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收購戰爭:擴張中不忘謹慎(2)(1 / 2)

這時,終於有人頂不住了。1982年4月,在海外投資回報不佳的怡和下屬的地產公司——置地,卷土重來,以6.3~6.35元/股不等的價位(比市價高出1元)收購了港燈2.22億股,接著,為避免觸發全麵收購,置地又以9.4元/股的價格買入了1200萬股港燈認股證,占認股證總發行也許,是為間接報當年地鐵競標的一劍之仇,置地此舉是專門做給李嘉誠看的。但意氣用事的置地好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為了湊集巨額資金,它傾家蕩產,不惜向大財團高利貸款,僅負債就達160億港元。此時的李嘉誠就好像是一位長者,他不慌不忙,靜觀其變,並沒有與置地展開正麵交鋒。

據傳,就香港回歸一事,撒切爾夫人與鄧小平在北京談判時摔了跟頭。隨之,香港出現又一次移民熱潮,大批港人攜款外遷。受歐美日本經濟低迷的影響,香港地產大幅下落,出現有價無市的現象。這時的置地猶如籠中巨獸,欲罷不能,單是一年的貸款利息就可建造一處樓群。1983年,置地年度財政虧損高達13億港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作為“母親”的怡和集團,財政年度盈利額也暴跌了80%。恨鐵不成鋼,怡和大股東凱撒克家族為懲罰置地這個不爭氣的“兒子”。1984年,凱撒克家族隨即宣布置地公司董事會主席紐璧堅退出怡和集團。

昔日曾是呼風喚雨、地位顯赫的紐璧堅,現在突然離去,心裏難免有些感傷。微風拂麵,美麗而熟悉的維多利亞港灣潮起潮湧。紐璧堅感歎道“IloveHongKong,IloveHongKongforever。”(我熱愛香港,我永遠熱愛香港。)這裏需要為紐璧堅說句公道話,置地的災難也並非他一人之過,如果沒有凱撒克家族的默許,也不會有今天的後果。

“國”不可一日無主,紐璧堅下來了,人們開始關注置地新的主人。這時,身為家族嫡係的西門?凱撒克接過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權。凱撒克出生名門,受過良好的教育,一直在怡和海外子公司任職,1982年不忍痛割愛——出售港燈以減緩經濟危機。

從紐璧堅下台到凱撒克主政,李嘉誠一直密切關注著置地的人事變動。早在紐璧堅時期,李嘉誠就與置地的馬世民頗有深交。馬世民曾多次勸李嘉誠收購港燈,但他認為時機未到,置地終有一天會拱手相讓的。

凱撒克很清楚,早在紐璧堅主政時,李嘉誠就有收購港燈的計劃,但一直懸而未決。以李嘉誠的財力和為人,凱撒克打心眼裏是很傾佩的。所以,在出售港燈一事上,李嘉誠成了凱撒克的首選人物。

但令凱撒克納悶兒的是,李嘉誠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沒有主動就此事與自己接觸,這讓凱撒克如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李嘉誠究竟打的是什麼算盤。李嘉誠是怎麼想的他已管不了那麼多了,當務之急是如何解決置地公司的累累負債問題。

1985年新年剛過,凱撒克實在坐不住了,他親自派譴專員到長實會見李嘉誠,商討就港燈股權轉讓一事。因為雙方都心有誠悅,所以談判進行得比較順利。

第二天,長實以每股6.4元的折讓價,共計29億港元從置地手中收購了34.6%的港燈股權。就在收購的前一天,每股還是7.4元,晚一天的時間,李嘉誠就為長實省下了4.5億港元,其高明之處可見一斑。

長實成功收購港燈後,李嘉誠就任命剛加入和黃不久的馬世民擔任港燈董事局主席。

港燈一役中,李嘉誠用了三十六計中的“欲擒故縱計”。他不動聲色,不顯山、不露水,最終迫使凱撒克主動找上門來。既沒強行收購之意,又取得下不錯的經濟收益。

還是朋友。

人們常說:“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大家的誇獎。”李嘉誠正是秉承著這樣一種理念,才使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收購泰富——一箭雙雕

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

——李嘉誠

早在清末民初,香港中資就有著名的老牌四大天王。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香港的中資公司在資本主義的土壤中茁壯成長,逐漸適應了香港的市場經濟體製。

20世紀70年代末,伴著改革的春風,香港的中資上市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特別是90年代,新生代的中資派顯示出勃勃生機,比起老牌的四大天王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中信泰富和首長國際,在四大天王中分列第一和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