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自己曾在《詩論零劄》中說過:“詩應當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而使人感到一種東西,詩本身就像是一個生物,不是無生物。”因此,表現一時的情緒感受,往往隻能顧及那情緒的真切生動和深刻細膩,無法兼顧其他方麵的“求全責備”。
在這首《單戀者》中,“單戀者”的心聲和情緒,其實就是詩人自己麵對現實生活的那種沉重、錯雜、失望、悲愁交彙的心理。詩人為一顆單戀著的愛心四處碰壁感到疲憊和忿怨,這個“單戀者”在煩倦中把握不住自己,而“常是暗黑的街頭的躑躅者”向“囂嚷的酒場”走去。“單戀者”象征著詩人個人感情經曆上頗多坎坷,是把對理想的追求融合在對心上人的渴慕的意象之中來體現。“我走遍了囂嚷的酒場/我不想回去,好像在尋找什麼。”
詩人在尋找什麼?尋找著他的夢。於是,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在生存環境與生命渴求的矛盾衝突中,他開始了艱難的尋夢曆程。詩人幻化成那《樂園鳥》裏的樂園鳥,“飛著,飛著,春,夏,秋,冬,/晝,夜,沒有休止”,然而“這是幸福的雲遊呢/還是永恒的苦役”,然後又問道:“假設你是從樂園裏來的/可以對我說嗎/華羽的樂園鳥/自從亞當、夏娃被驅逐後/那天上的花園已荒蕪到怎樣了”?詩人的每個發問都暗示了自己尋夢的痛苦狀態:明知是“永恒的苦役”,也要“沒有休止”地追求,既清醒於“天上的花園”已經“荒蕪”,又仍然念念不忘,“交織著絕望與對絕望的反抗”,這在某種程度上暗合了自魯迅以來的反抗絕望的精神。但我們明顯感到詩人的反抗少了一份堅韌悲壯,多了一份迷茫虛幻。蘇汶在《望舒草·序》裏這樣描述詩人戴望舒的奮鬥:“徒勞的奔走和掙紮。隻替他換來了一顆空洞的心。”
在戴望舒的詩歌中,憂鬱是我們最能體會到的感受。事業上的迷茫,愛情上的屢屢受挫,使得戴望舒心中始終帶著一絲陰霾。他的這種苦悶和淒迷直接體現在他的詩歌中。這也是為什麼戴望舒的詩歌總是能深深地打動讀者的心的原因所在。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思悠悠。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葉聖陶說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稱號。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鬆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我們可以從三方麵來欣賞這首《雨巷》。
一是從象征手法上。《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所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顯然是受到了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聯係在一起,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們的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造《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在構造《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描寫,又有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裏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息即失的形象,這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出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因此可以說,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裏,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裏,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的,而“丁香姑娘”則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二是從詩歌的音樂美上。戴望舒對法國象征主義是有深入研究的,魏爾倫對詩歌音樂性的強調給了他深刻的啟示。對音樂性的追求幾乎成了他使詩達到純粹的重要手段。這種唯音樂的追求,使我們在一種迷蒙悅耳的旋律中擺脫了詩歌字麵的糾纏,而進入到一種音樂的幻覺狀態。“雨巷”裏流出了純粹的音樂,它清澈而柔軟地蕩開來、蕩開來……直到把我們輕輕地“收”了進去。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中,“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具有雙重含義:一是實指,一是一種不可及的純潔理想的象征。詩人的用意是在後者,但不妨礙我們執著於前者,這就使此詩對更多的讀者具有了可感性。這裏的象征是“音樂化的象征”。
《雨巷》在音樂性方麵顯然是有著突出的成就的。全詩共七節,每節六行,每行長短不等,押韻的位置也不盡相同,但間隔有致,一韻到底。特別是詩人十分巧妙地運用了詞語的重疊、音組的停頓和反複拉長了詩的節奏,構成了一種回蕩往返、攝人心魄的音樂旋律;“雨巷”“悠長”“姑娘”“芬芳”“惆悵”等詞在韻腳中一再重複,更傳達出一種流動著的情緒,一種低回而迷茫的感覺。
再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的音樂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麵。
首先,詩歌的情調是音樂性的,抽象、純淨、理想化。它恍惚、朦朧,猶如一段難以言表的旋律。這是詩人心率的運動,是無具體內容的純粹形式。它的情緒僅存在於我們的解釋之中,如此詩的象征性內容不過是我們從旋律中體驗到的一種哀怨的太息、失落的惆悵而已。其次,此詩運用了回旋式的旋律與和聲。這種旋律與和聲是詩人的“精神動作”。密度很高的回旋與和聲,正如詩人徘徊憂鬱的腳步,那麼漫長,那麼沒有出路。悠長——悠長,寂寥——寂寥,丁香——丁香,哀怨——哀怨,彷徨——彷徨,太息——太息,雨巷——雨巷——雨巷——雨巷……這種同律的反複,一次次滲入我們的心,如夢似幻,使形象變得模模糊糊,而情緒卻在這一片雨霧中具有了質感。這和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魏爾倫們的詩歌審美感受是一致的。再次,全詩被導入統一的“江陽轍”中,詩人注意了韻母發音時口型的變化和共鳴效果:主要元音a,具有回蕩不息的感覺,這和音樂的物理屬性、生理屬性、心理屬性是吻合的。特殊的音響構成了基本因素,更容易喚起我們的聯想,詩歌也因之具有了時間性和運動性。音樂性主題也在這統一而連貫的韻律中呈現出來,它不再是描寫性的,而是純粹表現性的。在這種一貫到底的韻律中,詩人仿佛一個寂寞而固執的靈魂默默行著,他等待著奇跡的出現,一切都不能教他轉過頭去,而他等待的東西又是那般渺茫。這也是為什麼葉聖陶先生收到這首詩以後,說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的原因所在。
三是從詩歌的意境上。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在濃重的象征色彩的襯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詩人曲折幽微的內心世界;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裏,一幅梅雨季節的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呈現在麵前。帶著哀傷,詩人把自己放在悠長的雨巷中,做一個反複彷徨的孤獨者。沒有聲音,沒有歡樂,也沒有陽光,隻有彷徨和哀怨,這就是悠長、狹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的寫照。詩人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夠實現。但是,詩人明顯知道,美好的願望是很難實現的。於是,轉瞬即逝,隻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在這裏,詩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棄理想的複雜情緒顯露無遺。
此外,這首詩的形式也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首尾回環結構,無疑增強了纏綿悱惻的憂鬱之美,而這恰恰與詩人內心回環纏繞的、難以擺脫的、無法自拔的、不易言表的、苦悶彷徨的憂鬱情感是疊合的。總之,《雨巷》無論是在意象傳達上,還是在意境的創造上,都可堪稱一絕。
一個少女的回答
——曾卓
不要向我誇耀你的才能
淺淺的溪流高聲喧嘩
而我愛大海——
那樣遼闊而又深沉
不要向我急於傾吐你的感情
讓你漂亮的言詞
投入時間的熔爐去燃燒
看看是砂石還是真金
一個古老而又常青的謎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愛情
我將莊嚴地沉默
因為我太幼稚,也還年輕
我隻知道那是一個神聖的字
說出它時,要有誠懇的心
而為了得到它
必須用烈焰焚冶自己的靈魂
意境的優美、語言的嫻熟、感情的充沛、思想的深邃,都是我們評判一首詩歌優劣的標準。有的詩歌是四者兼備,有的詩歌則在其中的某一方麵表現得更為突出。假如我們運用這個標準來評判曾卓的這首《一個少女的回答》的話,我想,這首詩絕對算得上是一首優秀的詩歌。
《一個少女的回答》這首詩歌,語言樸素,給人一種凝練的質感。詩歌不長,隻有十餘行,但詩歌中的感情卻是充沛的,而且,還蘊含著詩人對愛情的深刻見解。
曾卓的詩歌,感情是真摯的,形象是鮮明的,並且都有著濃厚的曆史感和時代感,融合著一種堅強、無私無畏、真誠、坦蕩的人格力量,能引起讀者廣泛的聯想和強烈的共鳴,從而打動人心。
俗話說,“文如其人”,與曾卓熟悉的人都知道,曾卓正是常常使朋友們感受到溫暖和美感的。他寬厚,胸懷博大;他溫情,待人以誠。同樣,曾卓的作品與人是一個完美的統一體,一點沒有違拗和相悖,他的作品總給人“帶來溫暖和美感”,像是一塊美玉,握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它的溫潤。
自古以來,愛情便是永不過時的話題。古代的文人騷客關於愛情的詩句名篇已有許多。譬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難舍的愛戀之情。又例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辛棄疾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元好問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等,都是流傳千古的愛情名句。
即便在中國古人留下如此多的愛情名篇的時候,現代人仍然樂此不疲地用詩句歌唱愛情。現代人的愛情詩篇,或是纏綿悱惻,或是傷感淒人,或是奔放熱烈,或是樸質無瑕……但值得欣慰的是,在這些愛情詩中,也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
《一個少女的回答》應該名列其中。在這首詩歌中,沒有愛情的甜甜蜜蜜,沒有戀人間的如膠似漆,更沒有愛情中的無盡相思。但是,這首詩歌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才是愛情,怎麼才能得到一份甜蜜的愛情。這便是這首詩歌的意義所在。在我看來,這首詩歌對愛情的理解,值得每一個想要擁有愛情的人去深思。
“不要向我誇耀你的才能”,詩歌從一個否定性的詞語開始。“不要”這個詞給人的感受是冰冷的,無情的。在愛情中,人們始終想到的是“我要”——要才華、要容貌、要金錢……現代人對於愛情,似乎已經偏離了最初的軌道,人們不禁仰天長歎:“真愛在哪裏?”
“淺淺的溪流高聲喧嘩”,這一句借用溪流這一意象,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把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浮躁氣盛的人、弄虛作假的人的嘴臉,形象地展現了出來。這裏,還蘊含著一層對比。“淺淺的溪流”是微小的,但它卻洋洋得意,自以為是。
但是,在少女的心中,這樣的人並不是她所喜愛的。她喜愛的是什麼呢?是大海,遼闊而深沉的大海。在少女心中,大海具備著溪流所不具備的魅力。大海是遼闊的,一眼望去,海天相接,遙遙無際;大海是深沉的,不驕傲,不顯擺,同時,大海也極具力量,仿佛是一個擁有寬厚肩膀的男人,在少女傷心難過的時候,給她一個堅固的港灣。
少女又說:“不要向我急於傾吐你的感情,讓漂亮的言詞,投入時間的熔爐去燃燒,看看是砂石還是真金。”無疑,少女是成熟的,她的愛情觀是理性的,不像初嚐愛情的小女生,常常被一些甜蜜的、感人的、漂亮的言詞所欺騙。無論你嘴裏說了多少句“我愛你”,無論朗誦了多少句甜蜜的愛情詩句,在少女的心中,這些話語都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在少女看來,嘴裏說出的感情,並不是真正的愛情。
那麼,真正的愛情是什麼呢?
少女這樣回答:“一個古老而又常青的謎。”說得多好啊,一語中的,像是把愛情的麵紗輕輕掀開,露出了愛情最初的麵目——一個謎。陷入愛情之中的男女,就像是陷入了一個怎麼也走不出的迷宮。他們或許會在不經意的拐角,遇到欣喜,或許又在漫長的轉圈中,反目成仇。正如錢鍾書在《圍城》中所說的一樣,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對於那些沒有感受過愛情的人來說,他們對愛情是有著急切的渴望和憧憬的。在他們心裏,愛情也是一座神秘的城堡。一代又一代的人憧憬愛情,然後體驗愛情。所以,詩人的這句話,對自古以來人們為什麼會對愛情有著如此執著的追求這個問題,做了一個很好的回答。因為,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青的謎。
愛情是需要時間檢驗的。對待愛情,我們不能以玩弄的態度對待。因為,愛情同時是神聖的,是純潔的,是高尚的。當我們遇到愛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懷著一顆誠懇的心,誠懇地對待所愛的人,誠懇地對待自己。
在愛情的路上,不僅有著甜蜜的幸福,也有著傷感的痛楚。為了得到真愛,我們或許會付出很多,經曆很多的坎坷。所以,詩人說:“為了得到它,必須用烈焰焚冶自己的靈魂。”這樣的認識,無疑是成熟的理智的認識。
所以,《一個少女的回答》這首詩,是一首愛情的自白書,它借“少女”之口,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愛情,怎麼才能得到真正的愛情。
等你,在雨中
——餘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等你,
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隻手應該采蓮,在吳宮
這隻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的懸著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
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裏你走來
從薑白石的詞裏,有韻地,你走來
餘光中的詩作情通古今,意貫中西。源遠流長的中國詩歌傳統,時時滋潤著他年輕的詩心。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彙中,餘光中的詩歌有著更博雜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一詩語言清麗,聲韻柔婉,具有東方古典美的空靈境界,同時,從詩句的排列上,也充分體現出詩人對現代格律詩建築美的刻意追求。在回歸傳統時,他並不拋棄“現代”,他尋求的是一種具有深厚傳統背景的“現代”,或者說是一種受過“現代”洗禮的“古典”。他常常運用獨白和通感等現代手法,把現代人的感情與古典美糅合到一起,把現代詩和古代詞熔為一爐,使得詩歌達到了一種清純精致的境界。
愛情,是古老的題材,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愛情;自從有了文學,愛情就被奉上歌詠、讚美的聖位。古往今來,描寫愛情的書籍可以開個特殊的圖書館。在瀚如海洋的作品中,擺脫前人格調,拋開陳詞濫語,並非易事。然而餘光中,以其淵博的古典文學知識,用奇特的神來之筆,寫出了愛情詩的美麗、深情。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一個“等你”何等深情,況且又是在雨中?天將晚了,“蟬聲沉落,蛙聲升起”,那癡情的男兒是不是正在望著絢麗的天際,望著一池火紅的荷花,在癡癡地想?在癡癡地盼?這將暮未暮的美麗時分,這詩一般、夢一樣的等待啊!黃昏將至,細雨蒙蒙,彩虹飛架,紅蓮如火,“蟬聲沉落,蛙聲升起”。正因為“你”在“我”心中,所以讓人傷感的黃昏才顯得如詩如畫。
等待,在許多文人的筆下是焦急的、漫長的。《詩經·靜女》中的小夥兒被姑娘“愛而不見”弄得“搔首躑躅”;辛棄疾則“眾裏尋她千百度”。餘光中的等待卻如此平靜,靜靜地等,靜靜地看,在等待同凝視中,竟感覺“你來不來都一樣”。是對姑娘無所謂嗎?是愛得不夠嗎?不!是因為那一池紅蓮“每朵都像你”。既然有一池的紅蓮相伴,既然,一樣的雅致,一樣的柔媚,那麼,在詩人眼中,“你”就是蓮,蓮便是“你”,那麼這種等待又怎會漫長?對“你”的盼望與對蓮的鍾愛本就是一體的。中國人喜愛隔霧看花,因為頗具朦朧。作者更有韻味,他是“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的凝望。於是,這美麗不可多得的瞬間便定格成了永恒。
通過“我”的內心獨白,點染了苦候情人不至,焦灼而無措的心理。“刹那,永恒。永恒,刹那。”詩中三個“刹那”,三個“永恒”,相對的概念,哲理的統一,讓人覺得字字是心跡,字字是誓言,但又決不落俗套。餘光中曾說:“這是寫少年等待小情人時對時間的感覺。既是說,小夥子因等‘小情人’心切,所以感覺到時間過得很慢,這就是所謂‘時間之內’;‘小情人’誤了約會時間,小夥子等了很久還不見她來,這就是所謂‘時間之外’。”“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短短的幾個字,就把“我”充滿期待的熱忱展露無疑。
詩人的等待中充滿了幻想的幸福。癡等的小夥兒想到了伊人的清芬,“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想到了伊人的小手,而那手又是“應該采蓮的手”。《漢樂府》說:“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你想想,詩人的“你”去采蓮,那是多麼可憐可愛的江南小女兒;詩人的“你”的手去采蓮,那弄蓮子的手又該是多麼玲瓏、纖長。
在餘光中的詩作中,蓮的意象曾多次出現。詩人崇尚蓮的美麗與聖潔,因此,蓮既是具象的實物,又是美與理想的綜合。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便知曉了詩作中為何把約會的地點安排在黃昏的蓮池邊。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樣,等待中的美人從紅蓮中幻化而出,“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嫵媚動人,豔若天仙。蓮花與情人的清芬之氣,使“我”如癡如醉,物我兩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訴“我”七點已到,“我”真不知會沉迷至何時。寫到此處,詩人筆鋒陡轉,美人在時鍾指向七點時翩翩而來。按常規,詩人應把幻覺的幸福在“我”與情人的擁抱和熱吻中化為現實。然而詩人匠心獨運,出其不意,寫“我”望著姍姍而來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紅蓮。薑白石詞中婉約的韻律像叮咚作響的清泉緩緩流進“我”的心中。詩作至此戛然而止,但餘緒未了,讓讀者久久走不出詩境、詩情。
餘光中是擁有古典傳統的現代詩人,善博采眾家。《等你,在雨中》,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它有著杜牧的清絕,薑白石的深情;有李賀的瑰麗,李商隱的情才。這首詩將刹那與永恒相交疊,在紅蓮的芬芳絢麗中烘托詩人的一往情深,烘托了中國文化的深情優美。《等你,在雨中》寫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纏綿蘊藉、溫婉含蓄的語言,加上回環複遝手法的巧妙運用,建構出一種濃麗典雅的藝術風格。
鳳兒
——鄭單衣
今夜,我貪婪的鳳兒是隻狐狸
她愛我時,猶如夏季
香水灑過五遍,鳳兒的頭發輕盈若許
這別後的小手總是溫軟纖細
幾日不見,竟如此芬芳迷離
此地是他鄉,夏至也照樣清風徐徐
這會兒,我見她飲下涼水。再往後
又點數頸項上的黑闈
入夜時,燈籠微胖,近在咫尺
我卻想著鹽和一群羊子
哦,有多少珠簾在這時幽閉
又有多少怨尤,在弄著一件單衣
夜和夜,如此不同。但鳳兒的房間裏
一種氣息卻熟悉另一種氣息。這多像
滿滿一籃鮮梨,心懷柔玉,一隻
又一隻,我為她剩下果皮。就像她對我
重複一席溫存的話語
但所有的話語都隻是一句。在今夜
梨兒走遍周身。愛,展開
火紅之軀,又在我心中布下了風雨
讀這首《鳳兒》,像是在讀柳永的詞,婉轉美麗,柔情似水。讀過之後,心中似乎留下了一股綿長而柔軟的餘味,令人久久回味。
我一直以為,一首詩歌有沒有能讓人回想的餘味,是判斷一首詩歌的優劣的標準之一。中國古代詩論講究詩味,要求有多重之味。劉勰要求有“餘味”,提出了“餘味曲包”說,即要求詩作有言外之意的餘味,以便達到以複意為工的境界。司空圖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說,要求詩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乃至無窮之味,如“味之不厭”“尋味不窮”“味之無極”等等。因此“味”之於詩作,它超乎形體,總給人一種空靈通脫、深邃無窮之感,為審美接受者提供了一種想象創造的闊大空間。
根據司空圖的“味外之旨”之說,我們可以確定,《鳳兒》是一首能讓人“味之不厭”“尋味不窮”“味之無極”的詩歌。那麼,《鳳兒》這首詩的“味”是怎樣出來的呢?我認為,是從詩歌的意境上來的,從詩歌感情上來的,從詩歌的音樂美中來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鳳兒》這首詩的意境。
真正優秀的詩歌,不僅充分體現著詩歌的一般特點,而且特具一種耐人尋味、引人遐思的東西,這便是意境。意境雖然並非詩歌所專有和獨具,但在各種文學樣式中,卻以詩歌最為講究、最為突出、最有代表性。人們在閱讀和品味詩歌時,常常會超脫於言語意象之外,“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並由之進入一種溟漠恍惚的境界之中。這種引人於溟漠恍惚之境的詩的氛圍、內蘊、旨趣或情味,就是通常所說的意境。它不僅是“詩中之畫”,而且更是“詩中之畫”的那個“畫”再生之“詩”,是詩中之詩,畫中之畫。很顯然,這樣的詩才真正耐人尋味。
我們知道,意境是由一個個或一組意象所構成的。打個簡單的比喻,如果意境是一座美麗的花園,那麼,意象就是花園裏的花草樹木、亭台樓閣。這些意象,是獨立存在的,但是,意象與意象之間,卻也隱含著內在的聯係。詩人通過自己的想象,通過自己思維的跳躍性,把這些意象聯係在一起。正如一座具有獨特韻味與美感的花園,其中的花草樹木、亭台樓閣的布置,也是很有講究的。搭配的好,搭配的妙,花園的美也就出來了。
“哦,有多少珠簾在這時幽閉/又有多少怨尤,在弄著一件單衣”,這兩句攝人心魄的話,初讀以後一直縈於懷中,久久盤旋。“怨尤”在此已變作動態性狀“弄”的主語,別有意味。文字是雅潔的,泛著一絲淡淡的孤清的光輝。“今夜,我貪婪的鳳兒是隻狐狸”,一種無法言說的東西陡然在心裏升起。語言是平實的、看似不經意的,內裏卻蘊蓄著心中的深情,風暴在詞語的內核裏。一個“貪婪”,怎一個愛字所能形容。“狐狸”向來是美麗精靈的代稱,摒除了狡猾的含義之後,狐的聰明穎悟令人憐愛。
“她愛我時,猶如夏季/香水灑過五遍,鳳兒的頭發輕盈若許/這別後的小手總是溫軟纖細/幾日不見,竟如此芬芳迷離。”語言的跳躍感和節奏感很強,但又不讓人感到突兀,鳳兒的嬌憨可愛也就躍然紙上。“但鳳兒的房間裏/一種氣息卻熟悉另一種氣息。這多像/滿滿一籃鮮梨,心懷柔玉,一隻/又一隻,我為她剝下果皮。就像她對我/重複一席溫存的話語/但所有的話語都隻是一句。在今夜/梨兒走遍周身。愛,展開/火紅之軀,又在我心中布下了風雨。”詩句看起來纏綿悱惻,優雅靈動。
在《鳳兒》這首詩中,出現了大量的意象。“夜晚”“狐狸”“香水”“頭發”“清風”“頸項”“黑闈”“燈籠”“珠簾”“梨”等意象的排列,構成了一個具有古典氣息的意境,表達了詩人與鳳兒之間的纏綿愛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讀完之後,會有尋味無窮的感受的原因之所在。
其次,我們來看看《鳳兒》這首詩歌的感情。
飽含著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詩歌的一個根本性特點。漢代的《毛詩序》在論及詩歌抒情言誌的特點時寫道:“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裏已經說明詩歌、音樂、舞蹈都是人們心中的“情”“誌”的表現,是由“情動”而引起的。
從《毛詩序》的這個觀點出發,我們可以知道,鄭單衣在創作《鳳兒》這首詩歌的時候,必然是“情動於中”的時候。那麼,詩人的“情”又是什麼情呢?讀過詩歌之後,我們可以知道,詩人的情是濃濃的愛戀之情,是深深的思念之情。
在夜裏,詩人的情感一點一點地在迸發。詩人在這樣的夜裏,深深思念著“鳳兒”,腦海中出現了“鳳兒”的模樣。“鳳兒”在身上灑了香水,走過房間的時候,青絲隨風飄動,一雙輕柔的小手,帶著離別的不舍和愛的氣息。隨後,詩人又想象著,在一間古色古香的小房子裏,珠簾幽閉,詩人在為“鳳兒”削梨。一隻又一隻的梨,仿佛已經是含情脈脈的“鳳兒”。到了詩歌的最後,詩人的感情迸發也達到了最高峰——“梨兒走遍周身。愛,展開”。之後,詩人又陷入深深的思念裏,鳳兒的身姿又一次填滿詩人的心靈——“火紅之軀,又在我心中布下了風雨”。
最後,我們從《鳳兒》這首詩歌的音樂美上作一些簡單的分析。
詩歌語言特別要求富有音樂性。音樂美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詩歌語言的音樂性因素,包括節奏、音調、韻律等。詩句要求節奏鮮明、音調和諧,符合一定的韻律,吟誦動聽感人,具有音樂美。
試想一下,我們在黃昏的餘暉下,輕輕地念著這首《鳳兒》,緩緩的字音之中,我們一邊想著“鳳兒”,一邊感受著這首詩的美麗。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個場麵啊。
《鳳兒》這首詩歌,長短句參差,每一句之間,也多有停頓。這就構成了一種獨特的音韻節奏。無疑,這節奏對於詩歌感情的表達,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詩歌也講究押韻。押韻的詩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在《鳳兒》中,“狐狸”“夏季”“若許”“纖細”“迷離”都是押同一個韻的。像這樣在詩行的最後押韻的,還有“幽閉”和“單衣”、“話語”與“風雨”等等。有了這些押韻的字眼,詩歌的音樂之美也就出來了,詩歌的“味”也漸漸地出來了。
雨夜
——北島
當水窪裏破碎的夜晚
搖著一片新葉
像搖著自己的孩子睡去
當燈光串起雨滴
綴飾在你肩頭
閃著光,又滾落在地
你說,不
口氣如此堅決
可微笑卻泄露了內心的秘密
低低的烏雲用潮濕的手掌
揉著你的頭發
揉進花的芳香和我滾燙的呼吸
路燈拉長的身影
連接著每個路口,連接著每個夢
用網捕捉著我們的歡樂之謎
以往的辛酸凝成淚水
沾濕了你的手絹
被遺忘在一個黑漆漆的門洞裏
即使明天早上
槍口和血淋淋的太陽
讓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筆
我也決不會交出這個夜晚
我決不會交出你
讓牆壁堵住我的嘴唇吧
讓鐵條分割我的天空吧
隻要心在跳動,就有血的潮汐
而你的微笑將印在紅色的月亮上
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
喚醒記憶
北島詩歌的最大特征就是以批判意識和憂患意識為抒情內核的冷色調,以此代替了以往詩歌的樂觀熱烈和慷慨激昂。如《雨夜》這首詩本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但由於身處特定的時代背景,總使人感到一種孤獨和沉重,像有無邊的黑暗籠罩著。因此,即使在愛情詩的美妙世界裏,北島的表達也總使我們感到一種無形的緊張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