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變通做事,巧幹勝於蠻幹(2 / 3)

積極動腦,叩開方法之門

企業中存在這樣一批員工,他們總是喜歡依照先人的足跡行走,沿著前人的思路思考。他們認為,模仿、按部就班是走向成功、創造卓越人生的一條捷徑。豈不知,時代變了,這時候,“不變乃是死,變通才是生”。

一家規模不大的建築公司在為一棟新樓安裝電線。在一處,他們要把電線穿過一根10米長,但直徑隻有3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磚石裏,並且彎了4個彎。非常有經驗的老工程師都感到束手無策,顯然,用常規方法很難完成任務。

最後,一位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工人想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主意:他到市場上買來兩隻白鼠,一公一母。然後,他把一根線綁在公鼠身上,並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員則把那隻母老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並輕輕地捏它,讓它發出吱吱的叫聲。公鼠聽到母老鼠的叫聲,便沿著管子跑去救它。它沿著管子跑,身後的那根線也被拖著跑。因此,工人們就很容易地把那根線的一端和電線聯在一起。就這樣,穿電線的難題順利地得到了解決。

很多人死板硬套經驗,往往是因為習以為常、耳熟能詳、理所當然的事物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情和新鮮感。經驗成了判斷事物的“金科玉律”,存在的當然變成了合理的。但當他們一擁而上,爭相模仿別人的老經驗的時候,常常會發現,經驗並不總是帶來好的結果。

法國的物理學家朗之萬在總結讀書的經驗與教訓時深有體會地說:“方法的得當與否往往會主宰整個讀書過程,它能將你推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將你拉入失敗的深穀。”這些話中所包含的道理並非僅僅指讀書,生活中許多時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麵對一個難題時,我們不僅需要良好的態度和精神,需要刻苦和勤奮,而且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

彼得和查理一起進入一家快餐店,當上了服務員。他倆的年齡一般大,也拿著同樣的薪水。可是工作時間不長,彼得就得到老板的嘉獎,很快加了薪,而查理仍然在原地踏步。麵對查理和周圍人的牢騷與不解,老板讓他們站在一旁,看看彼得是如何完成服務工作的。

在冷飲櫃台前,顧客走過來要一杯麥乳混合飲料。

彼得微笑著對顧客說:“先生,您願意在飲料中加入1個還是2個雞蛋呢?”顧客說:“哦,1個就夠了。”

這樣快餐店就多賣出1個雞蛋,在麥乳飲料中加1個雞蛋通常是要額外收錢的。

看完彼得的工作後,經理說道:“據我觀察,我們大多數服務員是這樣提問的:‘先生,您願意在您的飲料中加1個雞蛋嗎?’而這時顧客的回答通常是:‘哦,不,謝謝。’對於一個能夠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主動提高工作質量的員工,我沒有理由不給他加薪。”

爭做企業的優秀員工,就要像傑克一樣,用自己的智慧努力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

喜歡動腦,努力找方法來解決職場中難題的人是最優秀的人,也是公司需要的人。假如你通過找方法、動腦筋做了一件乃至幾件讓人佩服、讓領導賞識的事,你就很而出並獲取更多青睞。

方法可以提高執行力,可以幫助你做到日事日清,為企業創造效益,是一條實現企業與員工雙贏的捷徑。一個優秀的員工能夠在工作中主動找方法,用自己的智慧推動公司的發展,同時,也在主動思考中為自己鋪就一條通往日事日清的光明大道。

在東太湖的一個小島上,有一個帶狗捉鱉的老漢,他每天能掙50多塊錢,是遠近聞名的生財有道的新聞人物。

他在太湖邊生活了半個世紀,對鱉進行了長期的觀察,找到了老鱉“晾灘”的規律:每逢產卵或驕陽如熾時,鱉便爬上岸來,於蔭涼處吹風、透氣、納涼;有時為爭一塊“風水寶地”,眾鱉竟簇在一起,甚至疊起羅漢來。太湖邊蘆葦茂密,沼澤地連綿不絕,給捕鱉者帶來極大的不便,更何況,老鱉感覺靈敏,稍有動靜,便立即逃之夭夭。

但是,老漢想了一個辦法,訓練了一隻小狗,使小拘成了捕鱉的能手。他訓練的方法是選擇一隻優質小狗,養在一個不深的地洞中,留個出氣孔。小狗進洞後,不喂食,讓它挨餓,每日三次於洞口上風處,熏鱉殼鱉骨,再以鱉湯拌飯供食。如此反複進行三四次,小狗便對鱉有了興趣,一聞到鱉的氣味就會立即撲上去。這樣,小狗就成了捕鱉能手了。

捉鱉老漢能夠想到用訓練有素的小狗來代替自己捉鱉,根本原因在於他善於尋找方法,從問題中尋找突破口,自然就靠近了結果。

一味蠻幹、隻知努力工作的人最終絕不會富有。放眼古今中外,獲得成功者無不是善於思考的人,而世間萬物無不出自人的頭腦,出自思考的源頭。所以,胸懷豪情的職場人士,如果善於啟用“頭腦”,挖掘出最大的潛能,就沒有做不好的工作。

過分依賴經驗,就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使大腦失去想象力和判斷力,從而很難達到自己的目標。這類事情並不鮮見。那如何才能與時俱進,根據環境變化找到新方法呢?

1.就要放棄對經驗的盲目膜拜

對別人的經驗不能盲目追崇、死搬硬套,不然的話,必定會把事情辦糟。隻有思維活躍、富有膽識,不迷信權威,不為過時的老觀念、老框框所束縛,我們才可能走出新路子。

2.要打破思維的局限性

在工作中,如果你的腦袋裏裝的都是前人的經驗,一味重複,毫無創意,那隻會在陳舊的事物上盤旋,不能為執行提供新的點子、新的創意。打破思維定式的限製,遇到困難主動找新方法,即使沒有成功,也會有新的斬獲。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意味著你必須麵對別人不曾麵對的艱難險阻,吃別人沒吃過的苦,但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夠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達到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開拓思路,推倒思維裏的牆

創新無論對組織還是對個人都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它會影響企業的生存境況,會影響個人的職業發展。每一個人都不想落入被淘汰的境地,每一個企業都不想被市場大潮吞沒,那麼,就要求我們每天不斷地更換自己的頭腦,持續地進行創新。然而,一個人能否真正“換腦”,讓自己在工作中充滿活力,關鍵是看有沒有自己革自己命的決心。

一個人,隻有勇於革自己的命,敢於給自己換腦,才能夠有足夠的應變力日事日清,並不斷變得強大起來,反之,就有可能被淘汰。

在某個鍾表廠,有一位工作非常賣力的工人,他的任務就是在生產線上給手表裝配零件。這件事他一幹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練,而且很少出過差錯,幾乎每年的優秀員工獎都屬於他。

可是後來,企業新上了一套完全由電腦操作的自動化生產線,許多工作都改由機器來完成,結果他失去了工作。原來,他本來文化水平就不高,在這10年中又沒有掌握其他技術,對於電腦更是一竅不通,一下子,他從優秀員工變成了多餘的人。

在他離開工廠的時候,廠長先是對他多年的工作態度讚揚了一番,然後誠懇地對他說:“其實引進新設備的計劃我在幾年前就告訴你們了,目的就是想讓你們有個思想準備,去學習一下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幹同樣工作的小胡不僅自學了電腦,還對新設備的說明書進行了研究,現在他已經是車間主任了。我並不是沒有給你準備的時間和機會,但你都放棄了。”

時代的前進是不會停止的,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也會不斷引入我們的工作中。麵對這種變化,你有沒有考慮過給自己的工作能力也進行更新,從而為這種變化做好準備呢?如果你不想被你的工作所淘汰,你就要有意識地多做準備,在工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推到思維裏的牆,就要勇於革自己的命。也許,革命的過程會充滿無奈與痛苦,會麵臨危險與困境,但是,“革自己的命”帶給你的將是開拓的思路、全新的機遇與更廣闊的天空。

於明君,遼寧忠旺集團模具廠工人,是一個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由於工作技術性較強,為了盡快掌握鉗工技術,他到書店買來相關書籍,利用業餘時間抓緊學習。在生產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虛心請教,並注意觀察老師傅的操作方法。有時別人都下班了,他還在車間裏邊琢磨邊反複練習操作技術。進廠3年後,他成為企業裏的鉗工能手,並當上了鉗工班班長。

為把誤差降到最低,他把車間所用的量具都進行檢查、校正,以保證模具的上機合格率。多年來,經他加工或驗收的模具合格率都在100%。

除此之外,於明君發現這個崗位對技術和創新能力有很高的潛在要求,當技術暴露出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缺陷時,他決心要改變現狀。但在很多人看來,普通的鉗工搞技術開發,不但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也超出了自己的職責範圍。但於明君則認為,提高技術水平、探索前沿技術是自己的追求。企業為員工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台,員工就有責任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為工作投入智慧和精力,也是一名企業員工的責任和追求。

2004年5月,企業加工一批出口的鋁型材,這種產品公差尺寸要求比較高、工期要求短。為了縮短工期,他經過反複試驗,省去了後期整型這道工序,這項革新既節約了工時、保證了質量,又降低了廢品率,為企業節省資金6萬多元。據介紹,幾年來,他共組織開展技術攻關22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400多萬元。

於明君還從自身做起,修舊利廢、降低消耗,他在報廢的大量模具裏麵反複挑選,隻要有一點維修價值的,他都利用上,積極配合工廠開展節約型企業創建活動。幾年來,平均每個月他都利用廢棄物自製模具200套左右,粗略計算,一年可為企業節約資金14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