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2 / 3)

而且,一個有心的上司,也會希望他的下屬來詢問。下屬來溝通,一方麵能讓自己有效控製下屬執行過程,減少錯誤,另一方麵,下屬的溝通,很可能是其在工作上有不明之處,而上司能解答,可以增加上司的成就感。

在溝通過程中,要講求溝通的技巧,要達成員工與上級的互動:

技巧1:與上級溝通時要認真聆聽。

你應該不僅理解上級所談的問題,並且能夠理解他的話中蘊含著什麼樣的暗示。任何上級都不喜歡那種思維遲緩,交代事情需要一再重複的部下。

技巧2:提出方案要簡單明了。

提出一個方案,要認真地整理你的依據和理由,要有所選擇、直截了當、十分清晰,使上級一目了然容易接受。

技巧3:經常向上級通報新的信息。

作為下級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應該經常向上級通報新的信息,讓他掌握你工作領域的動態和現狀。

技巧4:與上級的意見保持一致。

特別是在第三者麵前,否決或批評上級的決定,等於阻止上級想達到的目標,在上級看來,簡直就是不想幹了。

技巧5:不要事事都溝通。

對上級不該有依賴心,事事請示不但增加了上級的負擔,而且自己很難成長和獨立。所以你必須在不逾越自己權限的情況下,憑自己的判斷和經驗把分內的事處理的幹幹淨淨。

技巧6:隨時準備回答上級的問題。

無論是彙報,還是提問,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不要給上級一個不明不白的印象。

技巧7:確保上級準確了解你的執行。

領導並非聖賢,當然也會犯錯誤或也有誤解他人的時候。上級的誤解往往影響著對你執行的指導或下一步的指示。如有誤解,要誠心誠意與他協調,竭力消除這種誤解。

技巧8:傳遞的信息要清晰、明確、具體。

在進行溝通時,一方要盡可能把自己的感受與期待明確地表達出來,簡單、具體、明確,能讓對方清楚你要表達的重點。

事前最好先想好,拿不準的要問好

拿到一項任務,首先要拿出幾分鍾的進行思考,思考的內容包括這幾方麵內容:老板要的結果是什麼?這件事情我熟悉嗎?做這件事的方法是什麼……這些問題都必須想到,並且要自己能得出答案,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向你的領導問詢。

在現實中,就算是能力再強的人,也不可能對所有的事情都拿得準。工作中有疑惑、不確定的時候,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妄自斷定。遇到了問題,不妨先請示一下,問明白了再做也不遲。

有個年輕的女孩畢業後應聘了一份銷售保險的工作。

進公司不久,她就很幸運地談成了一筆上百萬元的單子,隻要把保單送到客戶那裏,這筆上百萬的單子就成了。

對於她這第一筆單子,組長很重視教他怎麼引領客戶看合同,在什麼地方讓客戶簽字,在簽合同時有哪些事項需要主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使用移動POS機幫客戶交保費。

移動POS機是一種方便、快捷的用於銀行卡刷卡付賬的設備,因為體積小、攜帶方便,銷售人員在外麵簽單的時候經常用到。

為了避免出現意外,組長還特意交代她,先讓同事現場模擬操作一下機器如何使用,她心想:“都幾十年代的人了,什麼不會用!”於是,她想也沒想,更別說問了,就立馬去找客戶了。

簽合同的環節一切都很順利,可是到最後緊要關頭了,問題出現了,POS機打不出客戶小票!最後隻得跟客戶道歉,跑到外麵給組長打電話求救,原來是少按了一個鍵。等回過頭來,客戶已經改變主意了,不悅地告訴她:“我馬上就要開會了,下次再說吧!”

女孩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覺得做事很容易,就想也不想,問也不問,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去做,最後卻在看似簡單的地方在了大跟頭。

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必須遵守的工作準則:對不熟悉的工作環節還是先想好再做,拿不準的在做事之前就問好。有了充分的準備再去做事。這樣才能確保每一天都沒有白費。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會有這樣的表現,覺得太簡單了,沒有必要去問。其實,這都是借口,就算真的沒有問題,多向領導、同事請教一下,也不是壞事,也是為自己的準備加了雙重保險。

做任務要有備而做,確保萬無一失、日事日清。這種準備包括思想上的和行動上的。做事之前應如何準備呢?我想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兩個方麵。

1.三思而行

接到任務,立馬執行,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必須是在對所要做的事情有全麵的了解,自己做事有十足把握的時候才能那樣做。如果是一項新任務,自己以前從來沒接觸過的,不知道從何入手,首先要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三思而後行。要考慮所要達到的結果,考慮執行任務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關鍵是要考慮好可能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隻有這樣,才能在行動中克服困難,努力做出想要的結果。

2.不恥他問

有些人在工作中的確遇到了困難和拿不準的問題。但是,出於好麵子,怕別人恥笑而不敢請教別人,把工作胡做一起,最後不但耽誤了時間,更重要的是為公司、個人造成重大損失。所以,我們自己拿不準的事情一定要向領導或者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力求把事情做好、做正確。

做對就是符合標準:按時、按質、按量

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隻有按時、按質、按量地做好我們的工作,我們才最有可能達到一次做對的要求。按時、按質、按量做事是日事日清的最起碼要求,如果你一貫都不能堅持這個標準,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去做事,做得一般就自認為可以了。放鬆標準後,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接踵而來,我們的客戶就會感覺越來越不好,他們或者有怨言,或者離我們而去。失去了衣食父母,我們也就失去了事業的土壤,到最後損失最大的還是我們自己。

全球現在每天起落的波音737係列飛機共有3000多架,其中有1400多架裝載著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簡稱中國一航)西飛集團公司“薛瑩班”製造的飛機垂直尾翼前緣組件。

“薛瑩班”班長薛瑩,這個34歲的瘦弱女子對此感到無比驕傲,2004年,波音公司在西飛舉行儀式,授予“薛瑩班”每位成員《用戶滿意員工》證書。同時,由“薛瑩班”製造的垂尾前緣被波音確定為免檢產品。

前緣是飛機垂直尾翼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外層是厚度僅為0.05毫米的純鋁層,被用來提高飛機的防腐性能。波音737-700與波音737-300或國產飛機相比,對前緣的製作要求特別高,一方麵要求前緣的純鋁層不能有一絲劃痕,也不允許打磨,不然就作為廢品處理;另一方麵要求在前緣組件上人工鑽的300多個孔與前梁(垂直尾翼另一組成部分)上的孔必須同心,並且需要具有國際水平的精確度。這些製作要求對中國飛機產業工人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薛瑩以前連想都沒想過。

薛瑩和她的夥伴們在2000年這一年都泡在試製車間裏,國內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就得自己一點一滴地摸索。一遍又一遍地查閱技術文件,一次又一次地試製前緣組件,不知道失敗了多少回,終於在幾個月後,薛瑩逐漸找到了一些人工精確製作的規律,發現可以通過改變工藝方法、優化加工流程逐漸達到波音737-700的製作要求。幾個月裏,她們不分晝夜地穿梭在高大的工裝間。為了讓“不可能”變成“可能”,她們改變鉚接順序最大限度地消除蒙皮應力;改進锪窩鑽、鑽頭等工具,人為增加墊片反向校正,使工裝與蒙皮緊密貼合;改變工藝方法,優化加工流程,使蒙皮裝配後力量分布均勻,保持一條直線……終於,結束試製、進入生產的檢驗時刻來臨了。美國人伸出大拇指輕輕一推,然後一絲不苟地檢驗,300多個孔全部“同心”。波音公司的檢驗人員在檢驗後露出了笑容,對薛瑩伸出了大拇指,說了聲“OK”。

薛瑩說過這樣一句話:“波音公司要求的質量,我們一定要達到,隻有這樣,中國的航空工業才能走向世界!”薛瑩和她的同事們不僅以此為西飛拿到了一張通往世界飛機製造工業之路的通行證,他們的執行力贏得了波音代表的敬重。

追根溯源,要想有個好的結果,就要高標準地要求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是職場人的通用法則,也是一次做對的成功法則。

沒有高標準就沒有高動力,隻有對自己有高要求,才能讓自己盡可能保持最佳狀態,最後使顧客更滿意,使自己成為公司團隊中的優秀一員,為公司和同事創造更多的利益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