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專注目標,行動鎖定方向(3 / 3)

孔子帶領學生去楚國采風。他們一行從樹林中走出來,看見一位駝背翁正在捕蟬。他拿著竹竿粘捕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拾取東西一樣自如。

“老先生捕蟬的技術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對老翁表示稱讚後問:“您對捕蟬想必是有什麼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練捕蟬五、六個月後,在竿上壘放兩粒粘丸而不掉下,蟬便很少逃脫;如壘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蟬十有八九會捕住;如能將五粒粘丸壘在竹竿上,捕蟬就會像在地上拾東西一樣簡單容易了。”

捕蟬翁說到此處,捋捋胡須,開始對孔子的學生們傳授經驗。他說:“捕蟬首先要先練站功和臂力。捕蟬時身體定在那裏,要像豎立的樹樁那樣紋絲不動;竹竿從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製樹枝一樣不顫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天大地廣,萬物繁多,在我心裏隻有蟬的翅膀。我專心致誌,神情專一。精神到了這番境界,捕起蟬來,還能不手到擒來、得心應手麼?”

大家聽完駝背老人捕蟬的經驗之談,無不感慨萬分。孔子對身邊的弟子深有感觸地說:“神情專注,專心致誌,才能出神入化、得心應手。捕蟬老翁講的可是做人辦事的大道理啊!”

駝背翁捕蟬的故事向我們昭示了一個真理:對工作專心致誌,心無旁騖,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專注是成功的資本。

一心一意地專注自己的工作,是每個職場人士獲取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質。當你能夠一心一意去做每一件事時,成功就會向你招手。

馬克思認為,研究學問,必須在某處突破一點。歌德曾這樣勸告他的學生:“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隻專心致誌地去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而生活的辯證法同時也告訴我們,越是那些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往往越具有那種除了追求完整的意誌以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熱忱。著名雕刻大師羅丹追求藝術生命的專注精神,無疑是最好的例證。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呢?以下有四個建議:

1.要做到不脫離主要目標

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建議:在行動時我們要分清目標的輕重緩急,如果隨意地胡亂瞎抓一氣,結果隻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在執行過程中要善於把握事情關鍵,不能不分主次,甚至把力氣都使用到次要方麵,導致總目標的偏離,這樣,付出的代價再多也無濟於事;目標的調整應當謹慎、可行。一般情況下,在目標的修正上隻能做些微調,而不能徹底改變,偏離目標的抉擇,導致的損失無疑是十分慘重的。

2.要學會集中精神

高級神經活動研究專家芬克博士說:注意力這種心理現象,是由大腦皮質活動的重要規律之一——“神經過程的誘導律”所支配的。人在做某一件事時,大腦皮質的某一區域就會發生一種興奮過程,其他相鄰的區域則相應發生一種抑製過程。這樣,一個興奮,一個抑製,就構成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如果一名職場人士在工作的過程中神不守舍,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將工作搞得一團糟。

3.一次隻能做一件事

凡是卓有成就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很注意地精力用在做一件事情上。著名的效率提升大師博恩·崔西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一次做好一件事的人比同時涉獵多個領域的人要好得多”。富蘭克林將自己一生的成就歸功於“在一定時期內不遺餘力地做一件事”這一信條的實踐。

4.為自己工作製定一套程序

加州口腔醫生艾爾·司徒倫保每天都在同一時間起床,開車走同一路線上班,把車停在同一個停車位。他穿外科手術服時總是先穿上衣,再穿褲子;總是先洗右手,再洗左手;檢視病人時總是站在同一個位置。這並不是什麼迷信。他按照習慣行事,能夠有條不紊地專注狀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哈利·齊克仁米哈勒認為:“這就好像比賽前的運動員或主持典禮的牧師,習慣性的行為能使人較易全神貫注於眼前的挑戰。習慣性的活動使人把精神重新集中起來。”你也可以為任何工作製訂一套行事程序。

假如你不太喜歡手頭的工作,不妨為自己建立一個工作順序:先給自己泡杯茶,然後清理書桌,把筆放在左邊,計算機、電話在右邊,最後開始做自己的工作。天天如此,要不了多久,你就能在做守這些程序後自然而然地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並且全力以赴地工作了。

切割目標:化整為零的“曲徑通幽”法

當工作中遇到較大的困難時,當距離工作目標尚較遙遠時,不妨采取將大目標進行分割的方式,將困難劃分為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具體目標,繼而有針對性地去攻破,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了。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取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許多人認為這個小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鬆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隻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是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後,意大利馬拉鬆邀請賽在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賽一一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

記者又請他談經驗。山田本一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在報紙上沒再挖苦他,但對他所謂的“智慧”仍迷惑不解。

幾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自傳中寫道。“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線路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所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越過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裏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公裏外終點線的那麵旗幟上。結果跑到十幾公裏時,我就疲憊不堪,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其實,山田本一的成功並沒有什麼高深的奧秘,就是他把自己長跑的目標分解了,從而實現一個個的小目標有了充足的信心,進而幫助他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現在想來,做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嗎?

火箭飛向月球需要一定的速度和質量。科學家們經過精密的計算得出結論:火箭的自重至少要達到100萬噸。而如此笨重的龐然大物無論如何也是無法飛上天空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科學界都一致認定:火箭根本不可能被送上月球。

直到有人提出“分級火箭”的思想,問題便豁然開朗起來。將火箭分成若幹級,當第一級將其他級送出大氣層時便自行脫落以減輕質量,這樣火箭的其他部分就能輕鬆地逼近月球了。

美國一位名叫羅伯·舒樂的博士,在自己身無分文的情況下,立誌要在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這座教堂的預算造價為700萬美元。

舒樂博士首先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自己實現目標的奇特計劃:

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280筆2.5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他把700萬美元這個大目標,一次又一次地分割成更小的目標,最終分割到1萬美元。每次募捐1萬美元,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就容易多了。就這樣,他一點一點地募捐,一點一滴地籌集,曆時12年,一座最終造價2000萬美元、可容納1萬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了。這座水晶大教堂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與經典,也成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的遊覽勝景。

一些大目標看似難以實現,但把它分割成無數個小目標,實現起來就不再是什麼難事了。每天實現一個小目標,然後逐個去實現它,你就會收獲人生的大成功。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被各種瑣事、雜事所糾纏,有不少人由於沒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而被這些事弄得筋疲力盡,心煩意亂,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做最該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不知道哪些是最應該做的事,結果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延誤了工作目標的完成。

任何偉大的工作目標,都不會一蹴而就,所以夢想一舉成功,一下成為一個成大事者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要善於尋找達到目標的捷徑,化整為零,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不要迷失自己的目標,每次隻把精力集中在麵前的小目標上,這樣,遙不可及的目標便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