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章 回歸(1 / 3)

更新時間:20-04-0

一直駐紮在福州城外的旭衛鎮主力徐鴻部,早就打好了行裝,全軍開赴碼頭,登上運兵船,將隨高旭回師江南過新年。

作為同盟軍高旭最為重的新生代將領,徐鴻並沒有讓高旭失望。

徐鴻自八月份起駐紮在福州,除了憑著旭衛鎮的赫赫戰功來威攝閩省內的反對力量之外,徐鴻沒對於旭衛鎮官兵的操練一日也沒有荒廢。戰時流血,平時流汗,刻苦的訓練,嚴明的紀律,強烈的使命感與榮譽感,是旭衛鎮的製勝法寶。

同盟軍駐紮福建的主力部隊有安義鎮,安義鎮的三個主力營甘輝、劉軒、藍登部分別駐紮在閩南、閩西、閩北;耿雲部駐紮在閩尤溪的高氏礦場負責安保;趙天武的閩海艦隊駐紮廈門。旭衛鎮主力徐鴻部雖然回師江南,但在這大半年時,鄔老家夥早就從高老莊抽調來一支莊丁隊,作為骨幹後在福州本地招募了一批人馬,作為福州城的城衛營。

高旭離開福建之後,必須要有一個主持福建事務。這個人,無論是論資曆,還是論能力,都非鄔老家夥莫屬。作為高旭意誌最肯定最得力的執行者,鄔老家夥排除一切阻力來推行高旭倡導的新政綱領。

老家夥有天生的陰謀氣質,無論在商場,還是官場,他都遊刃有餘。自從他來到福州城後,以劉藻為代表的閩係官僚,再也無法想當初那樣糊弄新政,他們對抗新政的小動作一步步被老家夥扼殺在萌芽之。再加上閩南地區地方豪紳發起的礦亂的平息,大批地方官吏因貪墨被撤換成同盟會的會務幹員,使得劉藻、張肯堂為首的這些隆武遺臣所依仗的地方門生勢力掃之一空,他們在福州的權力就變成了空樓閣。

高旭倡導的新政、新學在同盟軍的槍杆下大力推行起來。在福建,明麵上由劉藻的行政院主政,但暗地裏卻有腹黑的老家夥坐鎮,抗拒新政的那些舊式官僚要麼驅逐出省,讓他們流亡到兩廣的永曆、紹武兩個政權去扯皮帝統,要麼用那些來自崇明同盟會總部的會員幹號替而代之,至於那些官紳的田地充公為同盟田,收繳到同盟會公有,減低田租,招募流民種植。

同盟會的新政廢除了曆來的抑商政策,廢除路引,鼓勵貿易流動,大力提倡工商。同時廢除各種苛捐雜稅,厘定合理的稅收,在廈門新開海關,設立海稅。在那些舊式官僚眼裏,同盟會是一個充滿著銅臭味的海盜政權,大量不願“同流合汙”的官僚們流亡兩廣,在永曆和紹武兩帝選擇他們的“明主”效力。

對於這些“人才”的流亡,福建行政院院長劉藻自然極是憂慮,因為像張肯堂、曾櫻、路振飛這些隆武遺臣們也越來越對同盟會的新政新學有意見。他們認為這些都是邪門歪道,同盟會雖然聲勢浩大,但所舉所行皆沒有得天下的正道。

特別是同盟會新學廢除八股取士,倡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那些專事一些“奇-淫導巧”的工匠也能成為科學院的骨幹,那些充滿銅臭味的商人成為商政院的堅,都與他們這些正統出身的士人共治天下,實在讓他們難以忍受。

但以高旭來,整個明末的官紳階層都已爛透了。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現在高旭隻想一力降十會。西方的資本主義都已經發力了,東方要是還是讓那些抱著聖賢書的腐儒們主政天下,壓抑工商發展,奉行閉國鎖關政策,就算驅逐了滿清,也難以進入大航海時代,在全球尺度上爭霸資源。要是未來同盟會主政者的眼光還在東方的一分三畝地上,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華民族談何崛起?

在這個時代上,以高氏為代表的海商算是第一批睜眼世界的階層,也是最充滿活力、進取力的階層,要是讓同盟會的勝利果實最終讓那些士人階層竊取了,最終不過又是一個腐朽的輪回而已。

高旭堅定地實施新政,劉藻隻有妥協。在閩係官僚當,劉藻是第一個深切體會到要救漢人天下,要驅逐韃虜,非高氏這個新興勢力莫屬,他盡力地安撫張肯堂這批老友,並與老家夥周旋,費盡心力來維持福建的穩定。

除了新政之外,開辦新學是高旭最為關心的項目。既然那個陳鼎沒有開辦新學的魄力,高旭就讓用歸莊替而代之。歸莊與顧炎武是好友,也是最早追隨同盟會事業的那一批人,在他的主持下,高老莊的同盟公塾的學製已日趨成熟,讓他坐鎮福州開辦新學,是最為適合的人選。

在新學體製下,八股早已廢除,學生不再隻是死讀詩書,聖賢書不過是其的一個基礎學科,除了國學之外,又有數學、格物、自然之類的學科。同盟公塾培養的不是死讀書的士,而是奉行國學理工並重。至於新政取才,那些隻會八股的腐儒一概拒之門外。

在同盟會新政的衝擊之下,福州城的每一個角落都煥發著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