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風動 二(2 / 2)

閻應元也是同盟會的大佬之一,隨他一起參加會議有徐玉揚為首的江陰係將領。由於在常州戰場的對峙,大部分高級將領都在前線過年,包括忠義鎮的何常、季從孝、王公略,鐵一鎮的項真達、羅牛、魯無巧、侯世蔭等人。駐守在前線的,還有來自福建鄭係的洪旭,以及舉義反正的原綠營軍將領李元胤。這倆人高旭雖然重,但是就算他們在崇明,以他們的資曆還不夠參加這個核心會議。

作為同盟會的創始人、現任會長的高旭,他現在正為自己的隨員幕僚頭痛。麵對繁瑣的公,高旭強烈需要一個秘書型幕僚來替他過濾總結。當初夏完淳、陳永華、沈從這三人都作過他的隨員,但是由於人才緊缺,沒有多久,高旭都把他們外放了。夏完淳棄從軍,高旭讓負責浦東軍區的新兵營訓練。陳永華這個人高旭是作為未來科學家在培養的,放置在尤溪基地,參與軍工技術的開發。沈從是個頗有天賦的政務人才,自從在上海縣推廣新政以來,上海縣已成為光複區新政建設的規範縣。至於當初旭衛隊的倆個隊長,徐鴻成為旭衛鎮的提督,史必達成為江南艦隊的提督。這些追隨過高旭的人,都成為了方麵人才。

現在同盟會像個磁鐵石,吸引著無數的人才來投效,但是這些人才都在各司各部的考核之下。建立一個人才選撥體係,把人才輸送到自己的眼前,是高旭當務之急的工作重點。

在人才選拔體製沒有成熟之前,舉賢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因為具有為後來者的優勢,對於那些能被史書所記載的名字,高旭還是很敏感的。在顧炎武提交的宣政司的年度報告之,高旭發現了兩個熟悉的名字。

隨著同盟軍的數場大捷,為同盟會的發展創造下巨大的機遇。在過年的一年,顧炎武負責會務的開拓發展,主要發展了兩個分會,一個是浙江分會,一個江淮分會,這兩個分會處於長三角光複區的一南一北,是同盟會南北開拓的重要陣地。

暫時來說,對於高旭在《同盟憲章》所提倡的輕君重民的民本理念,以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呼籲,沒有人能比得上顧炎武的理解。他本來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高旭所倡導的理念正是他的追求之一。所以,對於會務的開拓發展,高旭全權交給顧炎武負責。浙江、江淮兩個一南一北的分會,都是顧炎武親手籌建的。

當高旭到報告書,顧炎武任命的浙江分會的負責人,高旭才明白什麼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為同盟會浙江分會的會務長,竟然是黃宗羲。

在明末清初,黃宗羲的鼎鼎大名,高旭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他與顧炎武一樣,也是明末有名的思想家。顧炎武大膽懷疑君權,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主張,而黃宗羲也對“家天下”的君權進行抨擊。另外,他也讚同廢除八股的科舉取士,主張多渠道錄取人才。而且也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認同同盟會所倡的工商皆本的治政理念。可以說,在治政理念上,黃宗羲算是個同道人。

黃宗羲能參加同盟會,一是他本來是浙江餘姚人,正處在長三角同盟會運動的暴風眼附近,同盟會的諸多措施新政吸引著他。另一個是浙東魯王政權在清軍的攻擊下一敗塗地,魯王避難舟山,浙東官紳想依靠朱明宗室的救亡之路飄渺無期,像黃宗羲這樣的有識之士,自然投身到同盟會活動的大業來,並且以他的名望和能力,得到顧炎武的賞識,全麵主持浙分會的發展。

能得到黃宗羲的投效,可謂是近水樓月先得月。明末三大思想家,高旭已經直接或簡接地得之其二,還有一個是王夫之,這個時候大約在廣東的永曆政權那裏掙紮求存。高旭相信,隻要他的事業更進一步,終有一日,明末時期的這些人才,最終會成為他的臂膀。

至於另一個名字,江淮分會的會務長,與閻應元一樣同樣姓閻,叫閻爾梅。對於這個閻爾梅,高旭隻稀依記得他有一首血氣橫溢的詩:“死將為厲鬼,生且為頑民。”

高旭雖然不了解閻爾梅這個人,但對於負責江淮分會這樣高層人員,在鄔含蓄的憲兵情報處必定建有背景檔案。為了防範滿清朝廷對同盟會有可能的滲透,這種背景調查是必須的。

從憲兵處調來閻爾梅的檔案之後,才知道他是江蘇沛縣人,明崇禎三年舉人,為複社巨,在江南士林頗有聲望。他曾做過史可法的幕僚,清軍南渡後,他堅持抗清活動,散盡萬貫家財,用以結交豪傑之士,立誌反清。去年下半年,他在顧炎武的推薦下,加入了同盟會,成為江淮分會的負責人。

這樣的名士,人格氣節是不容置疑的,最主要的是,他的實務能力能否匹配他的詩才與名氣,能否經得起同盟會這個大融爐的考驗,這尚需試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