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李世民的功臣良將(3)(1 / 3)

假如李密沒有當時的驕狂,也許魏征跟著稱王的李密也會混到部級幹部,再說遠一點,也許還可以做上宰相也說不定。但是,曆史從來就是沒有假設的,如果李密真的得到天下,也就沒有了關於李世民的種種。在進攻王世充的時候,李密犯了致命的錯誤,這一切最終成就了李世民。在打敗竇建德之後,魏征做了李建成的手下,給李建成出了很多的主意,成功戰勝劉黑闥就是魏征的計謀。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魏征就多次勸說李建成要先下手為強。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李建成就是扶不起的阿鬥,最終,讓李世民給消滅了。李世民發揚一貫的愛才如子的優良作風,不計前嫌,將魏征收到自己門下。並且,在最初魏征不信任自己的時候,不斷地找魏征談話,最終贏得了魏征的信任。

三易其主的魏征這次終於可以英雄有用武之地了。

忠臣與良臣的辯論

玄武門之變後,魏征前往黃河以北做安撫工作,非常恪盡職守,嚴格執行李世民的命令,大膽地釋放了李元吉和李建成的舊部。此舉雖然遭到別人的怨恨,但是卻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此後,魏征一發不可收,在貞觀元年一年就向李世民提了二百多條建議,這其中有很多的諫言。這一年,魏征被提拔為尚書左丞。

後來,有人告發魏征提拔自己的親戚當官,結果,查無證據。李世民覺得魏征性子太直,不懂得避嫌,應該批評一下。誰知,這下子竟然把魏征給惹毛了。

魏征向李世民上奏說,君臣本為一體,如果隻知避嫌不講公道,國家想要興旺估計就會比較困難了。李世民一聽,魏征是對自己的批評有意見了,於是趕緊道歉。誰知,魏征依然不依不饒,堅持自己是願意做良臣不願意做忠臣。

一番話說得李世民興趣大起,忙問他良臣和忠臣有什麼區別。

這下魏征又開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講了起來。他說,龍逢、比幹明知道君主是昏君、暴君還要死諫,是不折不扣的忠臣,而稷、契那種輔佐明君成就一番大業的則是良臣。做良臣君臣雙贏,做忠臣兩敗俱傷。(“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幹是也。良臣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

其實仔細分析這段話,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漏洞,為什麼說呢?魏征本能的縮小了忠臣和良臣的範疇,使忠臣和良臣相互對立起來。按照他的意思,忠臣隻是龍逢、比幹這樣在昏君、暴君手下做事的人,不包括那些明君手下上班的人。在那些同時具備忠和良兩種因素的人身上,他隻承認良,而不承認忠。但是,事實上,良臣就屬於忠臣的範疇。

魏征為什麼要這樣區分呢?這其中當然是有玄機的。如果拿魏征跟曆史上的人物相比較的話,他無疑是唐朝版的呂布,一個不折不扣的三姓家奴。元寶藏暫且不說,先是李密,然後是李建成,現在是李世民。估計現在他自己也根本不好意思把自己往忠臣那個行列撥拉了。既然事實已經如此,魏征也沒有什麼別的好做,隻好為自己炮製了一個聽起來高於忠臣的良臣之說。把那些曆史上功成名就的人們劃到良臣堆裏,而忠臣堆隻剩下那些被人鄙棄的愚忠之臣了。

魏征用自己舌燦蓮花的功夫,為自己趕製了一件良臣的衣服,從此跟“三姓家奴”徹底說拜拜。而李世民也徹底被魏征的口才征服,不但沒生氣,還賞了他五百匹絹。

不過要說的是,雖然魏征跟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有很大的區別,但是魏征通過自己後來的努力,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也算得上是現代版的忠臣——忠於國家之臣。在李世民但凡有點想要驚擾百姓、勞民傷財、大舉用兵、有損公德的苗頭的時候,魏征一定會站出來反對。

跟隨太宗發光發熱

貞觀六年的某一天,李世民在丹宵樓跟大臣一起喝酒,酒意正濃的時候,李世民問身邊的長孫無忌,為什麼自己不采納魏征的諫言的時候,魏征理都不理自己?長孫無忌說,可能是魏征怕跟皇上說話之後,諫言會作廢。李世民更糊塗了:“那就先答應了,以後再進諫啊?”魏征這時候說話了:“舜曾經教導群臣不要當麵順從,背後嘀咕。如果我當麵答應,背後再去嘀咕,不就違背了聖人的教誨了嗎?”

李世民大笑道:“人人都說魏征驕狂傲慢,可我覺得他很可愛,正是因為這樣啊!”

可以說在貞觀前期,李世民謙虛的時候,魏征的進諫基本都可以被采納,但是即使是這樣,畢竟伴君如伴虎,也總會有把皇上惹毛的時候。有一次,魏征在朝上把李世民弄得相當不快活,於是跑到長孫皇後那裏去告狀:總有一天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那是誰?非常適合做和事老。早年李淵對李世民心存戒備的時候,一般都是長孫皇後在一旁為李世民說好話,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幫了李世民。現在,長孫皇後發揮一貫的優良作風,勸說李世民:有英明的君主才有正直的大臣敢於進諫,因為這個大臣知道,君主英明可以聽得進去。一番話說得李世民眉開眼笑,也就忘記剛才說的要殺魏征的事兒了。看來,皇帝身邊要多幾個這樣明智的妃子,這樣的話,也可以少很多殺戮和冤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