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四:時清雨為什麼會把班主任Ella和小學的班主任進行比較?
我們對目前環境不滿意的時候,會懷念過去,於是不自主地會進行比較,小學班主任與學生們親密無間,一方麵那時學生年紀都比較小,我們對老師有一種崇拜感,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也會在生活、心理等方麵體現出來。到了初中,有些老師對學生的關注更多地體現在學習上,忽略了心理的關注,初中生也正好處於心理的叛逆期,因此當班主任老師Ella隻關注學習,凡事隻追求結果的現實狀況下,時清雨對小學老師的懷念,更加重了對現實的不滿。
密碼五:親密無間的師生關係是最好的嗎?
有些老師與學生之間過於親密,喪失了身為老師應有的威嚴,造成學生不聽從老師的教導。師生關係過於親密會使教師的教育缺乏說服力和勸導力。心理學規律表明,適當的心理距離產生的人際感召力比“親密無間”要強得多。
社會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融洽程度和他們之間的密切程度並不是呈絕對的正比關係——交往越密切關係越融洽,而是呈曲線關係,即保持一定密切程度的人能形成最好的人際關係。
中學生處於青少年時期,他們既需要他人的關懷和愛護,同時也是極為敏感的,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他們在渴望別人欣賞和支持的同時,又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間。師生交往如何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其實就是人際交往的藝術。
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隨時會發生變化,師生間的這個距離存在一個範圍,師生交往就如同朋友交往,給彼此都留下一些空間,這樣才能更加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也使老師的教學工作更輕鬆自如。
威嚴的老師在學生麵前有很高的威懾力,對於日常管理有效,但這樣也會造成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學生也因此會產生逆反心理。
百度心理 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鍾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裏偷了2元錢。這種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批評絕對是一門學問。善意的批評能夠讓人如沐春風,虛心接受,並很快改正;不合適的批評方式卻讓人心存不平,難以接受。
第一次挨批評時,學生的厭煩心理並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度倍增。如果再來個第三次、第四次……那麼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更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非是個樂天派或個性特殊的人,否則,一旦遭到批評,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複心理的平衡,遭到重複批評時學生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他心裏會嘀咕:“怎麼如此不信任我?”這樣一來,學生的挨批心情就無法複歸平靜。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微博回複
每個人的想法、需要不同,因此人與人的交往總會出現一些誤會,遠離隻是逃避,希望你們給我多點機會了解彼此!
心言花語
山茶花——小心翼翼的凋謝方式,渴望的是一份關注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