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論兵(2 / 2)

羅藝點了點頭,接著問到:“什麼是五事七計?”

羅成想了想:自己是不是該回答的深入一些,不然光是把內容背出來似乎沒有什麼意義的。

於是羅成開口回答到:“孫子在《計篇》中說:‘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它們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製等五個方麵。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的。從七個方麵分析對此敵我雙方的情況。主要意思說就是要看哪一方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高明?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紀嚴明?哪一方武器優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

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了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構成戰爭勝負的要素還包括經濟因素和外交因素等方麵。

孫子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預測和運籌揭示了戰爭的內涵,而在這方麵的事例非常之多。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夕的預測和戰略運籌,可謂真正理解和運用五事七計的成功典範。”

羅藝見羅成加大了回答的難度,感覺有些詫異和歡喜,因為自己當年在考核時大多是渾水摸魚的說上一翻而已。現在羅藝摸清了羅成在兵法上的進度了,於是點頭說道:“在問最後一個問題:何為九地?”

羅成一聽,有些疑惑。怎麼會問這麼沒有難度的問題,於是開口道:“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九地篇最後所說的‘兵之情主速’的原則如何?”羅成話語剛落,羅藝急忙問到。

羅成見羅藝問的如此急速,於是很是自然的快速做答到:孫子指出,用兵作戰要善於致敵被動,“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並且主張“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要善於隱蔽,突然打擊敵人,使敵人防不及防,措手不及。為了達到迅速突然的目的,《孫子》主張:戰爭發起前,要封鎖消息,取消一切通行符證,斷絕敵國使者往來;行動時不要與敵人約戰,抓住敵人的空隙,迅速趁機而入,首先奪取敵人的要害;行動中,有“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做到“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羅成話一落,羅藝又問:“人情之理”深入敵國作戰的行動原則?

羅成見羅藝問的還是如此急速,頓時來了興趣,好象下快棋一般,你來我往互相撕殺。

羅成答道:“深則專,淺則散”,“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的心理狀態,應該深入敵國作戰。其好處是:“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同時還要密切協同,做到首尾相顧。

羅成話一落,羅藝又出問題,但羅成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二人毫不停息的急速交戰。羅藝快速的問過十於個問題,在羅成又完美的回答完一個問題之後,羅藝終於緩緩的開口,說道:“你錯了。”

羅成聽了,楞在那裏,思考這個問題自己那裏答錯了。

羅藝見羅成沒有明白過來,接著說道:“全都錯了。”

羅成喃喃自語到:“全都錯了。全都錯了?”羅成還是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