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十三章
卷十 辨兒科雜病脈證並治小 兒 雜 病兒科,古稱啞科。說是治療的難度,比婦科難十倍。原因就是小兒不會說話,不能主訴病情。因此呢,全憑母親或家屬訴說病情,之後,還要由醫生完全根據脈色去辨證。這個辨證難度,可想而知。小兒脈法,與成人不同。望診,也眾說不一,後世的兒科醫生,還要看小兒的食指三關來辨證。食指三關辨證,隻能作為參考,不像書上說的那麼神。臨床,還是要注重脈法,以脈為主。望診呢,髒腑辨證體係有個說法,簡單的把五髒分配到麵部,看哪個部位顏色有異常,就定位哪個髒腑有病,這個很牽強,根本不適用。並且,也與《靈樞》的麵部望診有衝突。這個問題,我們將來講髒腑辨證體係的時候,再去細論。小兒麵部望診,和成人是一樣的。紅主熱,青主疼痛、驚嚇。淡紅有虛熱,黃色主濕,白色主虛寒。仲景曰:“鼻頭色青者,腹中冷,若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白者無血,色黃者胸上有寒,色赤者為風,色青者為痛,色鮮明者有留飲。”仲景的這個望診法,是精華,幾句話就都涵蓋了。小兒的望診,還有兩處要重點看。一個是鼻梁,一個是兩顴。鼻梁山根部位有青色的血管,老百姓叫做“青筋”,這是受了驚嚇。兩個顴骨赤紅,這是陽明有內熱。一著涼就感冒、咳嗽、發高燒。平時多大便幹燥。小兒,後世醫家有個說法,叫做稚陰稚陽之體。形容氣血骨肉和髒腑十分嬌嫩。髒腑理論認為,小兒肝常旺,肺常虛,脾常不足。實際上,也不是這樣的。不要被這個觀點給束縛住。小兒,稍有不如意,就要哭鬧,這個不能就說他肝火旺。有很多的驚風抽搐,也並不是肝旺生風導致的。小兒剛出生,與外界環境,要有個適應的過程,時常外感,防禦能力不行,但是,這也是個鍛煉和適應的過程。你也不能把這個定性為肺常虛。小兒不知饑飽,喂養不當,會傷脾胃。有的是水瀉不止,有的是食積化熱,這也不能說他脾常不足。有很多兒科中醫,就抓住這個說法不放,說是“小兒之患,非肝即脾”,這個太武斷。真的是不如六綱辨證嚴謹。我們六綱辨證,不搞武斷,我們整體辨證分析。小兒的用藥,因為機體嬌嫩,辨證準確,用藥就靈,痊愈的也迅速。小兒服湯藥困難,他嫌乎苦。因此,兒科的藥物,多取牛黃、麝香、羚羊角以及巴豆等性味強烈的藥,製成丹丸,服用簡便,療效迅速。還有的,做成湯劑,進行洗浴。小兒生死脈證小兒病,主要就是下列幾種病。驚癇、外感、咳嗽、腹瀉下利、痞結脹滿的疳積以及一些外科雜病。我們先來看看《脈經》對小兒脈法的描述。1.小兒脈,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脈經)看小兒脈,要用你的大拇指,一指定三關。你不能去像看成人一樣,去定寸關尺,你沒那個本事。仲景先師,也沒那個本事。小兒脈,要看整體脈象。就是看浮、沉、虛、實、遲、數,以這個為總綱。小兒的脈,比成人的脈跳得快多了。你一個呼吸,他的脈要跳八次。一息八至,這是正常的。再快點,一息九至,就不正常了,有毛病了。要是十至,這個病就不輕了。正常情況下,脈跳得快,主熱。但是要注意,小兒方麵,不一定脈數了就都是熱,這個要和成人有分別。你要這樣去考慮,脈數了,這是不健康了。要結合病情,去分析寒熱。他身上不舒服,亂哭亂鬧,心率肯定加快。因此,不要大意和武斷的認為,這是有熱了。2.診小兒脈,多雀鬥,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為風癇,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氣。(脈經)小兒脈,多見雀鬥。什麼意思?不穩定,一會快,一會慢的,像那個麻雀啄食。不要分寸關尺,要以整體脈象為主。一個大拇指就蓋住他的三部了。要是看到脈象緊而有力,這是驚癇抽搐,痙風。見到脈象沉,這是消化不好,食積了。脈象弦而急躁,叫做“客忤”。什麼叫做客忤?就是突然聽見大的響動,或者看見了異物,或者突然見到從外而來的生人,身上帶了寒氣或者別的什麼能引起疾病的物質,就會驚嚇啼哭,吐瀉抽搐等。學生:那食指的風氣命三關呢?有什麼診斷作用呢?食指三關辨證,隻能作為參考,不像書上說的那麼神。那個風氣命三關,就是看顏色。紫的是熱,紅的是虛熱,淡白的是寒,不是太準確。說是到了命關就危險,這個說法,要存疑的。為什麼要看食指?我看中指可以嗎?它這個理論,是難以說清的。左顴骨紅,是肝火,右顴骨紅,是肺熱,前額紅,是心火。下頜紅,是腎熱,鼻子紅,是脾胃火,這個都太不靠譜。五行家的臆斷。糟粕,就要扔掉,不要吝嗇。3.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而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者,脈亂無苦也。(脈經)小兒到了一個發育階段,就要出現發熱脈數而脈率不穩,發熱還不出汗,不喜歡吃東西,吃了隨之就吐。同時,不見別的痛苦,這是正常現象,不要認為是有病了,去亂治。這個特殊的生理現象,如今是都沒聽說過,都以為是有病了,怎麼隔一段時期就鬧病?快去找西醫看看,打兩針退燒藥吧!這就壞了。給孩子將來留什麼隱患,誰都難說。孩子的這種生理現象,中醫叫做“變蒸”。什麼意思?就像那個蛇,定期蛻皮。不蛻皮,怎麼長大?4. 小兒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冷清也。(脈經)脈沉數,這是裏熱,在髒腑,是陽明裏實,在肢體上,就要蒸蒸發熱。骨節間,指的也是肢體深部的熱。其實就是陽明熱。小孩熱的難受,就喜歡接觸涼東西。“欲以腹按冷清也”,這是倒裝句,和英語似的。順過來,就是:欲以冷清按腹也。喜歡往涼快的地方睡臥,甚至蹬被,揚手擲足,喜歡露著肚子。5. 小兒大便赤,青瓣,飧瀉,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易已。(脈經)小兒大便溏瀉赤熱的,或者拉的都是沒消化的奶瓣子,或者溏瀉如水,脈弱小,不強盛粗大,手足逆冷,這是病在三陰,不太好治。要是脈小弱,但是手足溫暖,沒事,陽氣不傷,好治療。6. 小兒病困,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脈經)小兒患病持久而困頓加重,全身汗出如水珠,附在皮膚上,不流淌,就像成人重病脫陽的汗出如油珠。這是死證,脫陽的征兆。7. 小兒病,其頭毛皆上逆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瘛痛。(脈經)小兒患病,久了,頭上的毛發不捋順,而是戧毛戧刺的,這是氣血神氣衰敗的征象,是個死證。就像那個小貓,剛洗完澡那樣。小兒如果耳後青筋明顯的,這個孩子一定是有局部疼痛或者抽搐不安。這屬於風邪的一種。見到這個,治療上,要首先刺破耳後青脈放血,否則,服藥影響療效。8. 小兒病而囟陷入,其口唇幹,目皮反,口中出氣冷,足與頭相抵,臥不舉身,手足四肢垂,其臥正直如得縛,其掌中冷,皆死。至十日,不可複治之。(脈經)病久了,那個囟門,就是頭囟,塌陷下去了,這是津液氣血不足了。還見到口唇幹燥暴皮,眼皮反,就是指不能閉目而眼球上翻,口中呼出的氣冷涼。足與頭相抵,就是抽風,角弓反張。或者,躺在那裏不能翻身,四肢垂弱,就像用繩子捆住了一樣,雙手一摸冰涼。這些,都是死證。尤其是持續10天左右的,就救不過來了。他說的這兩種情況,一個表現的躁動,一個表現的安靜,所謂的陰脫陽脫而已。小兒生成變蒸並治1. 凡人年六歲以上為小,十六歲以上為少,三十以上為壯,五十以上為老。其六歲以下,經所不載,所以乳下嬰兒有病難治者,皆為無所承據也。中古有巫妨者,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相傳授,始有小兒方。(小品方)六歲以上為小,十六以上為少年,三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古人是這樣分的,如今不適用了。古人把六歲以下的,稱為嬰兒。之所以難治,就是他不會主訴,辨證的依據太少,不好掌握。中古,有個叫巫妨的,是堯帝的大臣,善醫術,寫了一本《顱囟經》,書中專講小兒的疾病治療和生死判斷,因此,才有了小兒的辨證治療方法。這本書,懷疑是後人偽作。據說,宋人錢乙的理論,源於這本書。《宋史·方技傳》載,錢乙始以《顱囟經》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錢乙的兒科理論,是髒腑辨證體係,我們將來要細講的。2. 凡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日任脈成,能自反複,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臏骨成,能獨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此其定法,若不能依期,必有不平之處。(千金)小兒出生後,還需要一周歲之內,初步發育長成。他上麵說的時間,都是大概的時間,或者早個十幾天,或者晚個1個月的,並不是必須到那天就才行。發育60多天,能識別人物,會和你笑,也會咳嗽了。100天,任脈發育好了,肚子肌肉有力了,可以翻身了。180天,坐骨、骶骨發育了,可以坐著了。210天,手掌骨骼發育,能爬了。300天,髕骨發育好了,能站立。360天,一周歲,膝關節發育好了,就可以走路了。如果到了時間,遲遲還不發育,這個孩子,肯定是哪裏有毛病了,要抓緊看醫生。3. 凡兒生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後,六十四日大蒸,蒸後六十四日複大蒸,蒸後一百二十八日複大蒸。凡小兒自生三十二日一變,再變為一蒸,凡十變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畢,乃成人。(千金)小兒生後,要發育生長,一般以三十二天前後,作為一個發育周期,要十個周期,三百二十天,初步長成,之後,還要經過一百二十八天的發育,才徹底完備。動物發育,都要經過蛻變過程。蛇、蠶、蟬,都要蛻皮。小兒呢,也要這樣的,也就是人們的俗話說的“脫胎換骨”的過程。到了發育周期,就要有些機體反應。變蒸,變,是反應輕微,蒸,是反應強烈。要發熱、咳喘等。這都是正常反應啊!不懂,就亂治,將來後果難料啊。難怪現在的人怪病、重病多,和這個有直接關係。即使長大成人了,7歲以後,還要每9年有個機體代謝周期。到了那個周期,沒病的,也要有類似“變蒸”的反應,書中叫做“三虛”之一。這個時期,氣血紊亂,感受病邪,就是重病,搞不好有生命危險。《內經》不是說過嗎?先立其年,就是指這個說的。不是指“運氣”說的。360天,十變五小蒸。之後,是每64天一大蒸,要有三次。大蒸,就是反應更劇烈!變蒸,是蛻變反應,脫胎換骨,要把“脫”下來的東西排出去,機體也要適應新的內部環境。這個時候,出現反應,很正常,你這個時候給亂治療,打亂了這個自然規律,擾亂了內環境,將來的身體,絕對會受到不良影響。那個“免疫力”絕對受影響,識別能力就差遠了。一些朋友常問我,孩子怎麼突然又發燒了?我問孩子多大了,然後問問具體症狀,就告訴他,正常,是發育階段應該有的,多喝水就行。結果,幾天就好了。我們這裏的西醫兒科醫生,也是這樣,2周歲以裏的孩子發燒,尤其自己的孩子,隻要不到40℃,是不給用藥的。別人的孩子發燒,來打針,你不給打都不行,家長不願意。這個知識,要對外宣傳一下。4.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髒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髒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又生變蒸者,自內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變每畢,即情性有異於前。何者?長生腑髒智意故也。何謂三十二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遍,乃發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小兒藥證直訣)這個,都能看懂。變蒸,就是生長發育,到時會見發熱汗出等,每變一次,性格和智識就更進一步,能看出明顯變化。老人常說,孩子得一次病,就懂事一點。他這條,很有意思。說變蒸,也是骨骼發育。以32為基數,牙為骨的餘氣,因此,最終要長32顆牙齒。長不到32顆牙,就說明變蒸的不到位,意味著沒發育好。這樣的情況,我們經過臨床初步觀察,一般的都會遺留下一些“胎毒”,以後在身體虛的時候,或者到了虛年周期,會發作出來。這個問題,還需要繼續觀察和統計。5. 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經雲: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餘治。是以小兒須變蒸。脫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日相合也,年壯而視齒方明。(小兒藥證直訣)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主要是為了發育一些小骨骼。之後的那三次大蒸,是生長全身經脈的。變蒸發熱,無汗,可以用藥發汗。吐的厲害的,可以微微攻下,通大便。別的藥千萬別亂給。長大看牙齒,不到32顆的,是變蒸周期不到位。你發育不好,也會影響壽命的。6. 小兒所以變蒸者,是榮其血脈,改其五髒,故一變,竟輒覺情態有異。其變蒸之候,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尻冷,上唇頭白泡起如魚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哯,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千金)之所以變蒸,是生長髒腑經絡,氣血去進行營養,因此要有反應。變蒸後,就增長靈性。變,為咳逆上氣。蒸,為身體發熱等。輕的,發熱微微膽小易受驚嚇,耳朵和臀部發涼,上嘴唇的頭上起白皰,微微出汗。反應重的,要發高燒,脈數而脈率不穩。或者出汗,或者無汗,不吃東西,吃了就吐出來。哯,吐物無聲。白眼球發紅,黑睛瞳孔那個地方的外麵微微像有層白膜。要記住這些反應,見到了,再問問天數,就知道是變蒸反應,不要給亂治。7. 又雲:目白者重,赤黑者微。變蒸畢,目睛明矣,此其證也。單變小微,兼蒸小劇,凡蒸平者五日而衰,遠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後之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耳。兒生三十二日一變,二十九日先期而熱,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畢耳。恐不解了,故重說之。且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多人,兒變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千金)這裏的“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和上條不矛盾。該這樣來理解。整個眼睛發白,包括黑睛有白膜,這是重的,眼白發紅或者有小血管黑紫,是輕症。變蒸的時間,持續5~10天,就會症狀消失。需要治療的,要治療得法。辨證的時間,也有提前的,也有錯後的。辨證的時候,不要驚動小兒,要他清淨調養,人多了,攪鬧環境,還容易帶來病邪。“兒變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這句看來,古代的一般家庭,也不懂這個問題,因此叫“不如法者多”。這個知識,要普及的。西醫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不過是沒有中醫說得詳細和明了。8. 又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計變蒸之日,當其時有熱微驚,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視之。若良久熱不可已,少與紫丸微下,熱歇便止。若於變蒸之中,加以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其診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耳。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當歇,便就瘥。若猶不都除,乃與紫丸下之。兒變蒸時若有寒加之,即寒熱交爭,腰腹夭糾,啼不止者,熨之則愈也。(千金)剛剛變蒸的時候,發高燒很厲害,過了時間,就是5~10天,還不停止。這個時候,醫生要問清孩子多大了,幾個月了,計算正常的變蒸時間,如果在正常期內,發熱而易驚,一定不要給輕易治療。要慢慢觀察,如果高熱持續而不緩解,可以稍稍的給點紫丸,通一下大便,就會解除發熱。如果在變蒸期內,感受了時行的溫病外邪,或者沒到變蒸期而得了外感病,症狀都一樣的。區別是,沒到變蒸期而得了外感的,耳朵和臀部,都是熱的,上唇沒有白皰。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先服點黑散,發點汗,汗出來了,可以用溫粉撲一下收汗,免受風邪。溫粉,現在可以用痱子粉就行。熱消除了,就會好。如果還不好,就用紫丸,通大便。如果變蒸的時候,感寒了,寒熱往來交爭,手腳亂蹬,腰和肚子都帶動起來,哭鬧不止,要用溫熨法治療以祛寒。9.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尻亦熱,此乃為他病,可作餘治,審是,變蒸不得為餘治也。(千金)變蒸的症狀,與外感傷寒溫病相似,如果不是變蒸症狀,身體、耳朵和臀部,都會發熱,可以按外感病治療。如果是變蒸症狀,耳朵和臀部要發涼的,不要亂治。10. 當其變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則加其疾。變且蒸者是兒送迎月也,蒸者甚熱而脈亂,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遠者八九日歇也。當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千金)變蒸時期,不能亂治,否則,變證百端。變蒸,是按月發育,嚴重了要高熱而脈數而脈率不穩,還要汗出。5~10天就沒事了。這個時期,不能用藥和針灸。他是反複強調不要妄治。11. 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挾傷寒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進,乳則吐,食癇,先寒後熱,紫丸方。(千金)代赭 赤石脂(各一兩) 巴豆(三十枚) 杏仁(五十枚)上四味為末,巴豆、杏仁別研為膏,相和,更搗二千杵,當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搗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旦更與一丸。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以此準量增減。夏月多熱,善令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紫丸無所不療,雖下不虛人。這個方子,是“屬陽明病”的方子。去陽明裏實的。赭石,苦鹹寒。主治鬼注、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這個藥,可以降逆,通大腸,清內外熱。赤石脂,甘平。主治黃疸、泄利、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饑,輕身,延年。—它是輔佐藥,防止過下,也解表,還補虛啊。巴豆,辛,熱,有毒。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蕩練五髒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小兒容易有乳食積滯和痰瘀,它效果最好,微量就顯效,還容易喂食。別的藥,都怕過於寒涼,還難吃。杏仁,苦辛溫。主治欬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創,寒心,賁豚。—對症藥,下逆氣而止咳喘。這個方,攻下而不寒涼,配伍得當,寒熱平和。通裏逐積聚痰飲的同時,還顧全表證。並且後麵交代一句:“紫丸無所不療,雖下不虛人。兒科聖藥。比太極丸強多了。凡是小兒食積痰瘀導致的陽明病,裏實外熱的,吐逆的,發熱癲癇抽搐的,都可以用。”學生:王氏保赤丸怎麼樣?都不如這個方子。小兒,最多的病,就是食積,然後大便硬,臉蛋一紅,就要來病了。這個時候,提前給用點這個藥,大便一通,就好了。然後,孩子消化功能好,不容易得病。老百姓管這個叫“食火”。容易得西醫的肺炎。“夏月多熱,善令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看看這句,就是保健用法。夏天熱,容易發瘡疹,一個月左右就給吃點,通一下大便。兒科醫生出名的,都少不了這個方。即便不是這個方,藥物也大同小異。如今的太極丸,是代表,但是,不好買了,還價格很高。療效也不好。大概是巴豆不給足量了。學生:正常孩子也可以吃嗎?大便幹燥就要吃。小兒,隻要保證大便通暢,就很少得病。要注意方後的服法。小兒內傷百病,多生於食積痰瘀。12. 治小兒變蒸中挾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黑散方。(千金)麻黃 杏仁(各半兩) 大黃(六銖)上三味,先搗麻黃大黃為散,別研杏仁如脂,乃細細納散,又搗,令調和納密器中。一月兒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溫粉粉之,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以兒大小量之。治療外感病的。時行溫病,就是指的外感病,不單純指的溫病,也包括傷寒。對治的是太陽陽明病。解表降逆氣,發汗定喘止咳。同時用微量大黃,消裏麵的食積,開胃進食。大黃微用,有調中之妙。大黃,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髒。這裏大黃的量要掌握好,要微量,不能比麻黃和杏仁多。多了,有了瀉下作用,表邪就要入裏的。它在這裏,是調中化食積,連帶清熱。用的十分巧妙。擇乳母法1. 凡乳母者,其血氣為乳汁也。五情善惡,悉是血氣所生也。其乳兒者,皆宜慎於喜怒。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備。但取不胡臭、癭瘺、氣嗽、瘑疥、癡癃、白禿、癘瘍、沈唇、耳聾、齆鼻、癲癇,無此等疾者,便可飲兒也。師見其故灸瘢,便知其先疾之源也。(千金)過去大戶人家,都要找奶娘。這個習慣不好。除非你真的沒有奶,才可以找。找奶娘,有個嚴格的選擇標準。為什麼?因為人的善惡和脾氣秉性,都是氣血所發,而乳汁,也是氣血所生。奶娘要是身帶疾病,性格乖戾,那個奶汁也不會好,孩子吃了,要生病。很多人不懂,哺乳期,得了病,亂吃藥,她那個乳汁裏就有藥的成分,孩子吃了,就等於一起和你吃藥了。還有的,生氣上火,孩子吃了奶,也要發生內熱。因此,選擇奶娘,要注意。要選擇健康的人,性格溫和善良的人。不要找殘疾人、皮膚病人,咳嗽氣喘的,有癲癇的,等等。“師見其故灸瘢,便知其先疾之源也。”這句話,看來是要醫生檢查乳娘的身體了。醫生看到她的身上有灸瘢,就會知道她以前患過什麼疾病。古人治病,多用化膿灸,會留下瘢痕的。古人,對於這些方麵,十分謹慎。小兒初生養護並壽夭辨證1. 生男宜用其父舊衣裹之,生女宜用其母故衣,皆勿用新帛為善,不可令衣過厚,令兒傷皮膚,害血脈,發雜瘡而黃,兒衣綿帛特忌厚熱,慎之慎之。(千金)女孩,用母親的舊衣服包裹,男孩,用父親的舊衣服包裹。為什麼?求陰陽平和感應的意思。剛出生的孩子,陰陽稚嫩。男孩為陽,女孩為陰,過於稚嫩,因此求父母的舊衣物,去包裹,得以固護。並且,不要怕孩子涼著,不要包裹過厚。那麼,為什麼用舊衣服?不用新的?新的衣服,不柔軟,硬啊,摩擦孩子稚嫩的皮膚,搞不好,還會帶來過敏的。現在可好,什麼嬰兒用品,早就都準備好了,還都是高檔的,那些染織的顏料,也都是化工品,這個要注意,不是什麼好事。嬰兒,體溫很高的,不是很怕冷,你給包裹太厚,就要“上火”的,搞得內熱熾盛,加上新衣服刺激,會發瘡瘍的。這樣的情況,很多見。在醫院回來沒幾天,就屁股上生濕疹,哭鬧的了不得。一個是屁股和肚子包裹的太厚,一個是墊的尿布是新的,還不是沒有染色的純白棉布,大小便給浸濕了,哪能不刺激?哪能不得濕疹?這些,都要注意。2. 凡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則令肌膚脆軟,便宜中傷,皆當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綿也。(千金)嬰兒,那個肌肉皮膚脆弱,需要鍛煉才能強壯。你給用厚衣服裹著,好了,那個皮膚就“不幹活”了,將來,一見風就感冒。所以說,“暖衣則令筋骨緩弱”。一定要多見風,多見太陽。並且,還是強調用舊衣服,要用棉布。你們看看,那些困難的人家,尤其過去農村的孩子,沒有現在的這個奢侈條件,衣服薄,滿月了,就抱到外麵,那個身體,反而很強壯。學生:做月子,也要到戶外活動嗎?沒滿月,可以不到戶外,但是要保證屋內通風,晴天在屋裏曬太陽。坐月子,搞得風雨不透,像個蒸籠,母子沒有不做病的。不見過堂風,不直接吹風,就可以。3. 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之中,重衣溫暖,譬猶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堪風寒也。(千金)滿月了,有風和日麗的天氣,就可以抱到戶外去玩,多見太陽,多見風。這個風,指的是和風。這樣才會鍛煉孩子的抵抗外邪的能力。如果藏在屋裏,厚衣厚被的,就像那個屋中養殖的花草,不見風日,拿到外麵,見到風吹日曬,就枯萎了。4. 兒洗浴斷臍竟抱畢,未可與朱蜜,宜與甘草湯。以甘草如手中指一節許,打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連吮汁,計得一蜆殼入腹止,兒當快吐,吐去心胸中惡汁也。如得吐,餘藥更不須與。若不得吐,可消息計。如饑渴,須臾更與之,若前所服,及更與並不得吐者,但稍稍與之,令盡此一合止。如得吐去惡汁,令兒心神智能無病也。飲一合盡都不吐者,是兒不含惡血耳,勿複與甘草湯,乃可與朱蜜以鎮心神,安魂魄也。(千金)這個辦法,如今已經都不知道,也沒人用了。簡單說一下就行。小兒剛出生,口中有羊水,一啼哭,就咽下去了。這個東西不吐出來,會導致很多疾病。他用甘草湯。這個甘草,要用生甘草,解毒的。現在可以用棉簽,沾著甘草汁,給小兒吸吮,量呢,是“一蜆殼”,就是海蜆殼能裝下的那麼多。服後,會吐的。吐了就不要喂了,不吐,再喂,直到把那一“合”的量,都吃幹淨,還不吐,就說明腹中無惡物,也就是那個羊水。如果吐去了羊水,孩子將來不患神誌疾病。之後,再吃點朱蜜,安神定魄。5. 兒新生三日中,與朱蜜者不宜多,多則冷兒,脾胃冷腹脹,喜陰癇,氣急變噤痙而死。新生與朱蜜法,以飛煉朱砂如大豆許,以赤蜜一蜆殼和之,以綿纏箸頭沾取,與兒吮之,得三沾止,一日令盡此一豆許,可三日與之,則用三豆許也,勿過此,則傷兒也。與朱蜜竟,可與牛黃如朱蜜多少也,牛黃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辟惡氣,除小兒百病也。(千金)生下來三天之內,吐去惡物後,給點朱蜜吃。不要吃多,多了令脾胃寒涼,抽搐,搞不好會死亡。朱砂,要用純朱砂,不要用人工製品,毒性大。朱砂用黃豆粒那麼大,研細水飛,用好蜂蜜一蜆殼調和。一天吃完,按他說的方法,吃三天。然後,再吃牛黃,用一樣的方法。牛黃可以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辟惡氣,除小兒百病也。牛黃太貴,搞不到,可以用熊膽粉代替。孩子這樣調理之後,就會很健康,少得病。這很類似西醫的疫苗。不這樣調理,孩子真的是會常鬧毛病,借著變蒸的時候,就要發作。一般直到七八歲,才會穩定,不然,總不安穩。有不少人,長大了以後,還會胎毒發作,生瘡瘍。這都是初生不會調理的原因,會影響終身健康。6. 新生三日後,應開腸胃,助穀神,可研米作厚飲,如乳酪厚薄,以豆大與兒咽之,頻咽三豆許止,日三與之,滿七日可與哺也。兒生十日始哺如棗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彈丸,百日如棗,若乳汁少,不得從此法,當用意小增之,若三十日而哺者,令兒無疾。哺早者,兒不勝穀氣,令生病,頭麵身體喜生瘡,愈而複發,令兒尪弱難養。三十日後雖哺勿多,若不嗜食,勿強與之,強與之不消,複生疾病。(千金)這條,搞得很特殊,和常法不同。他說,孩子出生三天後,要開胃,助穀氣。也就是開始健胃。要用米,研粉。也就是熟米粉。用水調和如乳酪。一次喂如三個黃豆大的量,一天三次。連喂七天,才可以喂奶。同時,到了十天頭上,米飲要加量,如棗核大,二十天時候加倍,五十天頭上如彈丸,百日如大棗。如果乳汁少的,米飲還要加量。這個看來很科學。過去困難時期,都吃不上飯,母親沒有奶,就喂米湯。米湯是個好東西。桂枝湯都要用它助胃氣。這個米,可以用黃小米,也可以用粳米,就是我們吃的大米。經過這樣的鍛煉,提前接觸食物,可以鍛煉小兒腸胃堅強。如果連續米飲喂了一個月,會使孩子腸胃健壯,不得病。要是喂早了,生下來就喂米飲,會“兒不勝穀氣,令生病,頭麵身體喜生瘡,愈而複發,令兒尪弱難養。”為什麼?傷胃了。將來消化就不好,瘦弱難養。還會患皮膚病,反複發作。也就是我前兩天說的,皮膚病,當責脾胃,也就是消化係統。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伴有肌膚甲錯。它也可以單獨治療肌膚甲錯的皮膚病。這個方子,就是對陽明太陰少陰去的。髒腑上講,薏苡仁,健脾利濕。附子,溫腎健脾。敗醬,清熱去胃火。三十天後,喂米飲,不要亂加量,孩子要是不想吃,就不要硬喂,不然會不消化,要生病。結合上麵幾條看,他這是內外都在鍛煉孩子。外,要多見風日,不能包裹太厚。內,要配合喂米飲,早接觸食物。了不起。現在,寧可喂進口高級牛奶,也不給喂米飲。有錢啊!7. 哺乳不進者,腹中皆有痰癖也,當以四物紫丸微下,節哺乳,數日便自愈。小兒微寒熱,亦當爾利之,要當下之,然後乃瘥。(千金)喂奶,小兒不吃,這是肚子裏有痰瘀食積不消化。用紫丸通大便,攻下積聚。然後少喂奶,稍微餓著點,幾天就恢複了。如果沒到變蒸期,而有寒熱等現象,也用紫丸微微瀉下,就會好。小兒病,其實很簡單,一個外感和驚嚇,一個內傷飲食。8. 凡乳兒不欲太飽,飽則嘔吐,每候兒吐者,乳太飽也,以空乳乳之即消,日四。乳兒若臍未愈,乳兒太飽,令風中臍也。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不去寒乳,令兒咳痢。(千金)這都是注意事項,說的很直白,就不解了。9. 母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交脛不能行。母有熱以乳兒,令變黃不能食。母怒以乳兒,令喜驚發氣疝,又令上氣疝癲狂。母新吐下以乳兒,令虛羸。母醉以乳兒,令身熱腹滿。(千金)這條也是,其他的都好理解,就是第一句,“母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交脛不能行。”新房,就是指的夫妻同房之後馬上喂奶。10. 凡新生小兒,一月內常飲豬乳,大佳。凡乳母乳兒,當先極挼,散其熱氣,勿令汁奔出,令兒噎,輒奪其乳,令得息,息已,複乳之,如是十返五返,視兒饑飽,節度,知一日中幾乳而足,以為常。又常捉去宿乳。(千金)月內,長飲豬乳最好。豬奶偏涼,容易消化,不增胃火。沒說要喂高級牛奶。喂奶的時候,要用手按摩乳房,可以散積聚的熱氣,並且要把宿乳擠出去。並且不要把孩子嗆著,還要觀察一下,掌握喂奶的次數,要有規律,不然,也會傷及小兒脾胃。飽一頓,餓一頓,都不行。11. 浴兒法:凡浴小兒湯極須令冷熱調和,冷熱失所,令兒驚,亦致五髒之疾也。凡兒冬不可久浴,浴久則傷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則傷熱。數浴背冷,則發癇。若不浴,又令兒毛落。新生浴兒者,以豬膽一枚,取汁投湯中以浴兒,終身不患瘡疥。勿以雜水浴之。兒生三日,宜用桃根湯浴,桃根、梅根、李根各二兩,柳枝亦得,咀,以水三鬥煮二十沸,去滓,浴兒,良,去不祥,令兒終身無瘡疥。(千金)前麵那段,都能看懂,就不說了。後麵這段,有意義。新生兒第一次洗澡,要加豬膽汁,清熱解毒,終身不得皮膚病。三天後洗澡,可以用柳樹枝條煎湯洗浴,也可以終生不得皮膚病。12. 相兒壽夭法:兒初生叫聲連延相屬者,壽。聲絕而複揚急者,不壽。啼聲散,不成人。啼聲深,不成人。臍中無血者,好。臍小者,不壽。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壽。鮮白長大者,壽。自開目者,不成人。目視不正數動者,大非佳。汗血者,多厄不壽。汗不流,不成人。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頭四破,不成人。常搖手足者,不成人。早坐、早行、早齒、早語,皆惡性,非佳人。頭毛不周匝者,不成人。發稀少者強,不聽人(一作不聰)。額上有旋毛,早貴,妨父母。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臏骨不成者,能立而死。身不收者,死。魚口者,死。股間無生肉者,死。頤下破者,死。陰不起者,死。陰囊下白者,死;赤者,死。卵縫通達黑者,壽。(千金)這個,大家參考吧,作為知識了解。什麼神童啊,出生就滿口牙,能說話,會走路,等等,都不是什麼好事。一反常理啊。13. 論曰:兒三歲以上,十歲以下,視其性氣高下,即可知其夭壽大略。兒小時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大則項讬、顏回之流是也。小兒骨法成就威儀回轉遲舒稍費人精神雕琢者,壽。其預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夭。即楊修、孔融之徒是也。由此觀之,夭壽大略可知也,亦猶梅花早發不睹歲寒,甘菊晚成終於年事,是知晚成者,壽之兆也。(千金)三歲看大,十歲看老啊!小時候是神童,聰穎過人,就要小心,有項讬和顏回做例子。這兩個人,都是夭折了。據說,項讬十歲就死了,此前把孔子都問倒了。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據說30歲就死了。都是三四歲就聰明,學識過人。楊修、孔融,大家都知道,領導一個舉動,他就知道你要幹什麼,都早亡了。他解釋說,猶梅花早發不睹歲寒,甘菊晚成終於年事,是知晚成者,壽之兆也。14. 初生小兒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陰而痛則啼。(顱囟經)《顱囟經》,別管是否偽書,因為有很多條文很精粹,因此收錄。據考證,此書成於唐代。出生小兒夜啼,到了晚上就哭鬧,這是因為肚子裏有瘀血停積,瘀血一般都是到了半夜症狀加重。成人瘀血,也是到了半夜加重,嚴重了要譫語。夜晚衛氣入陰,巡行受阻,就要反映出來。15. 初生小兒一月內,乳痢如膠,是母寒氣傷胃所致也。(顱囟經)小兒沒滿月,拉肚子,都是沒消化的奶瓣子,像膠凍一樣。這是乳母身體有寒氣,喂的奶汁就寒,傷了孩子脾胃了,造成了太陰病了。因此,在月子裏,母親不要吃涼東西。16. 初生小兒一月內,乳痢如血,是母胸有滯熱所作也。(顱囟經)這條,對著上條說的。小兒大便,便的像血一樣,赤紅色。這是乳母上焦胸中有實熱,那個奶汁也要帶“火”,孩子吃了,就要熱利。因此,在月子裏,母親不要吃辛熱東西。17. 初生小兒一月內,兩眼赤者,是在胎之時,母吃灸煿、熱麵壅滯,氣入胎中,熏兒腦所致也。(顱囟經)未滿月小兒,兩眼發紅,像“紅眼病”似的。這是在沒出生前,母親吃了膏粱厚味、大魚大肉、烤肉、肯德基、油炸的麵食等,熱邪壅滯,熏蒸胎兒所導致的。懷孕了,別吃這個東西,搞得孩子像紅眼病一樣,多不好。多吃水果,也不要猛吃鈣片,鈣多了,孩子腦袋硬,容易難產。不要亂補。學生:是不是螃蟹不能吃?是的,容易墮胎。不墮胎,孩子秉性也不好。搞不好,會橫行霸道的。也不要吃兔子,搞不好就豁唇,三瓣嘴。這些,古書中都有禁忌的。絕不是迷信,也絕不是鬧笑話。估計和基因方麵有關。吃瓜果,也不要吃畸形的歪瓜劣棗。18. 小兒溫熱,皆因從氣熱而搏胃氣。然若下之,平氣即愈,氣虛則生驚而變癇。(顱囟經)他說啊,小兒溫熱,就是發熱、壯熱,一定有個前提,是沒有惡寒。有了惡寒,就是表證了。原因是熱邪影響了胃氣,《傷寒》叫胃中幹,是陽明熱。要用下法,吃紫丸吧。熱氣平了,就會痊愈。要是傷了胃氣,嚴重的,就會發驚癇。就像成人的發痙和譫語。學生:小孩怎麼知道有無惡寒呢?渾身高熱,不出汗,微喘咳,鼻塞,脈浮緊。衣服少了就哭鬧。這是一方麵,可以推知惡寒。還有一個,就是摸手。手心熱,是裏熱,實熱。手背熱,是表證發熱。溫熱,壯熱,都要蒸蒸汗出,典型的陽明熱。蓋多了衣物,會哭鬧。他怕熱。那麼看看這條,“氣虛則生驚而變癎”。時方家一看,就會望文生義,認為肺氣虧虛,或者是其他什麼氣虛了。整個就搞反了。然後,用這個錯誤思路去妄治。19. 小兒驚、癎,一從虛邪、客熱相搏而生。其候當用補養安和即愈,加以性冷及太過即死。(顱囟經)他說了,小兒驚、癎,都是外來的客熱,多數是表邪內入陽明,津液虧虛導致的。要補養津液為主。不要過用寒涼藥,會導致死證。這個,要參考炙甘草湯的藥物配伍去理解。熱傷津血,屬陽明。小兒驚癇,就是成人的痙證。叫法不同。20. 小兒噦、逆、吐,皆胃氣虛,逆氣客於藏氣而作。當和胃養氣,至如下冷即極。(顱囟經)小兒嘔吐氣逆,都是胃氣虛,這裏的胃氣,要理解成胃弱,也就是太陰虛寒,寒飲上逆。要溫養中焦。你要是用寒涼瀉下,就會加重。他這句“皆胃氣虛”,要辨證地看。吐逆,有陽明的實熱,有太陰的虛寒。他這條說的太籠統,不嚴謹。陽明的那個西醫的腸梗阻,沒有不吐的。讀古書,不要機械性的死讀,古經典也不都是金科玉律。不要當書呆子,不要當晚清遺老—祖宗之法不可改。就這一句“不可改”,搞得《內經》錯誤沒人敢修正,將錯就錯了。21. 小兒霍亂、吐逆,皆胃氣與陰陽氣上下交爭而作,當用分和補藥調養即愈,餘皆死。(顱囟經)小兒霍亂,吐瀉不止。這是中焦胃氣不和,上下陰陽阻逆交爭混亂了。應該用調和法,並且要加用補藥,就會好。別的辦法都不行。22. 小兒客忤無辜,皆因客入所觸及暴露星月。小兒嫩弱,所以此候多惡。(顱囟經)小兒無辜的受了外來邪氣侵襲,比如突然來個外人,突然接觸了他的氣息,或者晚上出去,見了星月,就會出現很多奇怪的症狀,甚至抽搐,厥逆。小兒,屬於少見多怪。他突然見到或者接觸了新事物,就害怕。民間有人就認為是中了鬼神了。23. 小兒利如泔、靛者,難效;利如鵝、鴨血者,脾已爛損,不宜與藥。(顱囟經)小兒下利如淘米水,或者發藍的,不好治療,難以見效。便血了,是消化道有“潰爛”,不要亂用藥。小兒病到這個地步,是確實很危險了。見到這個情況,現在有醫院,告訴家屬,快去醫院。我們這裏早年有個兒科醫生,有點名。一天有家屬抱來了個小孩,咳喘,厥逆的厲害。他看了之後,告訴家屬,快去醫院吧!結果,半路上孩子就死了。這個人,搞了一輩子兒科,沒有一個事故發生過,厲害。人家就是謹慎。24. 小兒凡有諸色疾苦,但眼瞼下垂牽,必定死矣。(顱囟經)注意這條。不管什麼病,隻要見到小兒眼皮下垂,抬不起來,多為死證。見到了,就要小心了。25. 小兒瘧,皆難效。或發無時,即口噤,咬牙作聲,此必死矣,呼為“瀝瘠疳瘧”,亦名為“鎖腸疳”。(顱囟經)小兒患了瘧疾,都不好治療。難怪非洲的小兒瘧疾死亡率高。發作不定時,牙關緊急,咬牙直響,必死無疑。後麵的是疾病名稱,古代叫做“瀝瘠疳瘧”或者“鎖腸疳”。26. 小兒渴吃乳食,夜啼作聲,此即是腹肚痛。(顱囟經)小兒口渴,多吃了奶水,晚上哭鬧,是積住食了,會肚子疼,就要使勁哭。27. 小兒無故搖頭,此是腦頂風。(顱囟經)孩子總搖頭,這是腦頂受風了。也有不少腦病,會這樣。那個西醫的“肝豆狀核變性”,有的也會這樣。這個病,不太多見,西醫沒有辦法。中醫怎麼看呢?中醫把這個病歸入“中風”類疾病。用續命湯為主去解決。治療時間長些,但是療效還是不錯。西醫說,是遺傳病。中醫對某些遺傳病,療效真的不錯,不要以為遺傳病不能治療。髒腑辨證,腦屬肝。這就是“肝豆狀核變性”的中醫髒腑辨證的解讀。經方六綱辨證,按照中風去分辨。腦血栓,腦出血,腦的一切病,都是“風”。中醫的五髒係統,可以按解剖歸類,這個可以做到的。28. 小兒吃乳食皆出,此是脾冷。(顱囟經)這條也要辨證地看。他敘述的,也是太陰病的吐逆。他叫脾冷。以前講《傷寒》就說過,經方條文說的“胃”和“脾”,要理解為陽明和太陰。29. 小兒無故肚大、項細、四肢消瘦,筋脈、骨節起,自是小來少乳,嚼食與吃早,成骨熱疳勞。(顱囟經)這些症狀,現在叫做消化營養不良,中醫叫“疳積”。什麼樣子呢?看看非洲難民家的兒童,就知道了。原因是沒奶吃,早早的就喂粗糧,造成實熱積聚。沒有了津血濡養了。30. 小兒頭麵、胸膊肌厚,臂脛細瘦,行走遲者,是小兒抱損。(顱囟經)這也是發育不良。小兒抱損,不是給用力抱壞了。是指的從小就沒養好。在懷裏抱養的階段就沒養好,叫抱損。31. 小兒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癢,此是腦中、鼻中疳極,宜用後方。“青黛散”吹鼻、兼傅鼻下赤爛處。(顱囟經)小兒流大鼻涕,鼻孔發紅發癢。這是腦鼻之中的積熱造成的。用“青黛散”吹入鼻腔,鼻下有濕熱潰瘍的,還要外敷。32. 小兒或夏中熱時,因乳母沐浴多使冷水,乳得冷氣,血脈皆伏,見孩兒氣未定便與乳,使小兒多胃毒、及赤、白兩般惡痢,此乃是乳母之過。(顱囟經)小兒在夏天,因為天熱,乳母用冷水衝涼洗浴,乳汁就會發涼,之後,沒等到溫暖過來,就喂奶,就會傷小兒的脾胃,會出現嚴重的赤、白痢疾,這都是乳母的過錯。33. 小兒氣脈未調,藏府脆薄,腠理開踈,看脈以時,依方用藥。(顱囟經)小兒氣血經脈沒有發育完全,因此還不調和。髒腑還比較脆弱,腠理也不固秘,容易感受外邪。這個說的是小兒生理特點。“看脈以時,依方用藥”,類似於“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在知曉小兒生理特點的情況下,要謹慎的依方法而用藥。小兒驚癇候並治小兒驚癇,是個大病種。不要一看到“驚癇”兩個字,就先入為主的認為,就是西醫說的癲癇。實際,這兩個字,包含的很廣。小兒剛到人世,少見多怪,看什麼都害怕好奇,容易受驚嚇,然後會出現諸多的病候,這都叫驚癇。當然,也包括癲癇在內。輕的,可以自己恢複,還可以促進各方麵功能發育。重的,發展嚴重了,就會痙風抽搐,乃至不治。還有胎裏帶的,現代叫遺傳病,這個沒有辦法,即使活了,也要發育不全,殘疾一生。1. 論曰:少小所以有癇病及痙病者,皆由髒氣不平故也。新生即癇者,是其五髒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脈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歲而癇者,亦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千金)驚癇,驚,當痙字講。他說,之所以驚癇,都是髒腑之氣不調和造成的。剛生下來就發病,是因為原來在胎裏就沒有發育全,先天的問題。一個月零四十天以後,就是七十二日的二次變蒸後發生的,是由於喂養不當,或者中了風邪。2. 病先身熱,掣驚啼叫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髒,內在骨髓,極難治也。(千金)先是周身發熱,猝然驚恐啼叫而發作,脈象浮,是陽癇,病在六腑,也就是三陽,或者表位肌膚,重也不怕,好治。先是周身發冷,寒戰,不驚恐啼叫而發病,脈象沉,叫陰癇。病在內髒,也就是三陰,或者裏位筋骨間,即使不嚴重,也是最難治的。陽證亢奮,陰證萎靡。3. 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千金)這是講的癇證與痙(驚)證的區別。癇證,表現的不劇烈,就像突然的呆呆地愣在那裏,全身柔軟,不強直,一會兒就清醒。痙證,是抽搐,角弓反張,不能馬上緩解和清醒,叫做痙證。類似於現代西醫的癲癇小發作和大發作。4. 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複治也。凡脈浮之與沉,以判其病在陰陽表裏耳。其浮沉複有大小滑澀虛實遲快諸證,各依脈形為治。(千金)痙證,成人反張,腰背部能容下一個手掌寬的空隙,小兒能容下三個手指寬的空隙,就是絕證,不治了。從脈的浮沉看表裏病位,浮沉是總綱,在浮沉脈的前提下,還要細分大小、虛實、遲數,滑澀,以分辨病情方證,隨證治療。脈法講的十分精辟。5.《神農本草經》曰:小兒驚癇有一百二十種,其證候微異於常,便是癇候也。(千金)孫思邈,大概看過《神農本草經》原本。今本,沒找到這句話。他說,小兒驚癇,細論有一百二十種。隻要有病,有了一點症狀,都要注意是否為驚癇之兆。古代,小兒科的年齡界限,泛指六歲以下的。尤其特指兩周歲之內,處於變蒸期的。因此,這個時期的小兒十分脆弱,有一點風吹草動,都要十分注意,因為病情發展的特別快。6. 初出腹,血脈不斂,五髒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證並寬,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四肢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癇,及變蒸日滿不解者,並宜龍膽湯也。(千金)剛出生,髒腑氣血發育不健全,稍微養護不當,就來病。沒長成時,變蒸之後出現病證,都不是急病,唯獨受風,最為急暴。一旦發現四肢不自主的輕微抽搐,尤其睡覺的時候,時不時的像做噩夢一樣的受驚嚇的,形態神色又異常,是驚癇的征兆。或者變蒸後症狀持續不解的,都要給吃龍膽湯,清熱祛風安神。7. 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耳,十兒之中未有一二是風驚者。凡是先寒後熱發者,皆是食癇也。驚癇當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與紫丸佳。(千金)這裏,他把驚癇混在一起談了。別看分的明確,那是理論,用的時候,不必細分癇證和痙證。他說,臨床驚癇分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這條,我認為還有個錯簡。應該把這句:“然風癇、驚癇時時有耳,十兒之中未有一二是風驚者。”改為:“然食癇、驚癇時時有耳,十兒之中未有一二是風驚者。”三癇中,食癇、驚癇多見,風邪驚癇,少見。風邪驚癇,該是特指西醫說的癲癇。這個病要是多見了,還了得?誰也不敢要孩子了不是?生一個,抽風,再生一個,還抽風,那不要命了?我在18歲的時候,見過這樣的。兄妹兩個,都是癲癇,從小2歲開始的。找我的時候,正好都是沒到12歲。治了兩個月,都好了,前幾年,都結婚了,有孩子了,還來看過我,一直沒犯病。凡是先怕冷寒戰,然後發熱,有抽搐現象的,叫做食癇。驚癇,就是突然驚嚇,啼叫恐懼抽搐,可以用灸法治療。風癇,很重,要用豬心湯去治療。食癇,用紫丸治療。8. 凡小兒所以得風癇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風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者,此風癇也。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者,此驚癇也。驚癇微者急持之,勿複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癇者,此食癇,早下則瘥,四味紫丸逐癖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方中本無赤丸,詳後,癖結脹滿篇第一方,紫雙丸用朱砂色當赤,疑即赤丸也)瘥快,病重者當用之。(千金)得風癇的原因,是衣服多了,出汗,風邪乘虛而入。剛得的時候,顯示兩手亂抓,像在那裏屈指可數的查數一樣,然後大抽搐發作。驚癇呢,是因為受到驚嚇後,出現突然驚恐啼叫而發作。症狀也是不輕。輕的,馬上抱起來哄一哄,安靜了就好了,以後注意不要再受到驚嚇。不吃奶,吐奶,然後發熱,出現了抽搐,這是食癇,也就是陽明實邪,要早用下法,用紫丸,專去痰食積聚,速度快,效果好,還不傷身體。病重的,要用赤丸,比紫丸力量大。驚風,我見過一個重的。孩子7歲,家在南京,朝鮮族。晚上,出去打醬油,天黑,摔倒在樓梯上,之後,就不敢站立行走,每到半夜子時就抽搐。在南京市治遍了,家裏有錢,該檢查的都檢查了,都搞不清是什麼問題。沒有器質性疾病。孩子的姥姥在我們這裏的農村,打聽到了我,就把孩子接到了我這裏。那是1993年的事情。不敢站立,更別提走路。躺在床上,要她蹬蹬腿,沒問題,還挺有勁。我說,回去吧,晚上發作抽搐的時候,來接我去看看。結果,半夜把我接去了。一看,孩子處於半清醒狀態,周身緊張,用手碰一下,就開始抽搐,還行,不算太劇烈。整個持續了一個小時,緩解了。問了一下,大便幹燥。舌絳紅,苔黃膩,脈弦長而滑數。兩顴深紅啊。抽搐的時候,汗出,平時汗出少。當時,方子忘了,沒記載。大概就是清理陽明的藥。當天吃藥,大便通,夜晚發作了幾分鍾就好了。3天後,夜晚無發作,能站立。7天後,跑著進來的。家長是樂壞了。又拿了幾付藥,回南京了。之後來電話,說徹底好了。就這個簡單的病,都給搞複雜了,中醫、西醫都搞不清了。9. 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千金)小兒不吃奶,吃了就吐,要用紫丸通下。這個要注意分清是陽明還是太陰,不能見到吐奶不食,就用紫丸。紫丸,類似於小承氣湯。他後麵解釋了,說小兒生機勃勃,時時在發育,稍微有點病,都是偏於實邪。這個說法,和張子和差不多。稍有點病邪,是實證,就要通下,不會導致虛損。如果不及時通下攻取實邪,就會越來越重,變成大病,就難治了。10. 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已下而有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風癇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驚癇但按圖灸之,及摩生膏,不可大下也,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下之內虛,益令甚爾。(千金)你們看看,孫思邈是不厭其煩地推銷這個紫丸啊。他說,紫丸雖然攻下,卻不損傷正氣,足以去掉任何病邪。搞兒科的,這回就有了看家法寶了。如果吃了紫丸沒效果,大便沒下來,就換赤丸。赤丸還不下,就加倍。如果通下了之後,還有餘熱,就用龍膽湯稍稍的吃點,再用赤膏外搽。之後又說了,風癇也要攻下,要用豬心湯才行。驚癇,最好用灸法,外搽生膏,千萬不要峻下!因為驚癇,因驚恐而氣血錯亂,峻下會導致胃氣虧虛,水飲上逆淩心,會加重病情。赤丸和豬心湯,我在書中沒有找到,實在是可惜。這《千金方》,也有闕文啊!11. 驚癇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驚怖。又天雷時,當塞兒耳,並作餘細聲以亂之也。(千金)驚癇嚴重的,也很難治。當然,驚風,也就是風癇,更難治。所以養孩子,常常注意,不要被驚嚇。大的聲音,包括雷聲,都要注意。下雨打雷了,你可以打開電視,聲音放大些,作為幹擾,就不會被雷聲驚嚇。還有,抱著的時候,要小心,不要做大的動作,驚嚇孩子。12. 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複與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千金)小兒有實熱,不吃奶,睡覺不老實,時常夢中驚恐,或者突然坐起,雙手亂抓哭鬧,這都是驚癇的預兆。要服用紫丸,通下大便,去實火,就會好,不好?繼續吃,好了為止。小兒睡覺時候,有驚恐的動作和表情,但是不重,可以一個月吃一次紫丸,清熱消食,作為預防藥,就不會患驚癇。我要是藥廠老板,就大批量生產這個藥。13. 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膏塗臍中,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千金)夏至以後,到了三伏天,天熱,有病不要給做灸療。也不能用吐下藥。可以用除熱湯洗浴去火,用除熱散外搽,除熱膏外塗,並塗抹肚臍。常在陰涼處,多飲水。14. 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大便皆酸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之,不酸臭,乃止藥也。(千金)穿衣服太少了也不行,會受涼,肚子不消化,大便稀溏酸臭,就是食積的輕症,久了會造成痰癖積聚,要及時的用紫丸通下消積。先從小量服起,大便溏稀不成形為度,不要多用峻下。大便稀了,就逐漸減量,直到大便沒有酸臭味了,就停藥。這是個舉例,要舉一反三。很多孩子都大便幹燥,兩顴赤熱發紅。一感冒,就是肺炎,成了習慣。見到這個情況,就用紫丸,按照這個方法用,大便通暢,兩顴不紅了,就好了。15. 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千金)小兒冬天用下法,不要緊,夏天用下法,有病也不願意好。為什麼?冬天陽氣內潛,內熱,用下法不要緊,還祛病。夏天,陽氣都出到體表,裏麵偏寒,用了下法,會更寒,有病也祛不幹淨,還會導致虛弱。但是要是有了實邪,必須要攻下,下後就會肚子脹滿。所以,喂奶要注意,少喂,等胃氣恢複了,就好了。一定注意,不要峻下。16. 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小小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勿複哺之,但當與乳,甚者十數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此即難治矣。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可速愈。(千金)小兒喂養,要有規律,和成人的飲食一樣。隨著發育,要逐漸增量喂養。如果孩子飲食逐漸減少,是腹中有了毛病了,要用紫丸少量服用去積滯,不要繼續喂那個食物,隻給喂奶,重的十多天,輕的五六天,就會好,然後再配合著恢複食物。如果不肯吃食物,隻想吃奶,這是胃腸有了積滯,是病要加重了,要馬上用紫丸通下,不然,會變生多種疾病,如寒熱,或吐而發癇,或致下痢。這都是不給予及時提前攻下造成的。到了這個時候,就難治了。要守住一個原則:輕微的時候就要抓緊治療,不損傷小兒的正氣,而且,病好的也迅速。這裏,有個概念要了解,就是“哺乳”。哺,是指食物。乳,是指吃奶。17. 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酸臭者,此挾宿食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藥,令小下,皆複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複,複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則傷矣。(千金)大便發黃而臭穢,是腹中有實熱。用龍膽湯小量服用來解決。發白而酸臭,是食積不消化,用紫丸通下。輕的,微量服用,可以內消,不會腹瀉。重的,要加大點藥量,達到微微的腹瀉而清除積滯。然後,節製飲食,胃氣恢複了就好了。如果不節製飲食,因為胃氣沒恢複,就會二次造成不消化,就會疾病複發了,再給攻下,肯定傷胃氣了,就會肚子脹滿。下法用三次還可以,超過了,就會傷元氣。18. 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當審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則難療矣。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療,若至指則病增矣。(千金)凡是小兒腹中有痰瘀食積,要是脈象粗大,就會發生抽搐驚癇。用下法,就會痊愈。不及時攻下,就要驚癇發作而難治了。要看掌中和三指的脈絡,這個脈絡要是突起,就表示病重,如果提早的攻下,這個脈絡就不凸顯。脈絡顯現在掌中的,還能治療,脈象到了手指,就是病重了,治療難度就大了。掌中的脈絡,指的是大魚際部位的血管,青紫凸起。三指,一般指的是中指。中指有厥陰心包經循行。大魚際的青脈直通中指,病就重了。這個診法很特殊,也很靈驗。比那個食指的三關靈驗多了。19. 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千金)小兒腹中疾病,都會表現出寒熱不調,導致血脈不和,心神不定,故此容易受驚,會導致驚癇發生。候 癇 法1. 夫癇,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也。然氣發於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探其候也。(千金)小兒驚癇,是個大病,馬虎不得。他下麵列出了係列的診斷方法。第一條說,這是個大病。如果治療不及時,就要加重而不治。但是既然有病在其內,必然會現有征兆,所以要細看精神氣色等,提前預知。2. 手白肉魚際脈黑者,是癇候;魚際脈赤者,熱;脈青大者,寒;脈青細為平也。鼻口幹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癇候。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青脈刺之令血出也。(千金)手上大魚際的血絡發黑,這是要作驚癇的征兆。如果赤紅,是有熱。發青,是有寒。要是微微的青色而細的,才是正常的。這條就告訴我們了,那個後世的小兒食指三關診法,是無根據的。這裏說的看手上脈絡,是要看大魚際的。口鼻幹燥,大小便不利,也要注意,可能要發驚癇。睡覺時候,眼睛閉不上,眼睛上翻,還懼怕黑暗,要點長明燈的,這也是驚癇征兆。耳後枕骨有青脈,睡臥不安靜,不老實,這也是預兆,要把這個青脈用針刺破出血,就會好。這都是病邪在上焦腦部瘀阻,要放血疏通。3. 小兒發逆上,啼笑麵暗,色不變,是癇候。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目閉青時小驚,是癇候。身熱頭常汗出,是癇候。身熱吐而喘,是癇候。(千金)孩子頭發不捋順,戧毛,啼笑之間麵色晦暗而持久不變的;口鼻發青而微有驚恐;眼睛緊閉而目框眼皮發青的;腎熱而頭部喜汗出的;發熱吐奶,伴有喘息的,這都是驚癇預兆。4. 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喜欠,目上視,是癇候。身熱,目視不精,是癇候。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是癇候。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千金)身熱,眼睛時時的看人發直,直勾勾的;總願意打嗬欠,眼球上翻的;發熱,二目無神的;黑眼仁突然散大的;睡覺驚恐,手足抽動的;睡覺夢中自笑,手足動搖亂舞的,這都是驚癇預兆。5. 咽乳不利,是癇候。身熱小便難,是癇候。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弄舌搖頭,是癇候。(千金)咽食物不順利,有時吐奶的;發熱而小便困難的;吐瀉不止,陣發性的厥逆腹痛的;喜歡吐舌搖頭的,這都是預兆。這回就該明白,西醫的小兒多動症,也屬於驚風。都說沒辦法治療,怎麼沒辦法?是不知道這個治療辦法!6. 以上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抓其陽脈所應灸,抓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絕脈,亦依方與湯。(千金)癇候共計20條。見到了,馬上用手揪起背部穴位,就像揪痧一樣,用點勁,抓紫它,加上足部的厥陰經脈,然後辨證用藥。7. 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禁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悟,手足掣疭,善驚,凡八條,癇之劇者也,如有此,非複湯抓所能救,便時灸之。(千金)這是小兒驚癇重證“八條”。前麵講的,是預兆“二十條”。眼睛發直,眼球震顫,叫“瞳子動”。肚子脹滿的厲害,腸鳴的嚴重,咕咕作響,便血。發熱,口噤抽動,不能吃奶。角弓反張,全身抽搐。汗出發熱不解。一般說,汗出就要身涼,他還發熱,就是陽明熱,傷了津液,要譫語抽搐的。睡臥後,昏昏沉沉而不清醒。這個,在民間,老百姓就容易認為是“掉魂”了!並且昏睡的過程中,要一驚一乍的。這都是屬於驚癇重證。驚癇,有陰證和陽證的區分啊。躁動屬陽,偏於安靜屬陰。吃藥不好使,就寫個聚魂表吧。手腳不時的抽搐不安。膽子小,有一點動靜都要驚搐。這八個症狀,是驚癇重證的表現。這個預兆二十條和重症八條,要熟讀熟記。小孩的這些病,太常見了!你疏忽大意的話,就可能害了孩子一生,成了殘廢!對於小兒疾病的診治,要細心,要草木皆兵。“如有此,非複湯抓所能救,便時灸之。”這些症狀出來了,就不是揪抓穴位和經絡以及湯藥可以解決了!看看,連湯藥都不能解決。唯一的辦法,要用灸法。作為一個醫生,你要當全能才行。現在叫全科。技術和手段要全麵。不然,你當不了“大醫”。8. 論曰:若病家始發便來詣師,師可診候,所解為法作次序治之,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經雜治無次序,不能製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隻依後證作治,亦不得瘥也。要應精問察之,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瘥,而病家服一兩劑未效,便謂不驗,以後更問他師,師不尋前人為治寒溫次序,而更為治,而不次前師治則弊也。或前已下之,後須平和療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溫失度,後人應調治之,是為治敗病,皆須邀射之,然後免耳。不依次第,及不審察,必及重弊也。(千金)病人來了,你要詳細辨證,製定對證的治療方案,不可雜亂無章。如果病人已經在外麵找了不少醫生了,吃了各家的藥,沒好,這個病就變成“壞病”了,讓人琢磨不定了。醫生要是不問以前都是什麼症狀,是虛是實,隻按當前看到的去辨證,是不會治好的!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教誨!一定要細問以前的症狀,以前的醫生都用了什麼藥。患者吃了以前醫生的藥,吃了幾付無效,就認為沒效果,就亂投醫!你要是不問清別的醫生用了什麼辦法治療的,就唐突辨證,就會和前麵的醫生走一個下場。比如,這個病要先用下法,然後調養。之前的醫生已經給下了,到你這裏,你就該用調養藥了。如果以前的醫生沒給用下法,或者下了,病沒去掉的,或者以前用藥不對證,寒溫有失法度,這都是屬於敗病,《傷寒》叫壞病,就是給治壞了。這些都要細問搞清,否則,就會無效或者加重。這樣的情況太多了。我們中醫,可以說是接到的患者,都是這種情況。這個問題不搞清,絕對是影響療效。患者亂投醫的現象很普遍。有的求速效,這裏吃幾天藥感覺不好,就換個醫生,再吃兩天。最後的結果,是害了自己。搞不好,也害了醫生。難怪扁鵲把這個作為不治之一。在一個地方治病,起碼要6~15天,無效再換醫生。學生:我就遇到一個一邊吃假藥,一邊吃我開的藥。頭疼死了。幹脆不給他看了。我估計假藥含激素,他吃了浮腫,讓他停,不聽。這樣的人,不能給他治,假藥都有激素和止痛藥。你像唐僧一樣,和他磨嘰,他就聽了。9. 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魃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餘藥皆準耳,龍膽湯方。(千金)龍膽湯龍膽 鉤藤皮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 甘草(各六銖) 蜣螂 (二枚) 大黃(一兩)上十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後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先看看主治。嬰兒出腹,就是新生兒,說明這個方子,給新生兒吃,療效好,不要懷疑。小兒實證,發寒熱,溫病壯熱,壯熱就是大實熱。並且,四肢驚掣,一驚一乍的,高熱、吐奶不食。這個是指的新生兒。後麵又說了,如果稍大些,能哺米粉了,有了胃中食積不消,高熱,以及變蒸後發熱久久不退,或者是中了客忤,以及各種驚癇,這個方子都能治療。乃至於10歲以下的孩子,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是小兒湯液裏的第一神方。龍膽湯,小兒湯液第一方,那麼,小兒丸劑第一方呢?學生:紫丸?就是紫丸。他又說,如果確實是小兒中了客忤和邪氣,就要加人參和當歸,用量和龍膽草的量相同。小兒超過百日的,就按照後麵說的加量。“餘藥皆準耳”,這句話,要理解為別的藥,都不要改變劑量。龍膽草,是主宰藥,是君藥。“魃氣”是什麼,古人說的一種異形動物,後來泛指鬼魅邪物。其實,就是小兒對環境異常敏感,特殊的氣味、不正常的溫度等,都可以造成古人說的小兒客忤邪氣。比如小兒正在睡覺,家裏的寵物剛從外邊回來,到了小兒身邊,就容易驚嚇到小兒,或者身上帶的氣味和涼氣,也容易觸動小兒。比如,貓在外邊剛吃完耗子,回來到了小孩身邊,小孩聞到血腥味,就要感觸而發病。感發客忤,要加人參和當歸,看來,是要補小兒的氣血營衛。幫助抗邪。龍膽湯,是為少陽陽明並病而設。加了人參和當歸,就是變成了厥陰病。龍膽,苦澀而寒。主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髒,殺蠱毒。—是陽明少陽藥,鎮痙清熱。雙鉤藤也是少陽、陽明的清熱藥。鎮驚癇發熱的。柴胡,辛苦涼。主治心腹腸胃中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也是少陽、陽明藥。解表通裏。黃芩,苦寒,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 瘍。—清熱活血利水。少陽陽明藥。桔梗,甘苦溫。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理胸脅滯氣,降逆,製水飲上逆。芍藥,酸苦涼。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 氣。—止腹痛,去血痹水飲。茯苓,甘淡。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定驚,利水飲,降逆。甘草,甘溫。主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補虛,養個胃氣津液。蜣螂,鹹,寒,有毒。主小兒驚癇瘈疭,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這是個陽明藥,破血瘀,治療神誌病。今後在治療癲癇和精神病方麵,要注意使用它。如果市場上買不到,就用蛇蛻代替。蛇蛻,用1~2寸長就行。大黃,苦鹹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髒。這個方子,類似於大柴胡湯。針對的,是小兒實證百病。是大柴胡湯的配伍法式。後麵的服法,就不解釋了,按照小兒的年齡大小去算服藥的量。“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就是說,要有補瀉,瀉藥就是虛藥,要嚴格的按照孩子的大小去掌握用量。這個方子,增加藥量後,可以治療成人的實證癲癇。10. 治少小風癇積聚腹痛夭矯二十五癇,大黃湯方。(千金)大黃湯大黃 人參 細辛 幹薑 當歸 甘皮(各三銖)上六味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之如棗許大,日三。這個是治療各種驚癇的,腹痛的直折騰。這個方,是陽明少陰太陰三家合病的方子。可以歸屬厥陰了。甘皮,就是柑皮,用陳皮就行。大黃苦寒,瀉陽明食積、痰血瘀滯。陳皮,溫散豁痰開胃。人參補虛養津液胃氣,當歸溫通養血脈,幹薑溫太陰,止嘔,細辛驅寒通經脈,降水飲,除痙攣。有點溫脾湯的味道。11. 治小兒風癇,胸中有痰,白羊蘚湯方。(千金)白羊蘚湯白羊蘚(三銖,即白鮮皮) 蚱蟬(二枚) 大黃(四銖) 甘草 鉤藤皮 細辛(各 二銖) 牛黃(如大豆四枚) 蛇蛻皮(一寸)上八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盡而癇不斷者,可更加大黃、鉤藤各一銖,以水漬藥半日,然後煮之。風癇,表現的重些,要有角弓反張。痰很多,要以陽明實證為主,這裏的細辛,是個輔佐藥。白鮮皮,辛苦寒。主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這個藥,大家要會用,多用才行。去頭腦部風邪,包括驚癇和中風一類的病,也包括西醫說的那個小兒多動症啊。還有,風濕、類風濕、腰突,這不都是主治嗎?“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尤其這句,要重視。很多腰突,急性期,你用它,大量用,就管用。蚱蟬,就是蟬蛻,鹹寒,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大黃,清熱,去陽明實邪。腦袋上的病,實證都和陽明有關。甘草養胃,鉤藤定驚,細辛解百節拘攣,牛黃清心定驚祛痰。牛黃可以用熊膽粉代替,不然,太貴了,還不好買。蛇蛻,鹹平。主治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癇,瘈疭,癲疾,寒熱,腸痔,蟲毒,蛇癇。這個方,類似抵當湯。要注意辨證使用。這個方,對於初起的病症,一付藥之後不明顯見效,就把大黃和鉤藤加量。12. 治小兒猝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並曳僻不能行步,增損續命湯方。(千金)增損續命湯麻黃 甘草 桂心(各一兩) 川芎 葛根 升麻 當歸 獨活(各十八銖) 人參 黃芩 石膏(各半兩) 杏仁(二十枚)上十二味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納諸藥,煮取一升二合,三歲兒分為四服,一日令盡,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這個方子,就不用細說了,續命湯,專門治療風病的。厥陰方子。凡是小兒腦病,都可以對證治療。我正在用這個方子,觀察治療一例“肝豆狀核變性”的患者。13. 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眼了戾,四肢不隨,石膏湯方。(千金)石膏湯石膏(一合) 麻黃(八銖) 甘草 射幹 桂心 芍藥 當歸(各四銖) 細辛(二銖)上八味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納餘藥,煮取一升,三歲兒分四口服,日三。這個是太陽少陰陽明合病,屬厥陰範疇。也是續命湯類方。注意這個方裏的射幹。射幹,苦辛寒。主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 熱。—主陽明實邪,上下通徹。尤其是降逆,利咽喉胸脅。細辛,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細辛在這裏,除了反佐苦寒藥,還是對症藥。專門入腦的!和川芎一樣的職能。14. 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大黃牡蠣湯)方。(千金)大黃牡蠣湯大黃 牡蠣 龍骨 栝蔞根 甘草 桂心(各十二銖) 赤石脂 寒水石(各 六銖)上八味咀,以水一升納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雞子大一枚,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每日二服。有熱加大黃,不汗加麻黃,無寒水石,樸硝代之。這個方子,治療小兒驚癇中風,表現的嚴重的,方後說,會入口即愈。看來是很神,和風引湯的方劑法式相同。風引湯,主大人小兒癱瘓癲癇,諸藥無效者。凡是方子裏有石類藥的,效果都好。石類藥,西方之精,肅殺之氣。收重之劑,降逆安神。有裏實熱,加大大黃的用量。無汗的,加麻黃。沒有寒水石,用芒硝或火硝代替。要注意研究古方的煮散劑型。煮散,是具備了湯劑的蕩滌和散劑的散邪作用。15. 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二物石膏湯方。(千金)二物石膏湯石膏(如雞子大一枚,碎) 真珠(一兩)上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納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這個簡單。中風後受阻拘急痙攣,要抽的樣子。典型的陽明津虧,類似於白虎湯。珍珠,甘鹹,寒。《本草彙言》:鎮心,定誌,安魂,解結毒,化惡瘡,收內潰破爛。石膏,辛寒。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幹舌焦,不得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石膏散結滯,清熱,降逆。石膏散邪,不是後人發現的。這《神農本草》上就記載了。兩味藥,辛鹹除滯,清大熱,安神降逆除煩。隻要是屬於陽明實熱在於氣分,沒有形成裏麵的大實的,就對證。有大便硬呢?加大黃。別看藥少,越少越靈。16. 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千金)五物甘草生摩膏甘草 防風(各一兩) 白術 桔梗(各二十銖) 雷丸(二兩半)上五味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遍,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風寒。這個方不錯,對於不能服藥的,就很好,外用藥。體弱,受風邪,發高熱,或者風癇抽搐,業醫用這個製膏外摩。過去的“按摩”,都是用藥。和推拿導引不同。雷丸,辛甘寒。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作摩膏,除小兒百病。”其他的藥,也都是祛風除痹的。還可以作為預防保健藥膏外用,很好。藥,也有靈性。你要和它“溝通”,用心去“溝通”,通了,它就聽你調遣。小兒客忤小兒驚癇,《千金方》有灸法,現在來說,搞得滿身灸瘡水泡,家長不會允許的,小兒也不會配合。前文說過,用揪法。揪抓,抓哪裏?書中沒說。從書中的灸法看,主要是針對督脈和膀胱經,也就是後背。從理論上講,在發痙時候,可以重手法揪督脈,從大椎逐節向下揪到尾骨部位,揪出痧來最好。然後,每天可以給做兩次捏積法。就是提撚督脈的皮膚。這個,可以鎮痙安神而祛風。補的話,從上到下的順序,瀉的話,從下到上的順序。對於六歲以下的小兒確實管用。1. 論曰:少小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來氣息忤之,一名中人,是為客忤也。(千金)客忤,就是外人突然造訪,小兒感觸其人身上帶來的異常氣息,感覺不適而所發的疾病。又叫中人。外感有中風,小兒有中人,都是感觸的意思。2. 雖是家人,或別房異戶,雖是乳母及父母或從外還,衣服經履鬼神粗惡暴氣,或牛馬之氣,皆為忤也。(千金)雖然是家裏人,但是不在一個房中居住的,或者雖是父母及奶娘出外歸來,衣服帶上了外麵的一些異常濁氣以及牛馬動物身上的一些氣息異味,都可以使小兒感受不安,造成客忤。小兒對外界的異常溫度以及氣味是十分靈敏的。並且抵抗力也不足。尤其是家中裝修的,有小兒的,要特別注意。因為裝修,用了有毒的材料,造成小兒血液病的,有不少。每個人,身上的氣味也都不同,小兒能識別出來。幾個月的孩子,母親抱著可以,你去抱,他或者喜歡,或者哭鬧,哭鬧,多數是不喜歡你的身上的氣息。你就成了客忤的罪魁禍首。然後就不明原因的夜啼哭鬧,家長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傳統坐月子,期間是不許外人探視的。就是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發生。3. 執作喘息乳氣未定者,皆為客忤。其乳母遇醉或房勞,喘後乳兒最劇,能殺兒也,不可不慎。凡諸乘馬行,得馬汗氣臭,未盥洗易衣裝便向兒邊,令兒中馬客忤。兒卒見馬來,及聞馬鳴驚,及馬上衣物馬氣,皆令小兒中馬客忤。慎護之,特重一歲兒也。(千金)乳母運動勞作而喘息的時候,小兒吃了奶,也會出問題。尤其是乳母喝醉了酒或者房事剛剛結束,氣息不定就喂奶,是最嚴重的,書上說,能達到“殺兒”的後果。過去都用馬作交通工具,騎馬歸來,馬身上的汗臭沾到衣服上,沒盥洗和更換衣服就抱孩子,要中客忤。或者小兒突然看見馬來了,聽到馬叫,以及接觸到馬身上的鞍具器物,都會客忤。尤其以一歲以裏的孩子為嚴重。客忤,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驚嚇。當然,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外來病邪的幹擾。4. 凡小兒衣,布帛綿中不得有頭發,履中亦爾,白衣青帶,青衣白帶,皆令中忤。(千金)白衣服,黑束帶,黑衣服,白束帶,都很紮眼!小兒看了,要被驚嚇,因而發客忤。衣服被褥,鞋裏,不能有頭發。小兒最怕毛發,尤其是一些貓狗寵物,接觸了就受驚嚇。有的人不明白,抱著不滿周歲的孩子參加喪禮,回來孩子就得病,以為是遇到鬼神了。那是孩子受了驚嚇的原因,小兒剛到這個世界上,少見多怪的很,稍有異常,就怕的要命。這些要注意。5. 凡非常人及諸物從外來,亦能驚小兒至致病。欲防之法,諸有從外來人及有異物入戶,當將兒避之,勿令見也,若不避者,燒牛屎,令常有煙氣置戶前,則善。(千金)客忤,防不勝防,家裏總要來客人的。在農村可以,城市就不行了。預防的辦法,一個是不讓小兒見客人,第二個,是在門前燒牛糞,用煙熏,解除邪氣。城市,可以用艾條熏。屋中一天熏燃個幾分鍾,要屋中有淡淡的艾煙就可以辟除外邪。6. 小兒中客為病者,無時不有此病也。而秋初一切小兒皆病者,豈是一切小兒悉中客邪。夫小兒所以春冬少病,秋夏多病者,秋夏小兒陽氣在外,血脈嫩弱,秋初夏末,晨夕時有暴冷,小兒嫩弱,其外則易傷,暴冷折其陽,陽結則壯熱,胃冷則下痢,是故夏末秋初,小兒多壯熱而下痢,未必皆是中客及魃也。若治少小法,夏末秋初常宜候天氣溫涼也。有暴寒卒冷者,其少小則多患壯熱而下痢也,慎不可先下之,皆先殺毒後下之耳。(千金)小兒客忤,時時處處都會發生。那麼,初秋季節,一切小兒都容易發病,也和客忤有關嗎?後麵是解釋。他說,小兒夏秋季節多病,是因為這個時候,小兒的陽氣在肌表,血脈稚嫩,抵抗力弱,這個季節,早晨多有異常的氣候變化,突然暴冷傷了在表的陽氣,在外則如傷寒高熱惡寒,傷內則胃中寒冷而下利。這些,未必都是因為客忤導致的。夏秋之際,一旦有了天氣異常,小兒多數要發病,高熱或下利。治療的時候,不要以為是有了食積而先用攻下。要先解表或溫裏,穩定之後再根據情況,攻一下原有的實邪。這也指出了,夏秋季節,是小兒外感病的多發季節。客忤病和雜病,也不是很好鑒別,要臨證細辨細問。7. 凡中客忤之為病,類皆吐下青黃白色,水穀解離腹痛夭糾,麵色變易,其候似癇,但眼不上插耳,其脈急數者是也,宜與龍膽湯下之,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稱分等多少也。(千金)客忤病,輕的,夜啼不安,或者沉睡而微睜二目,眼睛閉不嚴實。老百姓迷信的叫“掉魂”了。重的,要嘔吐腹瀉,拉的像痢疾,肚子疼。“夭糾”,就是屈伸雙腿及其雙臂,屈身輾轉,形容腹痛不安的樣子。同時,臉色乍青乍白的,因為是陣發性,疼的時候,臉色就要異常。很像驚癇發作,區別點就是眼睛不上抽,不翻眼睛。脈象是急數,或者兼有弦緊。可以用龍膽湯加人參、當歸治療。這是指重證,實證說的。要注意辨證。8. 小兒中客,急視其口中懸雍左右,當有青黑腫脈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或青,如此便宜用針速刺潰去之,亦可爪摘決之,並以綿纏釵頭拭去血也。(千金)這條作為參考,實際操作,在現在是不可能的。家長不會要你這樣做的。雍左右,該是指的扁桃體這個部位,西醫說,那是第一道防線。9. 治少小客魃挾實,白蘚皮湯方。(千金)白鮮皮 大黃 甘草(各一兩) 芍藥 茯苓 細辛 桂心(各十八銖)上七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這個方子,類於上篇驚癇篇裏的方。是個厥陰方,解表攻裏,寒熱共用。大黃可以去實邪,白芍去腹痛。桂枝解表,茯苓利水安神,細辛驅寒止痛解痙攣,白鮮皮祛風降逆利關節。10. 治小兒夜啼,至明即安寐,川芎散方。(千金)川芎 白術 防己(各半兩)上三味治下篩,以乳和與兒服之,量多少,又以兒母手掩臍中,亦以摩兒頭及脊,驗。二十日兒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之,服如麻子一丸。兒大能服藥者,以意斟酌之。小兒夜啼,很麻煩的,到了晚上不睡覺,哭鬧不止,不讓關燈,就讓抱著。等到了天一亮,他就沒事了。他行了,大人白天要工作啊,受不了的。我們看看這個方子。川芎,辛甘溫。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這個藥入腦,祛風,活血,緩解痙攣。白術,辛苦溫。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祛風,解痙,除熱,還消食健胃,去水飲。防己,辛苦寒,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也是解表,利大小便,治驚癇。是個表裏雙解的藥,陽明家的藥。這個方子看來,是治陽明太陰少陰三家合病的方。表裏兼顧,攻補兼施。夜啼,也是衛氣運行失常的問題。內有實邪,外有風邪等。夜晚衛氣入陰入裏,運行不暢,就不舒服。一般都是在陽明、太陰裏證上和營分上下功夫。要注意飲證的夾雜。外有表證,衛氣不足,夜晚入陰,內裏有病邪阻滯,它不可能和營氣很好的協調,並且在自身弱勢的情況下,去裏麵“巡邏”,累的要死,會發“情緒”的。這也就明白了藥裏為什麼用桂枝、白芍、人參、當歸等的原因了。11. 治少小夜啼一物前胡丸方。(千金)前胡隨多少搗末,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為度。前胡,辛苦寒。《別錄》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這個簡單。解表攻裏,是陽明藥。專對痰食結聚和頭腦部的風邪去的。治的,就是陽明家的病。不要亂用,要辨證,要針對陽明實證,有痰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一味前胡劑,功同小柴胡。12. 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有人從外來,邪氣所逐,令兒得疾,眾醫不治,千金湯方。(千金)川椒 左顧牡蠣(各六銖,碎)上二味以醋漿水一升,煮取五合,每服一合。重證,眾醫不治。千金湯方,說明這個藥很靈,千金難買。川椒,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牡蠣,鹹涼。主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殺邪鬼,延年。寒溫並用,針對陽明少陽和太陰少陰去的。驅寒殺邪,鎮痙安神,去痰飲,辛鹹除滯。不要小看這個方子,涵蓋麵很廣,藥力也不小。像桂枝與白芍的配伍關係。小 兒 傷 寒1. 論曰:夫小兒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傷寒也,大人解脫之久,傷於寒冷,則不論耳,然天行非節之氣,其亦得之,有時行疾疫之年,小兒出腹,但患斑者也,治其時行節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耳。(千金)第一句,說的傷寒,是狹義的傷寒,專指傷於寒邪。小兒沒有脫離懷抱,受到大人嗬護,不會出外冒涉寒冬霜雪,因此不會感傷寒邪。一旦長大了,脫離了懷抱,能跑出玩了,就和成人一樣了,什麼外感都能觸到。另外,天行時疫,都會感傷,辨證治療,和成人沒有區別,不過是藥量小,藥偏涼。為什麼偏涼?一般說,小兒處於旺盛的發育階段,三陽偏旺。《千金方》,把小兒外感病,用“傷寒”來命名歸類。他孫思邈怎麼不細列“溫病”“瘟疫”……你敢說孫思邈不懂溫病,專懂“傷寒”? 這條,佐證了仲景的“傷寒”為廣義的外感病!後人偏要標新立異,搞什麼溫病,汙蔑仲景不懂溫病。連仲景的書都看不懂,就要瞎說。更沒有看懂《千金方》。2. 治小兒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麥門冬湯方。(千金)麥門冬(十八銖) 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半兩) 桂心(八銖)上五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每服一合,日三。不滿百日,大人沒照顧好,傷了寒涼後,轉成了陽明病。要壯熱汗出,鼻子出血,還惡心欲嘔。既然是外感引起,就要考慮還有外感餘邪。因此,這個方子,在清熱養胃的同時,要加一味桂枝,降逆而發越外邪。這個方子,類似白虎湯。麥門冬,甘涼。主治心腹結氣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清熱養津液,通胃中結氣瘀滯。石膏,辛寒。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幹舌焦,不得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寒水石,辛寒。主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甘草,養胃補虛養津液,桂枝,降逆發越,算個輔佐藥。這個方證,是屬陽明的方證。以陽明為主,稍帶解表。桂枝,在這裏是藥症用藥。大熱氣逆,鼻口幹燥,尤其小兒,鼻子會出血啊。3. 治少小傷寒,芍藥四物解肌湯方。(千金)芍藥 黃芩 升麻 葛根(各半兩)上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五服,期歲以上,分三服。這條,有方無證,很有仲景的風範。是個什麼證呢?是陽明證。要大熱傷津,一派實證。甚至要發斑疹。還要口渴,重了要發痙。大便看來不幹燥,否則,還要加大黃的。以高熱汗出為主。白芍,酸苦涼。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黃芩,苦寒。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升麻,辛涼。主解百毒,殺老物殃鬼,辟溫疫瘴邪蠱毒。葛根,甘苦微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其中的升麻,專門對治瘟疫高熱的。這個方子,可以治療溫病高熱發斑,也可以治熱痢。仲景治療瘟疫熱毒發斑,喜歡用升麻,這個要重視。溫病也好,由傷寒而轉為陽明證也好,這個方就很好。4. 治少小傷寒,發熱咳嗽,頭麵熱者,麻黃湯方。(千金)麻黃 生薑 黃芩(各一兩) 甘草 桂心 石膏 芍藥(各半兩) 杏仁(十枚)上八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兒若小以意減之。太陽陽明合病,麻杏石甘湯、桂枝湯、麻黃湯等的合方。對常見的感冒咳嗽,很有效,尤其是一些西醫的小兒肺炎,很有效。要注意辨證。病在表,夾帶有微微的陽明裏熱。頭麵熱,是有陽明裏熱的表現,還不算嚴重,嚴重了,就要裏實大便硬。因此用了黃芩清裏熱。5. 治小兒傷寒,病久不除,瘥後複劇,瘦瘠骨立,五味子湯方。(千金)五味子(十銖) 麥門冬 黃連 黃芩 大黃 前胡(各六銖) 芒硝(五銖) 石膏 (一兩)當歸 甘草 (各十二銖)上十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計大小增減之。這個,是治療身體瘦弱,反複感冒的。陽明為主,夾帶太陰血虛水飲。屬陽明病。一派苦寒清熱和攻下藥,加上五味子,酸溫補虛降逆去水飲。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再加上當歸辛溫,溫養血脈,主治欬逆上氣,溫瘧,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創,煮飲之。別看是虛弱,根源在於裏實。小兒的這種情況多見。不要見到表麵上的虛,就給亂補。6. 治小兒忽寒熱,雷丸浴湯方。(千金)雷丸(二十枚) 大黃(四兩) 黃芩(一兩) 苦參 石膏(各三兩) 丹參(二兩)上六味咀,以水二鬥,煮取一鬥半浴兒,避眼及陰,浴訖以粉粉之,勿厚衣,一宿複浴。突發高熱,或者惡寒發熱,其他症狀不明顯的,可以用這個方洗浴。有雷丸外用,治療小兒百病的說法。就是清熱殺蟲而已。其他的藥,也都是些苦寒清熱藥,其實這也是針對陽明外證去的。7. 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熱柳枝浴湯方。(千金)柳枝細切,煮取汁洗兒,若渴,絞冬瓜汁服之。這個也是,柳枝,清熱止痛。西藥的阿司匹林,就是在這裏提取的。古人早就會用了。要是伴有口渴,可以服點冬瓜汁,清熱生津。8. 治小兒傷寒,變熱毒病,身熱麵赤,口燥,心腹堅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瘡者,或因壯熱,便四肢攣掣驚,乃成癇疾,時發時醒,醒後身熱如火者,悉主之升麻湯方。(千金)升麻 白薇 麻黃 葳蕤 柴胡 甘草(各半兩) 黃芩(一兩) 樸硝 大黃 鉤藤 (各六銖)上十味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兒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這條的方證,就是溫病無疑。類似於《傷寒論》的麻黃升麻湯。升麻麻黃湯,是厥陰瘟疫。而這個,是三陽合病的溫毒。太陽、少陽、陽明俱在。因此,用藥上,也是表裏兼顧。清裏,有樸硝、大黃、鉤藤、升麻、黃芩等,解半表裏,有柴胡、白薇等,解表有麻黃,養胃有玉竹、甘草。小兒的三陽合病也有不少,往往都表現的很重。對於瘟疫流行而見到小兒這樣的病症,可以用這個方解決。9. 治小兒肉中挾宿熱,瘦瘠,熱進退休作無時,大黃湯方。(千金)大黃 甘草 芒硝(各半兩) 桂心(八銖) 石膏(一兩) 大棗(五枚)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這條,和第5條差不多。沒有夾帶的太陰病,隻是單純的陽明外證和裏證,津液不足。沒傷的像第5條那麼厲害。記住,不是往來寒熱,而是發熱不定時,潮熱的厲害。10. 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溫壯來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黃,三焦不利,竹葉湯方。(千金)竹葉(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