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靈魂的螢火(4)(3 / 3)

有位友人,二十幾歲就走了。周年祭,他的女友,將一首詩焚在墓前——

暮風撩起世事的塵埃,遠去了

這是你離去後思念剝落的第一個夜晚

這是你吐血後盛開的第一朵君子蘭

R,永遠別說你真的死了

隻要她還活著,你深愛的人還活著

隻要她每年的這時候都來看你

她會用自己的時間來喂養你

她的血管,她的皮膚

你無處不在地活著

活在她深夜的夢囈和醒來的孤寂裏

R,永遠別說你死了,一具女人的軀體

過去居住過你

如今,還居住著你

2

是生者的情感讓墓地升起了炊煙?

中國人的燒紙,大概因了煙霧和靈魂皆有“繚繞”之感、形似神合、可融彙交合的緣故罷。但東方人對墓地的態度,顯然不及歐洲那樣深沉、浪漫而有力。

愈是宗教意緒強烈的民族,愈熱愛和重視墓地,甚至視若家園的一部分。

我凝視過一些歐洲鄉村墓地的照片,美極了。花草蔥蘢,光照和煦,與周圍屋舍看上去那麼匹配,一點不刺眼、不突兀,一點沒有歧視的痕跡……難怪有人說,在歐洲,甚至在都市,墓園亦是戀人約會的浪漫去處。

我有點不明白,為何東方常把最惡劣的環境、把生命不願涉足的地方留給墓地,留給那些無法選擇的人。在傳統的東方語境中,墳塚常給人落下“陰風、淒雨、黃沙、蒿草、猙獰、厲鬼”的印象,令人不寒而栗、恐避不及。

或許是不同的生命美學,尤其宗教意識缺席的緣故吧,墓地在東方視野裏,總處於邊緣位置,歸於被冷落、遺棄和“打入另冊”的角落,大有“生命不得入內”的禁區之嫌……所以,東方墓地便多了縷孤苦,少了份溫情與眷顧,顯得落落寡合、神情淒涼,給人以蕭瑟之感。同時,東方人尤其中國人,對墓地的訪問少得可憐,大多清明時才偶爾被催促,去拔拔草、燒燒紙——連這也多出於對鬼魂的憂懼,受習俗所驅。

而在西方,情形就完全相反了,墓地和教堂、公園一樣被視作生活領地的一部分,處於生態圈的正常位置。在他們心中,生死之間好象並無太大的隔膜,從生活的間隙中去一趟墓地,無須太遠的路程、太大的心理障礙和靈魂負重,無須特殊的理由和民俗約定……儀式上也簡單、隨意得多。西人對於墓地,不僅僅是尊重,甚至是熱愛,他們給生死分配了同樣的席位,同樣的“居住”定義。

總之,墓地在東方文化中,是陰鬱、沉屙和苦難的形象,在西方生活裏,則溫美、敞亮、生動得多。前者用以供奉,畏大於敬。後者力圖親近,意在廝守。

3

墓地,應成為人類生態中的一抹重要風景。

應以對生的態度對它,應最大限度給其以愛意和活性。一塊好的墓地,看上去應和“家”一樣,是適於居住的地方:幹淨、樸素、祥和,陽光、雨水、草木皆充足,符合生命的審美設計。因為它是靈魂永遠棲息的地方,是生者寄存情感和記憶的所在,也是人世離天堂最近的宿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