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給員工一個反饋(3)(2 / 2)

企業要想培養績效精神,應在以下幾個方麵付諸實踐:

第一,組織的重點必須放在績效上。對企業和每個人來說,組織精神的第一要求就是績效的高標準。但績效並不意味著“每次都成功”,而是一種“平均成功率”,其中允許有錯誤甚至失敗。績效所不能允許的是自滿與低標準。

第二,組織的重點必須放在機會上,而不是放在問題上。

第三,有關人的各項決定,如工作崗位、工資報酬、提升、降職和離職等,都必須表明組織的價值觀和信念。它們是組織的真正的控製手段。

第四,在有關人的各項決定中,管理層必須表明,正直是一個經理人所應具備的惟一的絕對條件,同時,管理層也應表明它對自己也同樣地提出公正這個要求。

績效麵談並不難

“小王,我對你的工作態度不滿意。前天開員工會議時,你遲到了半個小時,而且還告訴我,你還沒看過我們正在討論的報告;昨天,你又說家裏有事,提前1小時就下班走了……“老張,你對我們的客戶科爾公司所做的工作讓我很滿意。上個月他們在我們公司的購買總額提高了20%;幾天前,我接到丹·菲利普先生打來的電話,稱讚你對於產品規格的變化回答得極為迅速……”

正是因為經理針對具體行為進行了反饋,小王不但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批評,而且很快就改正了這些缺點,而老張也繼續保持了這些好的方麵。相反,如果隻是籠統地說:

“小王,你的工作態度很不好。”

“老張,你的出色工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效果就會大為遜色了。小王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對你的話會感到摸不著頭腦而弄得精神緊張,而老張則可能會對經理的考評不以為然,缺少那種現實的激勵。

總之,在進行反饋的時候,有一點非常重要——根據員工的具體行為,明確指出他到底“錯”在何處,而又“好”在哪裏。

隻作考評而不將結果反饋給被評估者,考評就失去了它的激勵、獎懲和培訓的特有功能。反饋的主要方式就是績效麵談,因為隻有通過績效麵談,才可能讓被評估者了解自身績效,強化優勢,改進不足,同時亦將企業的期望、目標和價值觀一起傳遞,形成價值創造的傳導和放大。

績效麵談為何難談?績效麵談往往成了主管和員工都頗為頭疼的一件事。由於績效麵談主要是上級考評下級在績效上的缺陷,而麵談結果又與隨後的績效獎金、等級評定有聯係,一旦要麵對麵地探討如此敏感和令人尷尬的問題,給雙方帶來的可能是緊張乃至人際衝突!

正因為如此,績效麵談常常是比較難談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由於考核標準本身比較模糊,麵談中容易起爭執。有一些企業更是一張考核表考核所有的員工,沒有根據工作的具體特點,有針對性地考核,評判標準的彈性較大。這樣往往導致上下級對考評標準和結果認知上存在偏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可能形成對峙和僵局。這樣麵談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給雙方今後的工作帶來麻煩,結果還不如不談。

很多情況下,員工抵製麵談,認為績效考核是走形式,是為了製造人員之間的差距,變相扣工資,並懼怕因吐露實情而遭到上級的報複和懲罰。因此,麵談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要麼員工對績效考核發牢騷,誇大自己的優勢,弱化自己的不足;要麼是保持沉默,主管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樣雖經過麵談,主管對下屬的問題和想法還是不了解。

麵談時一些主管要麼喜歡扮演審判官的角色,傾向於批評下屬的不足;要麼包辦談話,下屬隻是聽眾的角色。這樣造成員工對麵談發怵,績效麵談往往也就演變成了批評會、批鬥會,成了員工的鬼門關,員工懾於主管的權力,口服心不服。

有的主管老好人傾向嚴重,怕得罪人。結果是打分非常寬鬆,每一個人的分數都很高,績效麵談成了大家都好的走過場,讓下屬感覺麵談沒有實際作用。

主管心胸狹窄,處事不公,以個人好惡作為評判標準。優秀的員工往往不拘小節,而一些主管拚命揪其“小辮子”不放,致使員工愈發抵觸,雙方矛盾重重。

麵談時籠統的就事論事,沒有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意見。讓員工感到工作照舊,自己仍不清楚今後努力的方向,感覺麵談無用,甚至是“浪費時間”。

麵談起爭執或員工抵製麵談,與績效製度設計不完善有直接關係;而麵談沒有用或變成批鬥會,則與主管缺乏麵談技巧有關。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牽連,導致麵談不能成功。因此,需要從製度和技術層麵同時入手,雙管齊下,才能有效解決績效麵談中存在的困難。

你的考核製度完善嗎?員工對麵談的不滿,很大原因是對考核不滿。因此,做好麵談,從製度層麵要做好以下幾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