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平息“心靈餘震”災後的心靈餘震(2 / 3)

以上這些數字表明,重大災害在給人們造成物質損失和軀體傷害的同時,也會給人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值得重視的是,災害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傷害不僅僅是本身構成災害破壞的重要內容,而且會對災後的救援工作構成巨大阻礙。因此,現代意義上的災害救援工作,不僅要救助身體受傷的災民,也要救助心理受傷的災民,而承擔現代救援工作的專業人員,既需要掌握物質性的救災技術,學會使用各種專業的救災工具和設備,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救助技術,這是現代社會物質救災和心理救災的雙重任務所決定的。關於對災民實施心理救助的問題,早在20多年前,通過對唐山大地震災害中人們心理傷害的研究,就曾提出過“精神救災”問題,並對我們國家在這方麵的一些成功做法進行過總結。國外救災時心理衛生及其救援理論的研究特別是危機幹預,實質上就是心理救助技術。這項技術最早產生於美國,是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一些誌願者組織,為了幫助越南戰爭後回國的一些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軍人,擺脫精神和心理痛苦而逐漸形成的。危機幹預技術與很多精神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技術相似,在幫助人們擺脫各種心理危機的困擾上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我們在災時應急心理救助策略與技術的研究中,吸收、借鑒了國內外心理治療以及危機幹預技術的成果,逐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救災時應急心理救助策略與技術,並在今後的實踐中逐步建立獨特的災害心理救助理論和方法體係。

心理救助之疏導法

當人們遭遇到突發、意外的精神打擊後,別人往往勸他“你痛痛快快哭一場吧!不要憋在心裏生病!”這就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采用的“排泄”情緒的方法,而這種善意的勸告就是“疏導”。我們在總結分析這些現象的基礎上,針對救災現場普遍存在的極度悲傷、自殺傾向以及不能接受災害打擊的事實等各種應急心理問題,結合心理學以及精神衛生學,製定了符合救災時段被救援者的一種應急心理救助方法——疏導方法。疏導技術是一種救援隊員在救災中經常用到的快速心理救助技術,也是最基本的心理救助方法之一。心理危機幹預是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采取明確有效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在發生災難性突發事件時,心理幹預可起到緩解痛苦、調節情緒、塑造社會認知、調整社會關係、整合人際係統等作用。有效的危機幹預就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乃至穩定由危機引發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的情緒,恢複心理的平衡狀態,對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調整,並學習到應對危機有效的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增進心理健康。現代意義的心理幹預,主要體現在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結合,就是要以人為本,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尊重。

災後心理危機幹預

1.心理危機幹預的五級人群地震不但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其慘烈的災情也會讓經曆和目睹的人群心理受到嚴重創傷。適度對這些人進行心理危機幹預,可以幫助他們盡快回到正常生活的軌道。

第一級人群:直接卷入地震災難的人員、死難者及傷員。第二級人群: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係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痛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及發泄的應激反應。另外還有現場救護人員,包括消防、武警官兵,救護人員以及地震災難幸存者。這一人群是發生心理危機的高危人群,是幹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幹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第三級人群: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後重建或康複工作的人員或誌願者。第四級人群: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的災區以外的社區成員,以及對災難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第五級人群: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這類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征象。

2.心理危機幹預的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直麵死亡,接納驚恐當死神就在自己身邊徘徊的時候,沒有人可以真正做到不驚慌,身體的本能保護讓心裏立刻產生驚恐感。驚恐並不可怕,接納並直麵死亡,往往比盲目認為自己無比強悍更容易擺脫急速心跳帶來的緊張感和焦慮情緒。遭遇地震的群眾首先就是接受現實,接納暫時的恐懼。告訴自己沒什麼可怕的,最壞的情況不已經麵對了嗎?我還健康地活著!我雖然害怕死亡,但是我不會被死亡嚇倒!第二階段:積極暗示,激發勇氣在危難麵前,軟弱和勇氣都是人的本性。接納恐懼、承認軟弱,並非是讓自己一直頹廢下去,而是要給心靈一個緩衝和壓力釋放的過程。當我們可以坦然麵對現實和接納悲痛以後,人的勇氣隨後就有被激發的可能。當我們可以窺探到事情本質後,不再盲目,也不會輕易再被餘震嚇倒。心理學認為,勇氣、鎮定、毅力,其實每個人都有。那是在戰勝軟弱、無助、失望後被激發出來的力量。往往被激發出來的勇氣更可能抵禦由災難帶來的更現實的困難,諸如糧水短缺、疾病傷痛等等。第三階段:深度建構愛和歸屬感房屋倒塌、財物損失、親人亡故、通訊中斷等情況,無疑給人們帶來巨大恐慌。在幸免於難後,人們往往急需確認自己是否被世界拋棄,這就是“歸屬感確認”。災民往往會通過尋找親人的下落、尋找朋友的行蹤,盡快與自己所在的單位機構聯係,來確認自己沒有被遺棄。此時,溝通聯係就變得非常重要與家人通話一分鍾、與親人來一個簡單的擁抱、給孩子一下淺淺的撫摸,都會給傷員很好的心理安慰。因為他們需要愛的表達,需要有歸屬感的確定。但過度的安慰和需要都不切實際,否則會適得其反。第四階段:災區互助,重建控製感一個小小的操場露天露宿能夠容納上萬人。大家在漆黑的夜晚,其實內心都異常惶恐,忐忑不安,需要被安定下來。心理誌願隊深入災區一線,可以將大家有組織地整編,由心理誌願者為大家安撫,傳遞信心,講授自救互救的科學方法。惴惴不安往往是過度關注身邊的一舉一動而造成精神高度緊張。而當被編製成小團體,大家主動互助,互相安慰,聊天陪伴,就會將注意力從自己轉移到他人。第五階段:國家主旋律升華未來最強有力的一定是整個社會和國家的表現。汶川地震中,空降部隊快速出擊,省內高速快速回複,救護和供給不斷跟進。再加上媒體準確快捷的報道,無疑會給災區人民帶來信心。當國家領導人深入一線,當救災的好消息接連不斷時,都會給災區人民的內心帶來暖流。

3.心理危機幹預的方法

(1)建立社會支持係統是做好心理幹預的一個重要措施麵對各種突發災害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夠的社會支持,會增加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幾率;相反,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滿意度越高,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的危險性越小。對受害者來說,從家庭親友的關心與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會各界的熱心援助到政府全麵推動災後重建措施,這些都能成為有力的社會支持,可極大緩解受害者的心理壓力,使其產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2)提供準確信息,充分發揮傳媒的社會穩定功能麵對突發事件,政府的權威信息傳播得越早、越多、越準確,就越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和緩解個體的不良情緒。在突發事件來臨時,人們出於自我保護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而對某種信息或某種事物的不確定狀態是焦慮和恐懼的喚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減低焦慮或恐慌程度。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傳媒的社會穩定功能。

(3)幫助居喪者認識、麵對、接受喪失這一事實這一點是幹預成功的第一步。居喪之初為“休克期”,居喪者多處於麻木狀態,往往存在否認的傾向,要鼓勵居喪者表達內心感受及對死者的回憶,允許並鼓勵居喪者反複地哭泣、訴說、回憶,以減輕內心的巨大悲痛。居喪者在經受了難以承受的打擊後,往往無力主動與人接觸,要動員親友們提供具體的幫助,可暫時接替居喪者的日常事務,如代為照看孩子、料理家務。必要時還需提醒居喪者的飲食起居,保證他們得到充分的休息,幫助他們分出事情的輕重緩急等,使他們能正視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4)給予希望和傳遞樂觀精神這種方法可使產生心理危機的人看到光明的前景,有效地應對危機。強製休息、鼓勵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可有效地轉移注意力,給當事人提供宣泄機會,有助於疏導當事人造成自我毀滅的強烈情感和負性情感的壓抑。

人作為災害的直接承受體,同時又是救災的主體力量,那麼我們就必須對人、災害與人以及災害中的人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給出關於人的界定,搞清災害與人的關係,弄清楚災害中人的心理狀態和各種行為反應。人是通過主體素質來反映的有機整體。主體素質的形成是人在社會化的進程中不斷學習、接受社會教化、自身積澱的結果,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文化技能、政治思想、身心狀態的綜合表現。它是由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和精神要素三部分構成的複雜結構。生理要素是人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體外在表現的基礎條件,它的內容包括肌肉、骨骼、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血液循環係統等生命器官和組織;心理要素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內在動力,是各種行為的動力源泉,是人們生存與表現的內在條件,它的內容包括需要、欲望、動機、氣質、情緒、性格、能力等。精神要素是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航標、指南針,發揮著導向和指揮作用,是社會崇高境界的“生命通道”,它的內容包括: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人的特性與災害造成心理傷害理想、目標等。

這三個層次的要素相互滲透、相互聯係,互為前提、互為條件,對人的生存和發展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人有“一體四麵”。“一體”就是完整的一個人體。“四麵”是指人具有生理的一麵、心理的一麵、情感的一麵和理智的一麵。

1.從生理上:人具有骨骼、肌肉、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血液循環係統等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到的組織器官。正常健康人的生理組織器官各自有條不紊地履行其職責,實現其功能。2.從心理上:心理是指人的內心活動。心理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認識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3.從情感上:情感是人對外界事物或事件的情緒性體驗和反應。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會產生成功與失敗、獲得與失去、順利與艱難等各種情境,進而伴隨“七情”的內心體驗,“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就是人的情感。一般來說,愉快、滿意、熱愛、喜歡的情感體驗使人奮發向上,產生無窮的動力;相反,厭惡、不滿、憎恨、憂鬱的消極情感體驗使人的各種能力降低、減弱甚至銷蝕。4.從理智上:理智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或追求某一對象目標的過程中行為控製力的強弱表現,它控製著人的行為。理智與意誌有許多相似之處,意誌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表現出的堅持行動、克服困難的心理反應;理智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起到平衡和調節的作用。有理智的人,做事不出格、適度,“三思而後行”即指調節理智情緒。總之,人是由生理、心理、情感與理智構成的有機整體。健康人表現為“一體四麵”的有機融合和功能的發揮。

災害對人心理的傷害主要是通過直接破壞或中斷人們的各種需要而進行的,因此,災害造成心理傷害的機製就是破壞人們各種需要模型的過程。每個人都有一個正常的需要模型,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於客觀條件的依賴性。人的需要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結構係統,從某個維度考察人的需要時,應注意各種需要都是互相聯係的。由於災害破壞的社會性以及經濟的損失性,因此研究災害造成的心理傷害機製就是研究災害對人需要的破壞機製,下麵從生理性、社會性層麵闡述人的需要模型。人類的基本需要是按照優勢出現的先後或力量的強弱排列成等級的,即需要層次模型。

1.生理需要,如對於食物、居住條件、水分、氧氣、性、排泄以及休息等的基本生活條件的需要。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絕對優勢。如果所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此時有機體將全力投入為滿足饑餓的服務之中。破壞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生命線工程遭到破壞、人們缺乏食物以及水等各種資源,人們的生理需要受到嚴重的幹擾或中斷。2.安全需要,如對於穩定安全、秩序、受保護,以及免受恐嚇、焦慮和混亂折磨等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對充分地得到了滿足,就會出現安全需要。強烈地震造成的建築物倒塌、社會秩序的紊亂、各種流言蜚語的蔓延以及生命線工程的破壞,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特別是地震中有人員傷亡,更加引起人們心理上的恐慌。3.歸屬和愛的需要,如需要朋友、愛人、孩子以及長輩,渴望在團體中與同事之間有深厚的友誼等。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滿足,歸屬和愛的需要就會產生。慘烈的地震災害,不僅破壞了人們豐富的物質條件以及社會秩序,而且由於有大量遇難人員,其家庭失去了親人、孩子、愛人以及朋友,從而導致幸免遇難者的歸屬和愛的需要層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出現災害心理。4.自尊需要,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希望有實力、有成就、能勝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獨立和自由;其二是渴望有名譽或威望、賞識、關心、重視和高度評價等。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和無能感。地震的破壞力極強,人在地震麵前顯得非常弱小,不論震前有多高的職位和權利,也不論你學識有多麼淵博,地震瞬間把災區所有的人置於同一位置,有些人的自尊難免受到影響。5.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潛能得以實現的趨勢。這種趨勢是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通俗地講,就是在自己專業上大有作為,成為各專業方麵的領先人物,這樣才能感到最大的快樂。自我實現必須有求知、求美需要以及其他多種條件的支撐才能得以實現。地震恰恰把部分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化為泡影,產生災害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