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收購戰爭:擴張中不忘謹慎(3)(1 / 2)

1992年初,榮智健以25億港元並配售11.68億的新股,收購了恒昌其餘64%的股權,其中,李嘉誠持有的恒昌19%的股權也盡歸榮智健所有。業界對榮公子的這一做法頗有微詞,甚至有人說他與李嘉誠早有預謀。

恒昌收購戰,表麵上是李嘉誠與榮智健聯手,實則是李嘉誠幫助榮公子。他不僅博得了名聲,還得到了2.3億港元的售股盈利,又是個一箭雙雕之策。

成立首長國際

審時度勢大膽決策是成功企業家的必備素質,在危急關頭,應禁忌那種當斷不斷猶豫不決的決策心態。

——李嘉誠

自李嘉誠幫助榮智健成功收購泰富後,一大批內地企業紛紛向他拋出媚眼,都想借助李嘉誠在香港的影響力借殼上市,組建更多的合作項目。

在眾多內地企業中,首鋼首先被李嘉誠一眼相中。首鋼是首都鋼鐵企業總公司的簡稱,它與鞍鋼、武鋼、寶鋼合稱為中國四大鋼鐵生產基地。首鋼涉及的項目有重型加工、汽車工業、建築航運、電子金融等行業。在國內外擁有200多家聯營企業和合作夥伴。

那麼,李嘉誠為什麼會選擇首鋼作為合作夥伴呢?香港有一家名叫東榮鋼鐵的上市公司,每年要進口大量鋼鐵來滿足香港市場的需求。這家公司的最大股東是聯合係集團的李明治。李明治在香港股市可以說是呼風喚雨,不可一世,人們習慣把他稱為“魔術師”。他經常將上市公司玩弄於股掌之間,來回倒騰,自己獲利無數,但那些小股民可慘了,隨著他像地震一要到處顛簸。

據說,李明治變“魔術”時,曾多次涉嫌觸犯過證券條例。各大1992年,雙方在北京達成共識。首鋼、長實、怡東三家聯手,以每股9.28角,共涉資2.34億港元收購了東榮鋼鐵72%的股權。首鋼與長實各占51%和21%,怡東占3%。

東榮雖然是一隻小小的空殼,但對借殼上市的人來說是價值連城,並完全有可能將其擴展成一個大型的中資企業。

李明治為確保萬無一失,不給證監會留下一點蛛絲馬跡,1993年,他將旗下上市的三泰實業67.8%的股權,以每股1.69元售與首鋼、長實和怡東。其中首鋼占46%,長實占19%,怡東占2.7%。

李明治的肆意拋售,也促成了首鋼和長實的第二次合作。1993年5月,東榮鋼鐵從長實、怡東購得三泰的股權後,正式更名為首長國際,首鋼、長實、怡東三家為其最大股東。三泰實業則掛在首長國際旗下。隨後,首長國際先後收購了開達投資、海成集團和寶佳集團。特別是寶佳集團,首長國際共涉及資金11億港元,創下了首長國際收購金額的曆史之最。

從收購東榮一直到寶佳,首長國際成功完成了5次大規模的收購。同時,它在香港的地位也進一步得到穩固。接下來,首長國際把投資項目轉向了廣闊的內地市場。

自90年代初中信泰富成功在香港借殼上市後,招股上市曾風靡一時。紅籌股成為股民們心中的新生寵兒。據1995年香港證券界中資上市公司排行榜顯示:中泰以474.7億港元遙遙領先,粵海投資以89.4億港元緊隨其後,首長國際則以63.6億港元排名第三。

中資公司在香港股市的迅速崛起,引起英資財團的不安,認為這是鳩占鵲巢,奪他們的飯碗。對此,國務院駐港辦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在,也是當代企業管理的核心要求,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張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作為公司的一把手,要時刻保持冷靜,采取不同建議,總結他人經驗,最終才能做出科學有效的決策。

怎麼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呢?首先,要學會運用係統論。合理利用係統論是現代商業決策人的必備素質。要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間的關係,統籌兼顧,合理布置。強調係統內外各層次、各要素、各項目之間的關係。協調好各子係統間的平衡配套,並始終堅持子係統服務於整體的大局關。

其次,要學會運用信息論。及時掌握有效的信息是決策者必備的條件。有了信息後,才能從中總結、對比、提煉、選擇出那些有用的資料。得到的信息量越多,決策者的成功性就越大。另外,決策者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信息的過時和阻塞現象,加工彙總時更要細致、穩健、準確。

最後,對決策事件本身。因受環境和主、客觀等因素影響,對決策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保證決策的可行性,又不至於冒太大風險。由於不同的決策者在信息資料、個人性格、時間費用等環節上的差別,不能對決策者提出過高的目標,隻要能做到比較合理或盡量滿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