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守時的好習慣
有位學者曾說過:“偉人有兩個成功的要素:一是才能,二是準時。”而準時又會培養自己的才能。因為平時珍惜時間,分分秒秒地節約時間,讓他們在同樣的時間裏積累了更多的生活經驗和人生財富,成功的人便是這樣獲得了才能。
德國哲學家康德是一個十分守時的人。他認為無論是對老朋友還是對陌生人,守時都是一種美德,代表著禮貌和信譽。
1779年,他想要去一個名叫珀芬的小鎮拜訪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於是,他寫了信給威廉,說自己將會在3月5日上午11點鍾之前到達那裏。威廉回信表示熱烈的歡迎。
康德3月4日就到達了珀芬小鎮,為了能夠在約定的時間到達威廉先生那裏,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輛馬車趕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個離小鎮十幾英裏遠的農場裏。而小鎮和農場之間,隔著一條河。康德需要從橋上穿過去。但馬車來到河邊時,車夫停了下來,對車上的康德說:“先生,對不起,我們過不了河了,橋壞了,再往前走很危險。”
康德看看時間,已經10點多了,他焦急地問:“附近還有沒有別的橋?”
車夫回答:“有,先生。在上遊的地方還有一座橋,離這裏大概有6英裏。”康德問:“如果我們從那座橋上過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長時間能夠到達農場?”“最快也得40分鍾。”車夫回答。這樣康德先生就趕不上約好的時間了。
於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舊的農舍旁邊,對主人說:“請問您這間房子肯不肯出售?”農婦聽了他的話,吃驚地說:“我的房子又破又舊,而且地段也不好,你買這座房子幹什麼?”“你不用管我有什麼用,你隻要告訴我你願不願意賣?”“當然願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猶豫地付了錢,對農婦說:“如果您能夠從房子上拆一些木頭,在20分鍾內修好這座橋,我就把房子還給你。”農婦再次感到吃驚,但還是把自己的兒子叫來,及時修好了那座橋。
馬車終於平安地過了橋。10點50分的時候,康德準時來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門前。一直等候在門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著說:“親愛的朋友,你還像原來一樣準時啊。”
對於康德來說,守時是必需的,不管是對老朋友還是陌生人。有人說,守時不僅體現出一個人的觀念,更能體現出這個人的道德修養。我們在許多場合都應做到守時,比如,拜會、會見、會談等活動應正點準時到達;參加招待會、宴會,可正點到達;對於特別正式、隆重的大型宴會千萬不可遲到;參加會議或出席文藝晚會等,應提前到達。早到等於守時,也不要早到很久,會給別人一種不好的感覺。守時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身涵養的要求與體現。
員工的字典中不應該有“遲到”、“不守時”的字眼出現。與客戶約定好時間,就要準時去赴約,最好能提前5分鍾到達,這樣比較容易獲得心理上的放鬆與主導權。
如果原本和別人約好碰麵,因為自己不準時,而可能造成別人的困擾,或是晚點出發,在路上時碰到意外或塞車,可能就來不及。相反隻要準時,先做好萬全準備,就能避免發生這些事情。另一點,準時可以讓自己過得愉快,而且不會有較大的壓力。怎麼說呢?比如有件事可以一個月後再完成,但如果你提早完成,不是就不用把所有事情堆到最後再做,這樣不但快樂而且沒有負擔,不是很好嗎?
在心情愉快或熱情高漲時可以完成的工作,拖到了幾個星期後再做,就會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收到信件應該立刻回複,以後再回就可能很困難了。很多著名的公司都有這樣的製度:所有信件必須當天回複。當機立斷往往能避免做事情乏味和無趣,拖延則通常意味著逃避,到最後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每天上班準時的員工,和每天上班都遲到幾分鍾的人,都特別容易引起老板的注意,但是二者給老板留下的印象截然相反。尤其是在那種看上去管理比較鬆散的公司,不要以為沒有人注意到你的出勤情況,其實老板對你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如果你每天都能準時上班,那麼老板會認為你是一個很自律的人,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被稱為“帆船時代”最偉大的海軍將領的納爾遜勳爵曾經說過:“我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守時。準時是國王的禮貌、紳士的職責和商人的習慣。”勞倫斯說:“做事成功的秘訣,首要一點就是要養成準時的習慣,可是一般人的習慣往往是一再拖延。”
作為一位日事日清,高效工作的員工,我們必須養成準時的習慣,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工作有實效,讓我們變得更加出色,不斷地邁向成功。
提高效率,而不是延長時間
有些人工作起來非常繁忙,似乎有許多事情要做,他們也常常為了完成任務而拚命加班,然而效果是必須注意的問題。時間管理專家並不鼓勵你為解決時間問題而延長工作時間。例如,一個計劃到下班時還沒寫完,也許你會自然地對自己說“我會在晚上把它寫完。”因為你把晚上當做了白天的延伸。不僅影響家庭和社會生活,還會降低工作效率,你成了整個事件中唯一的受害者。
熟悉安德魯·伯利蒂奧的人都會說:“看,安德魯·伯利蒂奧真是太會珍惜時間了!”人們都知道,為了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建築師,他拚命地想要抓住每一秒鍾的時間。
每天,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設計和研究上,除此之外,他還負責很多方麵的事務,每個人都知道他是個大忙人。他風塵仆仆地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因為他太負責了,以至於不放心任何人,每一項工作都要自己親自參與才放心。時間長了,他自己也感覺到很累。
其實,在他的時間裏,有很大一部分都浪費在管理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上。無形中,他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
有人問他:“為什麼你的時間總是顯得不夠用呢?”他笑著說:“因為我要管的事情太多了!”
後來,一位教授見他整天忙得暈頭轉向的,但仍然沒有取得令人驕傲的成績,便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人大可不必那樣忙!”
“人大可不必那樣忙!”這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他就在聽到這句話的一瞬間醒悟了。他發現自己雖然整天都在忙,但所做的真正有價值的事實在太少了!這樣做對實現自己的目標不但沒有幫助,反而限製了發展。
大夢初醒的安德魯除去了那些偏離主方向的分力,把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很快,他的一部傳世之作《建築學四書》問世了。該書至今仍被許多建築師們奉為“聖經”。
他的成功隻是因為一句話:“人大可不必那樣忙!”
這個故事為我們提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但人們往往把它們複雜化了。隻知道延長工作時間,整天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忙個不停的人是不會有高效率的。一個人做事,若隻知下苦功,則易走入死路,若知道在單位時間內提高效率,才能更容易達到日事日清的目標。
要做到日事日清,我們提倡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但是,並不是說要以延長工作時間、甚至是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代價。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仍是找方法,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不但能夠保證工作可以做到日事日清,你還能從中享受到工作的樂趣。
通用電氣公司的前任CEO傑克·韋爾奇認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如何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脫離無謂的忙碌,采取簡單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解決問題,是每一個渴望日事日清解決問題的員工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整天工作並不會有效率。效果和花費的時間並不一定成正比。強迫自己工作、工作、再工作,隻會耗損體力和創造力。我們需要時間暫時停下工作,而且要經常這麼做。每當你放慢腳步,讓自己靜下來,就可以和內在的力量接觸,獲得更多能量重新出發。一旦我們能了解,工作的過程比結果更令人滿足,我們就更能夠樂於工作了。
抓住指間溜走的零碎時間
成功的人懂得把握時間,將瑣碎的時間變成寶貴的時間,而失敗的人隻會浪費時間,把黃金時間當成休閑時間,甚至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沒有時間。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很多零碎的時間,把零碎時間用來從事零碎的工作,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費爾巴哈說:“在空間中,部分小於整體;相反,在時間中,至少在主觀上,部分大於整體。因為時間中隻有部分是現實,而整體隻是想象的對象。現實中的每一分鍾,對我們來說是比想象中的10年更長的一段時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都不注意運用零碎時間,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把這些時間浪費掉,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零碎的時間都加起來,一天、一個月、一年以至一生的積累,這些零碎的時間將是我們人生的三分之一。如果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零碎時間,那麼創造出來的價值將會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比如,一個人一天學習一小時,從16歲到70歲可以學習2萬個小時左右,如果我們每小時讀10頁書,那我們就可以讀20萬頁,堆起來有兩層樓房那麼高。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零碎的時間積累起來是多麼驚人!
陳傑在一家超市做員工,每天從早晨8點一直做到下午5點,經常下班的時候,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他自己對這份工作不是很滿意,為了有更好的工作,他想去考注冊會計師。他以前從未接觸過會計學方麵的知識,所以難度很大。
起初,陳傑對於時間的管理也毫無頭緒,不知道該怎麼辦?但他很快就發現:有大量的時間無意識之間就從自己身邊溜走了!
他早晨6點起床,在他做早餐等水開的這段空閑時間,他經常是站在廚房等待,有時候是在屋子裏來回轉悠。於是,他利用這段時間複習一下昨天學過的知識,效果相當好!
他原來從住處到公司需要1小時,後來了為節省時間,他搬到距離公司較近的地方住,這樣隻需要20分鍾就可以了。於是他又省下了40分鍾。
中午超市有90分鍾吃飯時間,陳傑隻要花15分鍾就可以吃完了,於是他把這段時間也利用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