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各五合) 柴胡 麥門冬 人參 甘草(各半兩) 茯苓(十八銖) 黃芩 (一兩六銖)上八味咀,以水四升,煮竹葉小麥,取三升,去竹葉小麥,下諸藥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兒夏月忽壯熱燒人手,洞下黃溏,氣力惙然,脈極洪數,用此方加大黃二兩,再服得下,即瘥。這個,是少陽陽明合病。發熱不定時,或者下利。小柴胡湯的變方和竹葉石膏湯的變方相合。清熱止痢養津液。後麵又說,如“小兒夏月忽壯熱燒人手,洞下黃溏,氣力惙然,脈極洪數”的,要加大黃,瀉出積滯熱毒。一定要兼看舌象。舌象為實熱才行。11. 治小兒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氣折其四肢,熱不得泄,則壯熱冷氣入胃,變下痢,或欲赤白滯起數去,小腹脹痛極壯熱,氣脈洪大,或急數者,服之熱便歇,下亦瘥也,但壯熱吐下者,亦主之,調中湯方。(千金)葛根 黃芩 茯苓 桔梗 芍藥 白術 槁本 大黃 甘草(各六銖)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法如前篇龍膽湯下,量兒大小以意服之。這條,是太陰陽明合病。受了寒涼,熱不得發,就要高熱,寒氣入裏,就傷太陰。變成了寒熱夾雜,濕熱下利。用藥很簡單,陽明的大黃、葛根、白芍、黃芩,太陰的茯苓、白術、槁本、桔梗。清熱利濕、溫中止痛。槁本,辛苦微溫。主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其他藥都熟悉,就不講了。12. 治少小有熱不汗,二物通汗散方。(千金)粉(半斤) 雷丸(四兩)上搗為細末和下篩,以粉兒身。發熱不出汗,不重的,可以用這個方。雷丸,看來是可以外用發汗解熱的。粉,就是米粉。米粉,有斂汗作用。雷丸發汗,米粉收斂,可以不怕汗後再受風邪。小兒咳嗽1. 治小兒風冷入肺,上氣氣逆,麵青,喘迫咳嗽,晝夜不息,食則吐不下,五味子湯方。(千金)五味子 當歸(各半兩) 麻黃 幹薑 桂心 人參 紫菀 甘草(各一兩) 款冬花 細辛(各三銖)大黃(一兩半)上十一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兒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其大黃別浸一宿下。冒觸風冷傷了上焦肺氣。見到麵色青白,上氣喘急咳嗽,晝夜不斷,氣逆的厲害,吃東西也往出吐,大便不通。方子來看,類似於小青龍湯。但是,小青龍湯,沒有陽明證。而這條的方證來看,是有陽明裏實。是太陽、少陰、太陰、陽明合病。屬厥陰。幹薑、細辛、五味子,這是老搭檔,溫化水飲而降逆的。麻黃、桂枝解表發越而降逆。人參補虛養津液,當歸和血而溫通血脈,大黃,是去陽明下焦裏實。無論什麼病,小兒多有陽明夾雜。款冬花和紫菀,也是一對搭檔。和麻黃一個脾氣,解表,降逆,以降逆為主。可以去水飲的。款冬花,辛苦溫。主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紫菀,辛甘苦,溫。主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安五髒。這條的方證要記住,要無汗發熱而厥,輕的是麵青,重的要手足也冷。很多的小兒肺炎嚴重的時候,就會這樣。包括前一段時期的“非典”,也都有不少這個證。由這個方證,也可以導出小青龍湯的用法,不但可以加石膏,也可以對症加大黃。思維要這樣去用,不要魂魄飛揚的亂用你那個思維。厥逆的厲害,叫做陰陽脈不通,經方多用血藥當歸,這個要記住。這是規律。2. 治少小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此惡風入肺,麻黃湯方。(千金)麻黃(四兩) 甘草(一兩) 桂心(五寸) 五味子(半斤) 半夏 生薑(各二兩)上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兒服一合,大小節度服之,便愈。突然寒風入侵,暴喘不止。《傷寒論》的麻黃湯,是對治太陽傷寒證的。這個麻黃湯呢?是對太陽傷寒與太陰水飲的。這個麻黃湯,沒用杏仁,用了半夏和五味子、生薑。半夏降逆治水飲,去胸脅逆氣怒張,五味子酸溫降逆去水飲上淩,生薑解表溫胃,降逆止嘔。小青龍湯的簡化方。這個方,對小兒素有痰飲而受外感寒邪的喘咳,很有效,尤其是對於西醫說的頑固過敏性喘咳者,效果好。3.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桂枝湯方。(千金)桂枝(半兩) 甘草(二兩半) 紫菀(十八銖) 麥冬(一兩十八銖)上四味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與之。節乳哺。剛出生,50天以內的嬰兒。突然咳嗽,打空腔,咳嗽的脆生。吐奶,嘔吐不食,晝夜不停歇。為什麼要用桂枝而不用麻黃?兩個原因。第一,是小兒在此期間,有大人嗬護,不會感嚴寒而生太陽傷寒證。第二,這個證,是有汗。所謂的桂枝湯證。外有太陽傷風表證,內有氣結而不通。桂枝解表,降逆。紫菀止咳喘而降逆理氣,麥門冬,養胃中津液,散胃中結氣,固護中氣。甘草緩急養胃補虛。麥門冬,甘涼。主治心腹結氣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50天之內的小兒,不吃不喝,還嘔吐,胃會受傷的。他用了麥門冬,十分巧妙恰當。對於西醫的慢性萎縮性胃炎,要注意重點使用麥門冬。包括很多胃潰瘍,也是根本的對症藥。要在“胃絡脈絕”四個字上下功夫。要好好的和它溝通“感情”。都是有“靈性”的。都說動物有靈性,其實萬物都有靈性。都可以用心去溝通。這個方,注意後麵的服用法,要注意節製飲食。餓點不要緊,病好了再多吃。4. 治小兒寒熱咳逆,膈中有乳癖,若吐不欲食,五味大黃湯方。(千金)幹地黃(四兩) 麥冬 五味子 蜜(各半斤) 大黃 硝石(各一兩)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硝石、蜜,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當有宿乳汁一升許出。大者服五合。這是屬陽明病。陽明裏實,熱傷津液而咳逆、嘔吐不食。熱氣上攻。大黃、硝石,攻下食積熱邪。生地、麥門冬、密,清熱養津血而健胃。五味子補虛降逆止咳喘,還可以起到反佐寒涼藥的作用。胸中當有宿乳汁一升許出。胸,指的是胸腹中。食積從大便瀉出。5. 治小兒咳逆,喘息如水雞聲,射幹湯方。(千金)射幹 麻黃 紫菀 甘草 生薑(各一兩)半夏(五枚) 桂心(五寸) 大棗(二 十枚)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納蜜五合,煎一沸,分溫服二合,日三。這是太陽太陰合病。外有傷寒,內有水飲。射幹,辛苦微寒。主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它是個對症的藥。本是陽明藥,在這裏借用,對症治療,也起到一個反佐作用。麻黃、桂枝、生薑、大棗解表養胃,半夏、紫菀去水飲而降逆定喘。小兒病,即使實熱不明顯,也都喜歡少用點陽明家的藥。6. 治少小嗽,八味生薑煎方。(千金)生薑(七兩) 幹薑(四兩) 桂心(二兩) 甘草 款冬花 紫菀(各三兩) 杏仁 蜜(各一斤)上合諸藥為末,微火上,煎取如飴。量其大小多少與兒含咽之,百日小兒如棗核許,日四五服,甚有驗。小兒止咳露!肯定願意吃!但是要對證才行。有陽明實熱的不行。除此之外,都可以用。尤其是偏於虛寒的咳嗽,是最對證的。7. 治小兒嗽,晝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複啼,四物款冬丸方。(千金)款冬花 紫菀(各一兩半) 桂心(半兩) 伏龍肝(六銖)上為末,蜜和如泥,取如棗核大敷乳頭令兒飲之,日三敷之,漸漸令兒飲之。咳嗽,白天輕,到了晚上就加重,咳嗽的連呼吸啼哭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形容症狀的劇烈和連續性。款冬花、紫菀、桂枝,是解表降逆治咳喘的,伏龍肝,就是灶心土,有溫中燥濕止咳逆的作用,是個太陰藥。這個方,主要還是針對水飲去的。有陽明實熱的,不適合。灶心土,現在找不到,可以用禹餘糧代替。禹餘糧,甘寒。主治咳逆、寒熱、煩滿,下利赤白,血閉,癥瘕,大熱。它有寒性,怎麼辦?加點幹薑去佐製。禹餘糧用六銖,幹薑也用六銖。要是連帶有陽明熱,就去掉幹薑。這樣,這個方子就活了。幹薑,辛熱。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8. 治小兒暴冷嗽,及積風冷嗽,兼氣逆鳴,菖蒲丸方。(千金)菖蒲 烏頭 杏仁 礬石 細辛 皂莢(各六銖) 款冬花 幹薑 桂心 紫菀(各十八銖)川椒(五銖) 吳茱萸(六合)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三歲兒飲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兒小以意減之,兒大以意加之。暴嗽數服便瘥。這個方子,一派熱藥,是對三陰病去的。治療的是頑固性的小兒慢性喘咳的。成人的虛寒性哮喘,也可以用,很有效。菖蒲,辛溫。主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皂莢,辛鹹溫。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白礬,酸澀寒。主寒熱,泄利,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這都是開竅破痰涎的藥。唯獨白礬有寒性,也算是佐製。剩下的,都是祛風溫裏,降逆下氣,製約水飲上淩的。隨證使用很靈。小 兒 下 利1. 治小兒夏月積冷,洗浴過度,及乳母亦將冷洗浴,以冷乳飲兒,兒壯熱,忽值雨涼加之兒,下如水,胃虛弱,則麵青肉冷、目陷、幹嘔,宜先與此調其胃氣下即止,溫中湯方。(千金)幹薑 厚樸(各一分) 當歸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人參 白術 茯苓 桔梗(各二分)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餘皆隨兒大小。夏天熱,多是冷物,或者用涼水多次洗浴,或者乳母冷水浴後,奶汁也冷,喂了孩子。或者熱天,身上熱汗,突然遇到暴雨寒涼淋身。導致小兒腹瀉如水,脫水了,就要目陷,麵色青白,周身發涼,幹嘔的厲害。這個病,確切的說,是屬太陰。也可以凡屬於厥陰。因為有了厥冷。整個的配方,以理中湯的法則去配伍。溫中驅寒,解表利水飲,加當歸,是解決血脈不溫通的問題。2. 治小兒暴冷,水穀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幹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若已服諸利湯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幹嘔、目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遂為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須利宜溫者除之。溫中大黃湯方。(千金)大黃(六分) 桂心 厚樸 甘草 幹薑(各一分) 人參 白術 茯苓 當歸(各二分) 桔梗(三分)上十味,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 半,二百日者服三合。這個,就是在上麵的方子基礎上,加個大黃。這兩條,應該並到一條。大概是林億他們搞的!他林億就願意修改漢唐經典,還不給注明,實在不是學者所為。《脈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等,都被他林億一幫人給修改篡訂了,原書的篇次和文序,都無法考證了。篡改經典的根源人物,就是林億他們。這條,就是在太陰虛寒和厥陰逆冷的基礎上,還見到了陽明裏實,需要用下法攻逐。這就是典型的厥陰病了。類似於溫脾湯。溫補利水飲的同時,要利下實邪。小兒霍亂吐瀉,可以用。3. 斷冷滯下,赤白青色如魚腦,脫肛出,積日腹痛,經時不斷者,治中結陽丸方。(千金)赤石脂(五分) 吳茱萸(三分) 幹薑 附子 當歸 厚樸 白術 木蘭皮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石榴皮(各一分)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大豆,二歲以上服五丸,三歲以上服十丸,十歲以上服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許便瘥;積下者,盡一劑,更合。這個,是典型的厥陰下利,類同於烏梅丸。寒熱虛實夾雜。方劑配伍就不多囉嗦了,不清楚的,可以去參考烏梅丸的方義解說。木蘭皮,就是辛夷樹的皮,苦寒清熱。沒有的話,用梔子代替。4. 治少小熱痢不止,梔子丸方。(千金)梔子(七枚) 黃柏(三分) 黃連(五分) 礬石(四分) 大棗(四枚,炙令黑)上五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這是典型的陽明濕熱下利。苦寒清熱利濕,加白礬拔痰飲,燥水濕,加大棗養津液胃氣。5. 治少小泄清痢,藜蘆丸方。(千金)藜蘆(二分) 黃連(二分) 附子(一分)上三味為末,蜜丸,如麻子,以粥飲服,二丸立驗。藜蘆,苦辛寒。《本經》: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黃連苦寒止痢,附子溫陽。也是屬於厥陰方證。清痢,就是顏色不黃,多為不消化的物質,伴有寒象,小便也偏清淡。注意,舌苔,還是要有發黃的,舌質多淡胖。6. 治少小壯熱,渴引飲,下痢,龍骨湯方。(千金)龍骨 甘草 大黃 赤石脂 栝蔞根 石膏 寒水石 桂心(各二兩)上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兒大小服之。壯熱,有表證。渴,有陽明證。下利,有太陰證。屬厥陰。桂枝解表,石膏、寒水石、天花粉、大黃,清內外實熱。甘草養胃。龍骨、赤石脂收澀止痢,去水飲。7. 治少小下痢,苦熱不食,傷飽不乳,大黃湯方。(千金)大黃 麥門冬 甘草(各一兩)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歲兒分三四服。食積化熱而下利。陽明病。大黃攻下食積,麥門冬養胃通胃絡,甘草溫中養胃氣。這個方子,治療小兒食積消化不良很好。前提是要有陽明熱象。8. 治小兒霍亂吐痢,厚樸理中湯方。(千金)人參(一兩) 厚樸 甘草(各半兩) 白術(十八銖)上四味咀,以水二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期歲兒分二服,中間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膩等。一方加幹薑一分或加生薑三分。夏秋之際,霍亂吐利不止。理中湯去掉幹薑,換了川樸。厚樸,辛鹹溫。主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氣,血痹死肌,去三蟲。看來,這個證,是有表證的。太陰的表裏證。後麵說,“一方加幹薑一分或加生薑三分。”應該有幹薑。說加一分,就是胡鬧。都是以兩為單位,怎麼搞出分來了?都是林億他們亂修訂的,犯了這麼低級的錯誤!幹薑要用一兩就對了。9. 治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藿香湯方。(千金)藿香(一兩) 生薑(三兩) 青竹茹 甘草(各半兩)上四味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熱加升麻半兩。毒氣,就是霍亂毒邪。吐下的同時,腹脹的厲害。藿香,辛苦溫。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這個藥,最能下氣!氣脹的不得了,上下不通,用了它,馬上就攻破而排出。竹茹,性微寒,味甘。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生薑解表止嘔,止痢。甘草養胃溫中。太陰病,夾帶陽明熱。屬厥陰病的霍亂。小兒癖結脹滿小兒癖結脹滿,就是後世說的小兒“疳積”。什麼叫疳積?現代醫學是這樣定義的:小兒疳積,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是指由於喂養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麵黃、發枯等慢性病證。說白了,就是由實證導致的虛勞百病。小兒的疳積虛勞,屬於實證的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飲食積聚引起的。小兒疳積,九補不如一瀉。積滯不除,氣血不生,中氣不複。1. 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它藥,數用神驗。千金不傳,紫雙丸方。(臣億等詳序例中凡雲,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四味者是也。雲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當用之,方中並無赤丸,而此用朱砂,又力緊於紫丸,疑此即赤丸也。)(千金)巴豆 蕤核仁(各十八銖) 麥冬(十銖) 甘草(五銖) 朱砂 甘遂(各二銖) 牡蠣 蠟 (各八銖)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納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數合即下,丸皆雙出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小兒常發熱,頭痛。或消化不好,肚子脹滿,或者常常肚子疼,大小便不正常,或者用了下法治療後,好了一個階段,又重新發作,反反複複。或者在變蒸時期,不吃奶,或吐奶,夜啼哭鬧,這是因為腹中不舒服了。他解釋說,小兒病沒什麼特別的,不過就是飲食不節,或者驚嚇、外感這三方麵的原因。小兒不知饑飽,多喂多吃,少喂少吃,過多過少,都要鬧毛病。大人飲食不節,饑一頓,飽一頓,冷一頓,熱一頓,沒有不鬧胃病的。小兒也是如此。小兒不會說,就隻能哭鬧。後麵又說,這些毛病,都要用這個千金不傳的方子,可以重複的用,不傷正氣。它叫紫雙丸。林億他們校注的時候,認為書中說的“赤丸”就是這個方子。在變蒸篇裏,有個紫丸,療效就說的很好,是小兒實證第一方。並且說,服紫丸大便不下,無效者,要服赤丸,赤丸比紫丸的攻下力量大。林億的懷疑是有道理的,我也持相同的觀點。這個方子,巴豆和甘遂,攻逐瀉下實邪。蕤仁、麥冬、朱砂、牡蠣,都是清熱養胃安神鎮痙的。甘草養中氣,蜂蠟,護胃,治療瀉痢,是個反佐藥,製約巴豆和甘遂的胃腸刺激性,緩解藥力。巴豆,本身也殺蟲。蛔蟲,都可以殺掉。因此,蟲積也照樣可以治療。甘遂,辛甘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滿,麵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穀道。—甘遂,不但通瀉大便,還利尿。甘遂和巴豆這兩味藥,一寒一熱,足以蕩滌五內實邪濁毒。麥冬,養津液,清熱,治療胃絡脈絕,救護胃氣的。蜂蠟,甘溫。主治下利膿血,補中,續絕傷,金創,益氣,不饑耐老。—對於攻下藥起到製約作用,還補中護胃,也能續絕傷。實邪久積,會阻塞胃腸脈絡不通,不能吸收飲食精微。因此,十分有必要用麥冬和蜂蠟這兩味藥,通胃絡,護胃氣。邪去而正氣不傷,得以恢複。蕤仁,甘寒微苦。《本經》:主心腹邪結氣,明目,目赤痛傷淚出。—理胃腸滯氣,清熱明目,則頭腦清醒。牡蠣,鹹涼。主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殺邪鬼,延年。—清熱鎮痙,安穩情緒啊。朱砂,苦寒,治身體五髒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為汞。—清熱,鎮痙安神。能殺邪,去客忤之氣。甘草,甘溫。主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補胃氣的。包括很多的外感和驚嚇、客忤,都和內裏實邪有關。沒有家賊,不來外鬼。髒腑氣機條暢,外邪難以入侵。裏實輕症,用紫丸,重症用這個紫雙丸,也可以叫赤丸。為什麼叫“雙”呢?就是每次服用都是兩丸。兩丸,一個是取河洛生成數。二為火數,專主沉降清熱。一個是分散藥力,蕩滌的更徹底。就像打仗,一個人,雙拳難敵四手,兩個人呢,就各有分工,打掃的範圍廣,更徹底。這個方子,配伍的確實很妙。要早晨空腹吃,藥會隨著大便一起便出來的。因為有蜂蠟,在腹中隻是消化一小部分而已。很微妙的。吸收到一定量,也就是到了治療量,就自然排出。絕不會一下子都吸收,狂瀉不止。蜂蠟在這裏起到緩釋調節的作用。要重視這種製劑方法,尤其是有毒和有刺激性的藥物。2. 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芒硝紫丸方。(千金)芒硝 大黃(各四兩) 半夏 甘遂(各二兩) 代赭(一兩) 巴豆(二百枚) 杏仁(一百二十枚)上七味為末,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納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納少蜜。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度,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這個,和紫丸、赤丸的道理是一樣的。就不講解了,大家自己可以舉一反三的去琢磨方義。不見得非要大便幹燥不通才用。隻要有熱,腹脹,食少,消瘦,尿黃,舌苔黃,就可以用。嚴格按照服用方法就行。3. 治小兒胎寒嚥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當歸丸方(一名黑丸)。(千金)當歸 野狼毒(各九銖) 吳茱萸(一作杏仁) 川椒(各半兩) 細辛 幹薑 附子(各十八銖) 巴豆(十枚) 豉(七合)上九味搗八種下篩,秤藥末令足,研巴豆如膏,稍稍納藥末,搗令相得,蜜和,桑杯盛,蒸五升米飯,下出搗一千杵,一月兒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為度,亦治水癖。這個可是治療三陰寒實的。“係陽明”病。主要的症,是舌苔黑,口中流涎。其餘的,是腹痛,啼哭不止,手足寒,小便清長,便溏,吐奶不食等。脈也要弦遲,魚際脈絡青黑發紫等。方子都是一派熱藥,驅寒降水飲,通血脈除厥逆。狼毒,辛甘苦,平。主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惡瘡鼠瘺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狼毒這個藥有攻下作用,毒性較大。巴豆,去寒邪積聚的。巴豆終歸是劇烈攻下,屬於陽明家的藥。小兒攻下藥,有兩種,一個是以紫丸和赤丸為代表,一個是黑丸為代表。一熱一寒。用的時候,要注意區別。4. 治小兒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乳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萎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服之可令充悅,柴胡鱉甲丸方。(千金)芍藥 柴胡(各二兩) 大黃 人參(各一兩)幹薑(如熱以枳實代) 甘草(各半兩) 鱉甲 茯苓(各一兩半)上八味為末,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歲以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這個,就是嚴重的營養不良了。典型的小兒厥陰虛勞。有少陽、陽明、太陰的合並問題。寒熱虛實錯雜了。鱉甲,鹹平。主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小兒脅下堅,除虐母,陰陽勞複。這個方,藥力緩和。補太陰,利水飲,瀉陽明,通少陽,理三焦。正是對赤丸和黑丸主治的補充。實熱用赤丸,實寒用黑丸。虛實各半,用柴胡鱉甲丸。5. 治少小腹中結堅,脅下有疹,手足煩熱。鱉甲丸方。(千金)鱉甲 白芍 大黃(各三十銖) 茯苓 柴胡 幹薑(各二十四銖) 桂心(六銖) 蟅蟲 蠐螬(各二十枚)上九味以末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這個方,和上麵的差不多。主要一點,“脅下有疹”。重了,就是肌膚甲錯。是瘀血的一種表現。因此,他加用了活血破瘀的蟅蟲和蠐螬。蠐螬沒有的話,可以把蟅蟲加倍就行。6. 治少小胃氣不調,不嗜食,欲生肌肉,地黃丸方。(千金)幹地黃 大黃(各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當歸 柴胡 杏仁(各半兩)上六味為末,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胃氣不和,食欲不好,不願意吃東西,瘦弱。這個方子,也是個厥陰方。對於小兒消化不良,營養不足的,都要從少陽、陽明、太陰三方麵考慮。生地,清熱養血補髓。當歸,祛風養血通脈。茯苓,養胃利水飲,化氣生津液。大黃,去食積,調中開胃。柴胡,調和表裏,破心下胃中結氣,和大黃一起,推陳出新。杏仁,降逆理氣,開通三焦,補虛瀉實。對於不適合攻下的,可以選擇這幾個方子。7. 治八歲以上,十五以下兒熱結多痰,食飲減,(服之)自下方。小兒柴胡飲(編者擬名)(千金)大黃 柴胡 黃芩 枳實(各一兩十八銖) 升麻 白芍 知母 梔子(各二兩半) 生薑(十八銖) 杏仁(二兩) 竹葉(切,一升半)上十一味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分四服,十歲至十五者分三服。這是少陽陽明病。痰熱互結,食欲不好,腹痛便秘,容易感冒,咳嗽咽痛等。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少。臨證可以辨證加減,靈活運用。小兒營養不良,治療就這麼簡單,根據孩子的體質強弱和虛實,去衡量用方。小兒癰疽瘰鬁1. 治小兒熱毒癰疽,赤白諸丹毒瘡癤,漏蘆湯方。(千金)漏蘆 連翹 白蘞 芒硝 甘草(各六銖) 大黃(一兩) 升麻 枳實 麻黃 黃芩(各九銖)上十味咀,以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這個方子,和外科篇的漏蘆連翹湯是一個道理。治療三陽的癰疽瘡瘍。起碼要有太陽和陽明證。三陽合病也適合。就不細解了,參看外科篇的漏蘆連翹湯去理解。2. 治小兒無故寒熱,強健如故,而身體頸項結核瘰鬁,及心脅腹背裏有堅核不痛,名為結風氣腫,連翹丸方。(千金)連翹 桑白皮 白頭翁 牡丹 防風 黃柏 桂心 香豉 獨活 秦艽(各一兩) 海藻(半兩)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小豆,三歲兒飲服五丸,加至十丸,五歲以上者以意加之。小兒身體強健,但是突然無緣無故的出現寒熱症狀。並且在頸項部位出現了瘰鬁,或者整個軀幹和周身出現腫物,比如現代醫學說的泛發彌漫性脂肪瘤一類的疾病,中醫叫做結風氣腫。這個方子,是針對厥陰去的。內清陽明,外達太陽和少陰、太陰。清熱祛寒化痰結瘀滯。連翹,辛苦涼。主寒熱鼠漏,瘰鬁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桑白皮,甘,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清熱則養津液,能通脈。白頭翁,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創。—清熱破結。牡丹皮,辛苦寒。主治寒熱中風,瘈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髒,療癰瘡。—破血清熱,療癰疽瘡瘍。防風,辛甘溫。主治大風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溫通去表邪。黃柏,辛苦寒。主治胃中結氣熱,黃疸,腸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瘡。—清內外熱。桂枝,辛甘溫。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解表祛風,利血脈。香豉,微溫。味甘鹹而酸。《別錄》: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表裏雙解。注意這句,“瘴氣惡毒”。能夠解毒。獨活,古方的獨活,就是羌活,全名叫羌獨活。辛苦微溫。主治風寒所出,金創,止痛,賁豚癇痙,女子疝瘕。—祛寒通經脈。秦艽,辛苦平。主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解表利水飲。海藻,苦鹹寒。主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專治瘰鬁結核,痰飲結滯。與辛藥配合,辛鹹除滯。周身都是結核,總體說就是位於表位,因此要用表藥。同時,要清理陽明的內熱,因為熱灼津液成痰,表現在外證實邪上。這個方子,成人也可以用。小兒和成人雜病,沒什麼區別,就是用量不同而已。3. 治小兒丹腫及風毒風疹,麻黃湯方。(千金)麻黃(一兩半)獨活 射幹 甘草 桂心 青木香 石膏 黃芩(各一兩)上八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歲兒分為四服,日再。外感病、丹毒發熱、風疹等,是太陽陽明合病。麻黃、羌獨活、桂枝,都是解表祛寒的。射幹、青木香、石膏、黃芩,都是清陽明熱而解瘡瘍實邪積滯。要有陽明外證的熱,同時還要有惡寒怕冷,汗不多的太陽中風和傷寒合並證。青木香,辛苦寒。《本經逢原》:治癰腫,痰結、氣凝諸痛。學生:青木香是不是馬兜鈴?是的,馬兜鈴的根。這個藥,因為龍膽瀉肝丸事件,已經禁用了。不行就用連翹代替。這類毒藥,中醫的原則是不久用,去病就停用。4. 治三日小兒頭麵瘡起,身體大熱,升麻石膏湯方。(千金)升麻 柴胡 石膏(各六銖) 甘草 當歸(各十二銖) 大黃 黃芩(各十 八銖)上七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服,日三夜一,量兒大小用之。出生三天的小兒,頭麵突然生瘡疹,高熱。有陽明主證。這是胎毒發熱。方中用的都是陽明藥,清熱解毒,內外並清。用柴胡,也是表裏雙解的意思。當歸,作為佐使藥,祛風養血通脈,製約苦寒藥。方子,是“屬陽明”的方義。說是出生三天,其實,出生多少天無所謂,隻要是這個方證就可以。5. 治小兒病風瘙癢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如麻豆粒,年年喜發,麵目虛肥,手足幹枯,毛發細黃,及肌膚不光澤,鼻氣不利,此則少時熱盛極,體當風,風熱相搏所得也,不早治之,成大風疾,枳實丸方。(千金)枳實(一兩半) 菊花 蛇床子 防風 刺蒺藜 白薇 浮萍(各一兩) 天雄 麻黃 漏蘆(各半兩)上十味為末,蜜丸如大豆許。五歲兒飲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二。五歲以上者隨意加之。兒大者可為散服。頑固性的皮膚病,濕疹或風疹瘙癢,年年發作。虛胖,表有水濕的緣故。還表現出了營養不良。他說,這是因為陽明實熱汗出,受了風邪。風熱交結,蘊於肌表而造成的。方藥,寒溫並用,都是對於表證去的。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合起來,屬厥陰外證。枳實,就是枳殼。酸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髒,益氣輕身。—“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要注意這個功能。菊花,辛苦微寒。主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饑,惡風濕 痹。—是野菊花,不要搞錯。“皮膚死饑,惡風濕痹”是藥症。蛇床子,辛甘平。主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漏,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瘡。防風,辛甘溫。主治大風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專門解表祛風,祛寒。刺蒺藜,辛苦溫。主治惡血,破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別錄》: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癀,可作摩粉。白薇,辛苦寒。主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這個是解風熱了。浮萍,辛鹹寒。主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須發,止消渴。久服輕身。—這也是陽明家的表藥。天雄,辛苦熱。主治大風,寒濕痹,曆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金創,強筋骨,輕身健行。—祛風寒濕。麻黃,辛苦溫。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欬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這個是主要的,發表排邪。和排裏實的大黃是同一個道理。漏蘆,鹹寒。主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寒熱並用,祛風清熱,溫化寒濕。可以應用到多種頑固的皮膚病上。你們看看,從皮膚病風瘙瘡癢上看,是不是都有太陰和陽明有關?太陰和陽明,涵蓋了髒腑辨證的脾和胃。治療皮膚病,要注意這個方麵。不要死板的認為,肺主皮毛,就去從肺論治。6. 小兒頭瘡,黃連散方。(千金)胡粉(一兩) 川連(二兩)上二味為末,洗瘡去痂拭幹敷之即瘥,更發如前敷之。這個很簡單。小兒頭瘡,就像黃水瘡一樣。用黃連燥濕解毒清熱,胡粉治瘡癢浸淫。小 兒 雜 治1. 治小兒卒毒腫著喉頸,壯熱妨乳,升麻大黃湯方。(千金)升麻 射幹 大黃(各一兩)上三味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歲兒分三服,以滓敷腫上,冷更暖,以敷,大兒以意加之。小兒猝然感受溫熱毒邪,直入陽明,造成咽喉紅腫,甚至頸部隨之腫大,高熱不退,不能吃奶。這個方,要注意,要有大便幹燥才對證。升麻解溫毒,射幹去咽喉阻塞不利,大黃通下實邪。是上下分消。2. 治小兒喉痛,若毒氣盛,便咽塞,並治大人咽喉不利,升麻湯方。(千金)升麻 生薑 射幹(各二兩) 橘皮(一兩)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這個也是同理,不同的是,沒有大便幹燥,隻是咽喉痰熱熾盛。升麻、射幹解毒清熱,利咽散結。生薑降逆,橘皮豁痰下氣。注意橘皮,用多了,有瀉下的作用,專門豁解胸中痰瘀滯氣。性溫,不至於傷及中、下焦陽氣。3. 治小兒解顱,三物細辛敷方。(千金)細辛 桂心(各半兩) 幹薑(十八銖)上三味為末,以乳汁和敷顱上,幹複敷之,兒麵赤即愈。解顱,就是囟門不合。頭囟到時間了該封合而不封合,反為寬大,頭縫開解,頭顱逐漸增大,目珠下垂等。一般都在半歲左右症狀才明顯。西醫的腦積水就是這樣,很危險。這個藥,是外治的。都是辛熱藥,通血脈,化水飲。尤其細辛,入腦,通百節。也可以配合五苓散內服治療。小兒頭囟,一般是1~1.5歲封合。4. 治小兒囟開不合,三物防風散方。(千金)防風(一兩半) 柏子仁 白芨(各一兩)上三味為末,以乳和敷囟上,日一,十日知,二十日即愈。這個不是解顱,是到時間不封合的。防風,入腦祛風。白及,有收斂作用。柏子仁,安神補氣,去風濕痹。這說明,還是有風邪幹預,衛氣受阻了。如果不是解顱病,就是普通的頭囟延遲愈合的,要考慮一下營養問題,這樣的孩子,發育也要遲緩。因此還要辨證用藥。有使用柴胡鱉甲丸的機會。5. 治小兒狐疝傷損生頹方。(千金)桂心(十八銖) 白術(一兩十八銖) 地膚子(二兩半)上三味為末,以蜜和丸,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亦治大人。《金匱》宋本原文,就有治療蟲證和疝氣的條文,那其實都是小兒篇的內容。小兒疳蟲蝕齒方雄黃 葶藶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熔,以槐枝棉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從這條上看,原書是有小兒篇的。小兒狐疝,就是老百姓說的“小腸疝氣”。現代醫學的定義: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5歲以下小兒及20歲以上男性多見。患部有腫物突起,按之柔軟。若囑患者咳嗽,按腫物處有衝擊感;腫物臥則入腹,立則複出。原因呢,西醫是這樣說的:由於臍部發育缺陷臍環未閉合或臍帶脫落後臍帶根部組織與臍環粘連愈合不良,在腹內壓力增高的情況下,網膜或腸管即經臍部薄弱處突出形成臍疝。人們平時所說的小兒疝氣從醫學上講,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過腹股溝管降至陰囊的,隨之下移的腹膜則形成鞘狀突。若鞘狀突在嬰兒出生後還沒有閉鎖,反而成為較大的腔隙腹腔內容物就會從這裏突向體表,而形成斜疝。又因為右側睾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狀突閉鎖也較遲,故右側腹股溝疝較多。當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隻是發病率非常低。治療這個病,中醫一般離不開桂枝,可以用官桂,力量大些。有入表祛風解肌的作用。解肌,就是解除肌肉的緊張或者遲緩,趨於正常的意思。局部鬆弛,閉鎖不全,就可以理解為中醫的肌肉異常。白術,辛苦溫。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風寒濕痹、死肌”。也是活化肌肉。地膚子,苦甘寒。主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疝氣不通則寒,輕的,是萎穨不振,重的,就是收引痙攣疼痛。疝入陰囊,會導致瘀積化熱,影響小便的。因此,該方兩味熱藥解決根本問題,一味寒涼藥,利尿清熱。可以歸屬為厥陰方證。藥物很平常。療效還是不錯的。6. 治小兒陰偏大,又卵核堅頹,五等丸方。(千金)黃柏 香豉 牡丹皮 防風 桂心(各二兩)上五味為末,蜜丸如大豆,兒三歲飲服五丸,加至十丸。兒小以意酌量著乳頭上服之。這個,就比上條重了。除了疝氣,還有可能是單純的睾丸炎症。方義,和上條差不多。增加了藥力。黃柏,辛苦寒。主治胃中結氣熱,黃疸,腸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瘡。—可以治療下陰濕熱。豆豉,可以溫下焦疼冷以及煩躁。牡丹皮,辛苦寒。主治寒熱中風,瘈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髒,療癰瘡。—活血,定痙攣疼痛,防止化成膿瘍。防風和桂枝,就是起到解肌祛風作用。7. 治小兒三蟲,雷丸川芎散方。(千金)雷丸 川芎上二味各等分為末,服一錢匕,日三。三蟲,是長蟲、赤蟲、蟯蟲。赤蟲,我沒見過。蟯蟲,小兒也多見。在肛門內外做癢。蟯蟲,可以用米醋外洗或者塗抹,一周就好。雷丸,也專門殺蟲。辛甘寒。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是個兒科聖藥。清內外熱,解毒,殺蟲。川芎,辛甘溫。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川芎的作用,就是止痛緩急的作用。蟲證,都有腹痛的。一寒一熱,配伍的很好。用白芍行嗎?也能止腹痛啊?不好,都是寒涼藥,是專門對實熱證去了。蟲積腹痛,是寒熱錯雜。不發作,有熱象,發作了,就腹痛手腳涼。原因就在這。8. 治小兒遺尿,瞿麥丸方。(千金)瞿麥 石葦 龍膽 皂莢 桂心(各半兩) 雞腸草 人參(各一兩) 車前子(一兩六銖)上八味為末蜜丸,每食後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這個遺尿方,要辨證使用。是厥陰寒熱錯雜,有水飲實邪。對於頑固性的,時間比較長的,有效。如果是虛寒的,可以用腎著湯。瞿麥,辛甘寒。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墜子,下閉血。—破水飲,通小便的。石韋,苦涼。主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膽草,苦寒。主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髒,殺蠱毒。—清火解毒,通脈。皂莢,辛鹹溫。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它通竅。桂枝,辛甘溫。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降逆,下焦水飲實邪阻滯,要有氣上逆。它可以降逆,安中。還有個作用,就是發越而通內外津液。外不和,內不諧。很多小便的毛病,發點汗,就解了。都是津液一家的事情。雞腸草,就是鵝不食草。辛苦溫,利九竅,通瘀滯。人參,補虛,補津液。是個反佐,因為都是利尿藥,要反佐一下,不要傷了津液。車前子,甘鹹寒。主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這就是時方家所謂的通因通用。實邪瘀滯,可以導致瀉痢不止、月經漏下、汗出不止、小便不禁!這個,大家一定要重視。是起沉屙的秘訣啊。有不少汗出不止的,不敢用麻黃。不敢用,就止不住汗。門戶開關不利,讓“石頭”擋住了。很簡單的道理。辨證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注意假象。9. 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澀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複出。地膚子湯方。(千金)地膚子 瞿麥 知母 黃芩 枳實 升麻 葵子 豬苓(各六銖) 通草 海藻 橘皮(各三銖) 大黃(十八銖)上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兒服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 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兒以此為準,五十日以上七歲以下以意加藥益水。這是陽明實熱。小便淋利不通,還尿血。用的藥,都是瀉陽明實熱,小便閉塞不通的。陽明下焦實熱,有大便幹硬的,也有小便不通的。倉公就用過火齊湯治療大小便不通。火齊湯,類似於承氣湯類。方子沒什麼特殊的配伍,因此就不詳細講解了。10. 治小兒鼻塞生息肉方。(千金)通草 細辛(各一兩)上二味搗末,取藥如豆,著綿纏頭納鼻中,日二。這個方,也可以用於成人。古方通草,就是木通。木通 辛苦涼。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細辛,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散藥,寒熱的配伍。利竅,去“死肌”,通血脈。對於鼻息肉,效果還是不錯。有不少案例,都是用了10天左右,連根脫落的。11. 治小兒鼻塞不通,濁涕出方。(千金)杏仁(半兩) 川椒 附子 細辛(各六銖)上四味咀,以醋五合漬藥一宿,明旦以豬脂五合煎,令附子色黃,膏成去滓,冷更以塗絮導鼻孔中,日再,兼摩頂。有“鼻炎”的,可以用這個方子。都是辛溫開竅,降逆的藥。可以加點冰片,效果更好。對於鼻炎,都少不了細辛。鼻炎啊,與水飲濕邪有關。《桂本》的鼻塞方,有解表通竅的作用,對於急性的感冒鼻塞,可以應用。對於慢性的,不可取,刺激性太大,要噴嚏連連。類似於救急醒腦的通關散。12. 治小兒落床墜地,如有瘀血,腹中陰陰寒熱,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喚,蒲黃湯方。(千金)蒲黃 麥冬 大黃 黃芩(各十銖) 甘草(八銖) 芒硝(七銖) 黃連(十三銖)上七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分三服,消息視兒羸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摔落到地上,造成了瘀血停於腹中。肚子不舒服,用手摸,時而有熱,時而發涼,哭鬧不止。瘀血停於腹中,這個案例以前講過。胃腸有瘀血作怪,食欲一定也不好,因此說,“不肯哺乳”。成人呢,就是食欲不振。這個方子,有大黃瀉心湯和承氣湯的影子。再加上活血利尿的蒲黃,治胃絡脈絕的麥門冬,血在膀胱,可以尿出,在腸道,可以便出。是大小便分消,通續腹中受傷的血絡。13. 治小兒噦方。(千金)生薑汁 牛乳(各五合)上二味煎取五合,分二服。這裏的噦,就是惡心嘔吐的意思。生薑止嘔,生薑擠汁,怕孩子不能吃,就加了牛奶,再放點冰糖,很好吃。各種輕度的嘔吐,都可以用。當作健康飲料也可以。14. 治小兒誤吞鐵等物方。(千金)艾蒿一把,銼,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服之即下。艾蒿能治療這個病,我也是頭一次聽說。看現代藥理作用呢,是能解除腸道痙攣。民間,是用韭菜一把,切成一寸長的段,吃下去。韭菜本身就寬腸通便,異物會包裹在韭菜裏便出來。這是一個獄醫大力推薦的。監獄的犯人有不少都吞玻璃、鐵釘等,尋求保外就醫。用韭菜,十分靈。用艾蒿到底是什麼原理,我也不清楚,存疑吧。15. 治小兒臍汁不止,兼赤腫,白石脂散方。(千金)以白石脂細研,熬令微暖以粉臍瘡,日三四度。小兒臍部有瘡瘍,有分泌物。有的還突腫出一小塊,西醫叫“臍茸”。臍茸,嚴重的,要手術。輕的不要緊,用點外用藥就會好。現在呢,不管輕重,都要給手術,這個很不應該。這個病,可以用赤石脂研末,在鍋裏炒熱,涼後,用藥粉撒到臍部,慢慢就會好。過去民間,也不懂什麼叫臍茸,就是用白棉布燒灰外用,效果很好。我問過幾個長過臍茸的,家長說,沒有手術,就是用上麵的辦法。瘡麵幹燥了,也沒去管別的。過了幾年,那個“臍茸”自己就萎縮脫落了。因此,臍茸需要手術的,要手術,不需要的,可以不做,炎症消失以後,隨著生長發育,自然就脫落或者恢複了。學生:有成年人臍部感染也可以用嗎?可以的,成人,要加點胡粉。16. 治小兒舌上瘡方。(千金)烏賊魚骨,燒末,以雞子黃和塗之,至喉咽舌下,遍敷,即瘥止。舌上生瘡,或者口瘡。烏賊魚骨,就是海螵蛸。外用,收斂瘡瘍。雞子黃,用熟的蛋黃,碾碎。也收斂瘡麵,生肌止痛。學生:比冰硼散好啊。是的,小孩願意用。17. 治小兒唇腫,及口赤生白瘡爛方。(千金)清旦研桑木白皮,取汁,以塗兒唇口,即瘥。這個,是口瘡嚴重,嘴唇都腫了。可以用桑白皮煎取濃汁,塗抹口中和口唇上,就會好。桑白皮,甘,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這個藥清熱去火。要注意“脈絕”兩個字。脈絡不通而斷絕。金創、瘡瘍、瘀血,都算。古代用桑白皮做線,縫合瘡口,自然吸收,不用拆線。唐代有一個大臣,在朝廷上咒罵武則天後,自刎了,割斷了氣管。武則天叫禦醫馬上搶救。禦醫就用的這個線,給縫合的,然後外敷刀傷藥,七日平複。中醫外科手術沒有傳下來。古代的軍醫,都是外科手術的能手。18. 小兒疳蟲蝕齒方(宋本金匱)雄黃 葶藶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熔,以槐枝棉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疳蟲蝕齒,就是牙齦潰爛。雄黃殺毒斂瘡。葶藶子破痰飲積聚。牙齦潰爛,不外乎痰火積聚而已。兩味藥,等份研末,用豬油或者香油調,棉簽塗抹患處就行。加點冰片更好,芳香解穢。
《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13(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