鋒芒見低
但是,跟李世民掐了很多年後,在魏征晉升為侍中,也就是宰相之一,左光祿大夫,並被封為鄭國公的時候,魏征開始以眼睛有病向李世民遞交辭職報告。李世民知道沒有魏征,自己這麼些年不會這麼順利,很舍不得,就對魏征說:“金在礦裏的時候不珍貴,等良匠做成器皿就值錢了;朕現在就是金子,你就是良匠。你眼睛不好,但還不老,怎麼能就這樣離職呢?”
這招無效,魏征就當麵向李世民請辭。李世民無奈,隻好同意他辭去侍中職務,但是門下省的事兒還要管。同時也給魏征封了個特進的官職,李靖當年也是特進。
這事兒暫告一段落。時間流逝,國力越來越強盛,但李世民也變得越來越聽不進大臣的勸諫。魏征一如既往地諷刺李世民,說李世民越來越聽不進大臣的勸告,懲罰也越來越多。後來,李世民要去泰山封禪,就是祭拜天地,但凡成就卓著的君王一般都會這樣做。魏征又出來反對。李世民有些生氣,就說:“我的功勞不高嗎?我的功德不厚嗎?四方的民族不太平嗎?遠方的部落不仰慕我嗎?五穀不豐嗎?怎麼不可以呢?(功豈不高耶?德豈不厚耶?諸夏未治安耶?遠夷不慕義耶?嘉瑞不至耶?年穀不登耶?何為不可?)”
一大段排比,看來李世民不是不高興,是相當不高興。
可是李世民麵對的是魏征,不是別人。盡管這時候的李世民可謂是功高德厚,四方臣服,百姓安康,國力強盛,政治清明,國家的外來使者絡繹不絕,曆史上這樣的局麵一般很少出現。魏征仍然拿得出不去封禪的理由。魏征說現在雖然國富民強,但是百姓得到的實惠並不多;四方臣服,但是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五穀豐登,但是倉庫還沒有滿。言外之意就是國家還有待進一步發展。這還不算,魏征又接著說,現在表麵上看上去也許我們的國家是比較健康,但是一旦“做重活、走遠路”就會暴露出內部問題來。封禪不但驚擾百姓,還會被人家看出我們的真實實力。
最終李世民沒有去封禪,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天文問題,這樣才有了後來征戰薛延陀的勝利。
但是我們不得不為魏征捏一把汗,這樣的直言不諱,放在很多君主身上,估計早就拉出去槍斃五分鍾了。遇上商紂、夏桀,早就死無全屍了。還好他比較幸運,遇上的是李世民。
李世民對於魏征的評價很高:貞觀之前,跟隨我打天下,曆經艱難險阻的是房玄齡,堪稱第一;貞觀之後,為我獻計獻策,直言犯諫,糾正我的過失,魏征堪稱第一。這二人就算是跟古代的名臣比起來也是完全不遜色啊!為此,他還把自己的佩刀賜給了他們倆,可以說是至高的榮譽了!
貞觀十六年,在李世民為太子的事兒焦頭爛額的時候,李世民把魏征選為李承乾的太子太師,用來輔佐太子。但是,就在這一年,魏征病故,享年六十三歲。李世民對此非常傷心,不光親自到他家哀悼,還親手為魏征撰寫碑文。
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使得李世民又把魏征的碑弄倒了。那就是由魏征極力向李世民推薦的宰相候選人侯君集和杜正倫相繼犯了錯誤,李世民開始懷疑正直的魏征也背著自己結黨營私。後來,李世民又聽說了魏征要收錄自己的諫諍語錄在褚遂良麵前炫耀的事兒,李世民這下子就徹底爆發了,碑也弄倒了,衡山公主和魏征兒子的婚事也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