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指出,現代企業的成功取決於決策者,而一個成功的決策者應該有快速、高效的思維和行動能力。作為當今企業的老板,除了睿智和頭腦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得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在關鍵時刻,應禁忌那種當斷不斷猶豫不決的決策心態。
另外,決策者並非狹義上的企業領導人,它是一個集體概念。作為股市的三種收購風格
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李嘉誠
人們常說,這個人怎麼有個性,那個人怎麼有特色。同樣,經商也要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不知道這一點,就會步他人後塵。李嘉誠在商海闖蕩幾十年,南征北戰,功勳卓著。在他參與的收購戰中有既有失利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悅。不管怎樣,“李超人”始終保持著他獨到的見解和鮮明的個性。
在香港股市,有三個人的收購風格可謂與眾不同,獨樹一幟。他們分別是:包玉剛、劉蠻雄和李嘉誠。下麵逐一分析這三個人的做事風格。
包玉剛的收購方式,是典型的財大氣粗型。就憑硬件擊敗對手,他對“敵人”毫不留情。他打的每一戰都很重視速度,往往先靠打快攻讓敵人來不及防備,最終輕鬆獲勝。
有人說,包船王像三國時的呂奉先,有勇而無謀。其實這種說法也不完全正確。有些收購戰,必須得速戰速決,稍有遲緩,就可能一敗塗地。若與對手打持久戰,不論精力還是時間對包氏來說都不很充足。因此,包氏的收購都顯得場麵宏大、驚心動魄,同時付出的代價也相當昂常會是一些經營下滑、內部矛盾、控股不牢的公司,等一切後續工作準備充足了,他會突然襲擊,奪取最後勝利。如果收購成功,就控得了該公司的股權,如若不然,就迫使對方高價贖回自己所控的股權。
所以,劉氏即使收購失敗,也會獲得豐厚的利益。他每次成功收購一家公司後,都會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組、分拆和集資,搞得小股民們個個頭暈眼花,不知所措。
劉蠻雄先前是開辦電扇廠的小老板,短短幾年內,他的資產便達到100多億港元,很快便在香港商界站穩了腳跟。他收購公司的手段往往很無理,甚至有些殘忍,純屬“惡意”收購行為。
但是,客觀來講,劉氏對香港的證券業還算是個有功之人。正是依靠他最先引進的華爾街的先進技術方法,才使得香港股市的運營可與華爾街相媲美,甚至超出華爾街的水平。繼劉氏之後,像他這樣的股市收購狙擊手在香港出來不少,所以人們對他的議論也逐漸少了很多。
劉氏的行為,曾喚醒過很多沉睡中的巨龍。香港許多大亨發現,隻要帶上一批現金進入股市,無須辛苦勞作,便可頤養天年,萬世無憂了。
最後看李嘉誠,他與劉氏的收購方式恰恰相反,李氏的收購方式屬溫和派。他每打算要收購一個企業時,都要與對方溝通、協商、談判,並力求以和為貴,盡可能在桌麵上解決問題。若對方不同意,他也絕不強人所難。
李嘉誠很有謀略,他往往能以少勝多、以柔克剛、以不變應萬變。最經典的戰例莫過於收購港燈一戰了,他從設想到付諸行動直至控有港燈,曆經幾年。最後,還是西門?凱撒克主動上門,真正達到了不戰而李嘉誠的收購,從不意氣用事,沒有非達到目的方可罷休的心理。
因為他明白,越是這樣,越容易急躁,而犯錯率就會越高。即使收購過程中遇到困難,他也能冷靜應對,權衡利弊後做出果斷決策,如收購九龍倉、置地,他都持這種態度。
李嘉誠收購每一個公司,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連對手都常常歎為觀止,連連叫好。即使收購成功,也不像劉氏一樣進行一係列的改組、重建之類的舉動,他總是盡可能地保留原有的企業建構模式和管理製度,盡可能地照顧一些小股東的利益。對於股權等重大問題,他總要求各股東發表意見,全體通過方可執行。即使收購失敗,他也絕不用所持股權來要挾對方高價贖購。
李嘉誠雖然收購了許多公司,但他名聲很好。從來沒有任何公司擔心“超人”會惡意收購。對李嘉誠來說,信譽猶如財富,甚至於生命。生意場上隻要信守諾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日後必有回報。如果為做一件事而不擇手段,即使成功也毀譽參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