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如何搞好人際關係35(1 / 3)

第四節 教養子女

孔子把人分成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但是,中人的標準是什麼很難確定。我認為,人分三種:第一種是萬物之靈。周武王提出,人應該成為萬物之靈,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目標,但是現在很多人不但忘記了,而且想把它否定掉。第二種是一般動物的人。如果人不能成為萬物之靈,那就是一般動物的人。如果你想著自己是萬物之靈,那你就越來越有靈氣。第三種是禽獸不如的人。這種人比一般動物的人更可怕。

這三種人,你想做哪一種是你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法律既不可以規定,宗教也毫無辦法,隻有訴諸道德。道德是看不見的東

西,但是它有力量讓你成為萬物之靈。

你的子女也可以變成這三種人中的一種,至於最終到底是哪一種,就看你如何培養了。

親子關係其實是教養關係

親子關係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偏重於朋友關係的,西方人大多如此;偏重於血緣關係的,中國人以前多偏重血緣關係;偏重於教養關係的,我希望現代的中國人偏重於教養關係。教養關係與血緣關係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以前太偏重於血緣關係,最後卻變成利害關係。因為胳膊要向內彎,到最後就變得不講是非。

孔子曾講過一句話,“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引起很大的爭論。就是說,父親偷了人家的羊,結果有人到他家來調查,那兒子怎麼回答?要麼承認父親偷羊,要麼替父親隱瞞,說:“我爸爸不是那種人,我爸爸不會偷人家的羊。”在偏重於血緣關係的情況下,兒子做了壞事,爸爸要替他隱瞞;爸爸做了壞事,兒子不能出麵舉證。

很多人批評孔子沒有法製觀念,為了親情,為了血緣,破壞法律。其實,孔子從來沒有很肯定地講過任何事情,這是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一個人講話很肯定,總有人讚成,有人反對。孔子的基本態度是“無可無不

可”,既沒有什麼可以的,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如果把孔子的話解釋得很僵硬,就是曲解。孔子當年講這句話,是跟人家談話的時候說出來的。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大意是,葉公告訴孔子:“我們家鄉有個直率的人,他的爸爸偷了人家的羊,他卻去官府告發他的爸爸。”孔子說:“我們家鄉的人不一定這樣,爸爸偷人家的羊,兒子不作證,兒子做了壞事,爸爸也不去宣揚。”

孔子沒有說非這樣不可,隻不過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兒子也可以去作證,也可以不去作證。

血緣關係慢慢會變成利害關係,為什麼?古時候,甚至現在也有這種思想,認為兒子會替自己養老送終,所以重視兒子;女兒反正要嫁出去,所以不重視女兒。以前的手工藝者基本上都有傳兒不傳女的規矩,這就是利害關係。親情變成利害關係,就不像一家人了。

無論是朋友關係還是血緣關係,都有其局限性,所以我提倡教養關係。生而不養,是絕對錯誤的;養而不教,就更糟糕了。很多小孩天生殘疾,他的母親卻無怨無悔地照顧他,這才了不起。如果出於利害關係的考慮,把他丟掉就省事了。

所以說,親子關係是很神聖的,不要掉以輕心。既然把孩子生下來了,就要負起責任養育他。養育不是說要讓他過好日子,富家子弟未必成才,往往是窮人的孩子有成就。世界上真正的偉人,大部分都出生於貧寒的家庭。

一個人從來沒有經過波折,是一輩子也長不大的。父子把子女封閉起

來,保護得很周全,任何疾苦都不讓他知道,他將來就會變成一個白癡。中國晉代有個皇帝,一日上朝,有好事者上前奏報:“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餓死者幾十萬人。”皇帝聽罷,大惑不解:“好好的幾十萬子民,如何會餓死?”好事者答曰:“因為天旱,糧食絕收,百姓沒有飯吃,餓死者已甚十之三四。”皇帝沉思片刻,拍案道:“他們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這不是白癡嗎?

案 例

有個學者某一天乘船到對岸去,在船上他問船夫:“你懂哲學嗎?”船夫老實地回答:“我不懂。”學者說:“那你失去了生命的三分之一。”又問:“你懂數學嗎?”船夫說:“我也不懂。”學者說:“那你已經失去生命的一半了。”忽然一陣大風把船掀翻了,船夫問學者:“遊泳,你懂不懂?”學者說:“不懂!”船夫說:“那麼,你要喪失你生命的全部了。”

這個笑話就是諷刺那些隻知書本上的東西而對生活技能一概不懂的人。一個人要知道好的,也要知道壞的;要知道善的,也要知道惡的,這才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人。人生是要經過嚐試的,隻要在安全的範圍之內,盡量讓小孩去嚐試,不要禁止他,但是你不能規定他要做什麼。

親子關係其實就是一種教養關係,你怎麼教,他就會怎麼表現。親子關係的形成取決於父母,不能小孩子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人類跟動物不同,動物一生下來,就可以獨立了,人一生下來若是沒有人悉心照顧,一定死亡。所以,人注定是要彼此依賴的,不可能絕對獨立。

可能家長們現在滿腦子都是要教小孩子獨立,獨立到最後他會不認你是他爸爸。如果有一天,你的小孩對你說:“我不需要你了。”試問,你會作何感想?做父母的,當小孩開始獨立而與父母越來越疏遠的時候,其實是很心疼的,都會有失落感。

父母是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的關鍵,但並不是說父母就可以掌控一切,因為親子關係是雙方麵的,你不能替小孩決定一切,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比如,不能把小孩教得跟你一模一樣。有很多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樣子教育小孩的,自己會的要求小孩一定會,甚至強迫小孩子承父業,這都是錯誤的做法。他是他,你是你,你沒權力決定他的一生。你可以教他一些東西,但他要不要接受是另一回事。

有些父母,小孩不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做,就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這種態度很不合理。有的時候父母堅持到最後,也可能會成功。所以,孩子不願意的事,父母過分堅持不對,完全不堅持也不對,堅持到何種程度,要靠父母自己去拿捏。比如讓小孩彈鋼琴,一開始都是哭哭啼啼的。可是隻要他(她)熬過開始的階段,就可能彈得很好。父母要幫他(她)熬過這一階段,大音樂家貝多芬就是在父親棍棒逼迫下才成功的。當然也要看小孩有沒有天分,沒天分的話,你逼他(她),就是強人所難。

教養關係的結果就是自作自受,你把小孩教養成什麼樣,都要承受,因為你沒法更換。養兒女不同於養寵物:養寵物的話,哪天不高興,你可以把它趕出去或送給別人;而小孩一生下來,不管他長成什麼樣,你都要全盤接受。小孩子是會變的,有的小孩一開始很乖,越長大越壞;有的小孩一開始很調皮,越長大越懂事。具體怎麼變,你沒法控製,隻能接受。但是要知道,他之所以會這樣變,多少與你有點關係,都是你調教出來的。

父母教養子女不能大意,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小孩時時刻刻都在變。你不能定期把小孩叫過來,交流一下,那是領導布置工作,是老師定時上課。父母是一生一世的,父母是24小時的,而且全年無休,父母的責任是無限的,明白了這一點,才好調整親子關係。

教養關係從何而來?從觀念來。一切事都是關係的互動,關係是由態度來決定的。

案 例

有一天,有個小女孩跟父母一起出去,小女孩玩得很開心,在前麵又跑又跳的。這時,一輛汽車開了過來,爸爸在後麵大叫:

“小心一點!”那個小女孩完全不理會。爸爸一直在後麵喊,可是小女孩就是不聽。結果小女孩被車子撞倒了,進了醫院。事後,爸爸就對小女孩說:“我叫你小心一點,你怎麼就是不聽?”小女孩說:“爸爸,你每天回家叫我拿拖鞋,也是這麼大聲喊的,所以剛才你說‘小心一點’,我以為你又要我拿什麼東西了……”

你平常吩咐小孩做什麼事的時候,應該把聲音降低一些。有危險的時候,你提高音量提醒他(她),他(她)才會有反應。你平常也是大聲對他(她)說話,遇到緊急事情,你大聲提醒他(她),他(她)肯定會置若罔聞。

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怪不得小孩。小孩也一樣,也要自我檢討,要學會察言觀色,否則就會挨罵。子女要乖巧,父母要關心,加強互動,關係才能和諧。

一個人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碰到什麼樣的父母,都是無法選擇的。每個人的福分不一樣,你不能求同,也無法求同。因為天底下沒有兩個相同的爸爸,也沒有兩個相同的子女。人是有個體差異的,如果每個人都一樣反而不好。

兒孫自有兒孫福,你怎麼教他(她),他(她)都不思進取,那是他(她)的事情,你盡心就好。做父母的,把該做的都做了,該調整的都調整了,至於小孩怎麼樣,那是小孩子的事情,誰也管不了。

調整要從實際的狀況開始,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觀念搞清楚。觀念正確,態度就會合理,關係自然好。你的觀念決定你的關係,所以不要一天到晚去重視關係,而是要把你的觀念擺正。

為了避免產生疏離感,子女的私事要少管,但是也不能不管,要管到合理的地步。改善親子關係,就要慢慢調整自己,你要求對方是沒有用的。改變別人最好的辦法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最好的辦法,是改變自己的觀念。

教養子女從改變觀念開始

其實任何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萬物之靈,但是長期以來,父母在教養子女時形成了一些錯誤的觀念,就是因為這些錯誤的觀念,使我們無法達到目的。

第一,把“愛”放在嘴邊上。中國人疼愛小孩不能說出來,西方人疼愛小孩一定說出來,這是文化的不同。不是中國人不敢講,而是中國人知道不講比較好。比如母親節的時候,小孩問:“媽媽,母親節到了,我送你什麼禮物?”相信沒有一個媽媽會要求小孩送什麼,都說不要。如果小孩真的沒有送,到了母親節,媽媽就會一臉的不高興。那媽媽為何不幹脆告訴兒子,自己要什麼?媽媽會說:“真的要我說出來,那我兒子就慘了,我想自己搬出去住,讓他給我買一套房子,他根本做不到。他應該自己會想我需要什麼。”這才是中國人,你有沒有誠意,別人一看就知道。

愛子女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是動物的本能,我們常說“虎毒不食子”就是此理,所以不應該把愛掛在嘴邊上。過於強調愛,就會寵壞子女。

什麼叫作愛?愛就是給他相當的限製。所以愛子女真正的意思,就是要給子女適當的限製。我們過分地寵愛子女,隻給他愛,沒有給他限製,是20世紀最大的禍患,也是親子教育最大的殺手。因為子女需要親情、愛

情、同情,更需要父母的教導。為什麼小孩子不懂事?就是因為他沒有什麼知識,他對整個世界不是很了解,我們比他年長,我們比他有經驗,所以我們有責任要教導他,自己的子女不教,那誰來教他?

愛子女隻是親子關係的基礎而已,不是全部。很多人以為愛小孩就是要滿足其物質上的需求,滿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其實,溫室裏的花朵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你現在滿足小孩的所有要求,將來他一踏入社會就會無所適從,因為沒有人會把他當成心肝寶貝。最近社會上形成一種不容樂觀的現象——6+1症候群,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加上父母共六個人,圍著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自然被視為掌上明珠,萬千寵愛於一身。中國有句話,富不過三代。就是說,人一旦有錢,就會寵壞自己的子女,使他們從小就生活優越,衣食無憂,他們自然就沒有把家業發揚光大的理念,坐吃山空,到了第三代以後,就會把家業敗光。

你要記住,你的小孩不是上帝。凡是出生在人類家庭裏麵的,都是很平凡的人,隻把他當平凡人看待好了,平凡人就要受到限製,沒有特權,其願望不可能完全得到滿足。我們愛護子女就是要讓他去麵對各種不同的情況,讓他有一些複雜心理,有一些矛盾。

設限製就是要讓人們自律。自律就是要想讓子女自己管好自己,父母就要先管好自己。自律其實是自愛的表現,西方人講愛,是講愛人,中國人講愛很少講愛人,而是講自愛,不自愛誰都拿你沒有辦法。一個不懂自愛的人,哪有資格愛人?一個人先愛自己,使自己全身都充滿了愛,才有多餘的愛去愛別人,這叫作推己及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心裏根本沒有一點愛,他講的愛都是空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