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探索信仰的年代(2 / 3)

李大釗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是中國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早期的李大釗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在十月革命後,他的思想逐漸發生轉變,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馬克思列寧主義。這種轉變的標誌表現在他對十月革命的認識上。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軍閥及政客大肆慶祝協約國所謂的勝利。對此,李大釗撰寫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的勝利》,進行了抨擊和諷刺。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的實質,向中國民眾介紹列寧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新的鬥爭方向。

“六三”中國工人大罷工,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李大釗更加係統地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撰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並在《新青年》上發表連載。

不僅如此,李大釗於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建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並開始籌備建立共產主義小組。同年10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在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基礎上成立,隨後又成立了北京的社會主義青年團。

李大釗分別為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高等師範等校講授課程,力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國革命的道路,傳播科學社會主義。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中,李大釗兢兢業業,四處奔走,播撒信仰的火種。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在北京被軍閥殺害。臨刑前,李大釗堅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將要得到光榮的勝利。”

陳獨秀和李大釗並稱為“南陳北李”,是早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可以說,他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過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要晚於李大釗。由於陳獨秀對西方文明的狂熱追求,促使他在最初對待十月革命的態度是抵觸和消極的。直至巴黎和會的失敗,才打破了陳獨秀長期以來對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追求,同時打破的還有那份對帝國主義國家的幻想。

五四運動以其堅決地反帝反封建的姿態大放異彩,這無疑使作為五四領袖的陳獨秀加深了對社會主義的了解和研究。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被捕入獄。3個月的鐵窗生活給了他足夠的時間反思和研究中國革命的道路。這段時間的經曆推動了陳獨秀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1920年,出獄後的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談政治》一文。這篇文章旗幟鮮明地捍衛了馬列主義,批判了無政府主義、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談政治》中,陳獨秀拋棄了資產階級國家觀,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觀,這是在陳獨秀思想轉向共產主義的標誌。

從1920年起,陳獨秀發表了一係列文章,論證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進一步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傳播。陳獨秀在成為共產主義者後,積極地在上海籌建黨的早期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瞿秋白也是中國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他和李大釗、陳獨秀等人一樣,經曆了漫長的摸索才最終選擇了科學社會主義。

與當時追求進步的青年一樣,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使得瞿秋白加入了這場新舊思想的大碰撞中。五四運動的爆發,進一步促進了瞿秋白思想的發展,表現出激進的民主主義革命思想。運動過後,瞿秋白深切地認識到中國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必須尋求一種科學的革命思想從根本上改造社會。

1920年,瞿秋白加入了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積極研究馬克思主義,並參加各種社會政治活動。同年10月,瞿秋白以《晨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前往蘇聯,親自考察了十月革命後俄國的現狀,並做出了一係列詳細的報告。兩年的深入研究,使瞿秋白對馬列主義和俄國革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更堅定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樹立。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對社會主義國家做出全麵的研究,向中國人民展示了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毛澤東是緊隨李大釗、陳獨秀和瞿秋白之後,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青年革命者。

當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時,他對於馬克思主義思想尚沒有形成概念。同年8月,毛澤東率領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學生來到北京。通過李大釗先生的刻意啟迪,毛澤東開始學習和了解十月革命,並初步接觸到馬克思主義。

1919年底,毛澤東因為主持“驅張運動”而第二次來到北京。此時,他已經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來作為觀察中國命運的工具。1920年5月,毛澤東在上海訪問了陳獨秀。毛澤東在《西行漫記》一書中提到:“在那裏我再次見到了陳獨秀。我第一次同他見麵是在北京,那時我在國立北京大學。他對我的影響也許要超過其他任何人。”

時光流轉,多少年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係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而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毛澤東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啟蒙時代,百年五四

九十四年前,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發起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這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樹立了一座推動中國曆史進步的豐碑,也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

黨和國家四代領導人都對五四運動的重要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對廣大青年的責任和使命提出了殷切希望,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

今天是五四運動的二十周年紀念日,我們延安的全體青年在這裏開這個紀念大會,我就來講一講關於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的幾個問題。

第一,現在定了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這是很對的。“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國定為青年節,這件事含著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說,它表示我們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進到一個轉變點了。幾十年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屢次地失敗,這種情形,現在要來一個轉變,不是再來一次失敗,而是要轉變到勝利的方麵去了。現在中國的革命正在前進著,正在向著勝利前進。曆史上多次失敗的情形,不能再繼續了,也決不能讓它再繼續了,而要使它轉變為勝利。那麼,現在已經轉變了沒有呢?沒有。這一個轉變,現在還沒有到來,現在我們還沒有勝利。但是勝利是可以爭取到來的。抗日戰爭就要努力達到這個由失敗到勝利的轉變點。五四運動所反對的是賣國政府,是勾結帝國主義出賣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壓迫人民的政府。這樣的政府要不要反對呢?假使不要反對的話,那麼,五四運動就是錯的。這是很明白的,這樣的政府一定要反對,賣國政府應該打倒。你們看,孫中山先生遠在五四運動以前,就是當時政府的叛徒,他反對了清朝政府,並且推翻了清朝政府。他做的對不對呢?我以為是很對的。因為他所反對的不是反抗帝國主義的政府,而是勾結帝國主義的政府,不是革命的政府,而是壓迫革命的政府。五四運動正是做了反對賣國政府的工作,所以它是革命的運動。全中國的青年,應該這樣去認識五四運動。現當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時候,大家鑒於過去革命失敗的經驗,下決心一定要把日本帝國主義打敗,並且不容許再有賣國賊,不容許革命再失敗。全國的青年除了一部分人之外,大家都覺悟起來,都具備這種必勝的決心,規定“五四”為青年節就表示了這一點。我們正向勝利的路上前進,隻要全國人民一齊努力,中國革命一定要在抗日過程中得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