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後,巴西足球隊不負眾望贏回了世界杯冠軍。當巴西足球隊的專機一進入國境,16架噴氣式戰鬥機為之護航。當飛機降落在道加勒機場時,聚集在機場上歡迎的人多達3萬。從機場距首都廣場將近20公裏的道路兩邊,自動聚集起來的人群超過100萬。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場麵!
人群中又出現了四年前那條橫幅:“這已經是過去!”球員們慢慢地把高高揚著的頭低了下來。
人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是因為人在記憶力上有一種自我調控機製;忘記大多數事情,而有選擇或下意識地記住一些事情。這使得人能夠及時從那些不愉快的、可能會影響心情和健康的事情或記憶中解脫出來。人一旦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產生雜念,有眷戀之心,就會痛苦、怨恨、嗔怒、不甘心。
記住一句話:“別讓太多的東西捆住手腳,否則就隻能被釘在框架裏。”
人的一生是個漫長的旅程,所有眼前的事情,在時間的長河裏都顯得那樣渺小,真正值得我們去做的不是怨憤,而是繼續創造。如果往事不堪回首,那就不要總去回頭。
傳說上帝造了人,然而自普羅米修斯的黃金一代後,人便開始變得醜惡。人世間的種種罪惡讓上帝後悔,於是他決定毀掉人,然後重新塑造,人間有個虔誠的信徒叫諾亞,上帝想讓他活著,於是讓他準備一條方舟,把世間所有的生物都選一對放在舟內。上帝讓他把方舟放在靠山的背麵,並且逃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回頭看村莊。那天,諾亞收到上帝的信息後就和妻子與孩子一起開始逃亡。他記住了上帝的話,一路跑向方舟。他的妻子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立即化作石像。諾亞和孩子跑進方舟。在一陣巨響之後,大水四處蔓延。諾亞望了望村莊的方向,那裏已經化作汪洋一片。七天七夜後,諾亞上岸,開始重新生活。
不要回頭看,這是多麼簡潔又深刻的真理,當我們的過去之城不可避免地毀滅,而我們已經幸運地逃到另一片天地的時候,最重要的告誡就是:不要回頭看。無論怎樣遺憾、惋惜,還是萬幸,都不要回頭看,否則的話,我們也會變成一座僵硬的石像。當事情已經過去時,不要回頭看,大步向前,去追求新的方向與目標。
一個老人買了一個精美的花瓶,並用繩子捆好背著回家。路上繩子斷了,花瓶掉在一塊石頭上碎了。老人頭也不回地繼續前行。
一個過路的少年喊住老人,問他;“你不知道花瓶碰碎了嗎?”
老人回答;“我知道。”
少年又問:“那你為什麼不回頭看看?”
老人說:“已經碎了,回頭看又有什麼用呢?”
覆水難收,已經潑出去的水和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都難以挽回,就像一個破碎的花瓶,不管做出什麼樣的補救措施,表現出多麼得不情願,都改變不了它已經破碎的事實了。人生之路是不可逆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重新來過、重新選擇。不管你多麼虔誠地沉浸在對失去事物的惋惜與痛苦之中,也於事無補了。但是,心胸豁達的我們,既然懂得事實不能改變,何不坦然接受呢?從此不再為過去發生的事而後悔,不再讓那些已經過去、已經做過的事來影響我們,這樣,我們將得到整個人生的快樂和圓滿。
笑對你的生活與人生
我不再為已經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快樂。
——戴爾 卡耐基
我們從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的表麵上來看,似乎它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而且兩者正好具備了相反的優點與缺點。樂觀的人在行動上比較積極,但往往低估了實際上的困難,所以有時會在危險的路上碰到意外;相反的,悲觀的人過於慎重,容易錯失良機。總之,將兩者適度混合,就能達到理想境界。
但實際上,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不僅對未來的看法截然不同,對自己與他人也采取不同的態度。悲觀的人對未來保持否定的看法。他對人做最壞的預期,觀察人的時候,總是看到本質惡劣的一麵以及滿肚子自私自利的動機。對悲觀的人而言,社會是由一群狡猾、頹廢而邪惡的人組成,他們總是想利用周圍的事物為自己牟利,這群人既無法信賴,也不值得對其伸出援手。
對悲觀的人談起任何計劃,他馬上就會提出一連串有關這個計劃的麻煩與障礙。而且他還會告訴你,即使圓滿達成目的,最後也隻會嚐到苦澀、幻滅與屈辱。經他這麼一說,你大概會立刻魂飛魄散、全身無力了吧。
悲觀的人擁有近乎異常的傳染力。如果某天早晨,偶然在路上碰到他,他會立即將消極的態度與無力感傳染給你。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期待被喚醒、引誘的“傾向”。悲觀的人能夠巧妙地擄獲這種“傾向”,借此實現其目的。
我們內心的“傾向”包括,第一,對未來的不安與恐懼。第二,我們與生俱來的怠惰,希望躲在自己的殼裏不要動。事實上,悲觀者的本質就是怠惰。他不願努力適應新的事物,也不願改變習慣。無論起床、用餐,以及度周末的方式,都要依照固定的模式進行。
一般而言,悲觀者是吝嗇的。他認為既然每個人都那麼貪婪、墮落,而且千方百計想占人便宜,自己又為什麼必須寬以待人呢?他常常深懷忌妒,隻要聽他說話就知道了。他會吹噓自己過去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還會誇口當年若非某些障礙的阻撓,或者一些腐敗的現象,或者某些無能的家夥比自己還受到重用,他一定會成就更了不起的事業。
相形之下,樂觀者就單純、樸直多了。他容易信賴別人,也願意涉入險境。但其實他也能察覺別人的惡意或缺點,隻是他不願將之視為障礙而猶豫不前。他相信每個人都有優點,並努力喚醒別人的優點。
悲觀者躲在自己的殼裏麵,甚至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為別人都具有危險性。相反的,樂觀者關心別人,讓別人暢所欲言,給別人時間,觀察對方的所作所為。如此便能夠了解每個人的長處、優點,因而得以團結、領導眾人,共同朝某個目標邁進。卓越的組織者、優秀的企業家以及傑出的政治家,都必須具備這種特質。
此外,樂觀者也比較容易克服困難,因為他會積極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不利的條件轉變成有利的條件。悲觀者則會因為一下子就看到困難而心生畏懼、退縮不前。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隻需要一點想象力,情況就會完全改觀。
每個人都要把心靈的頻率調好,以聆聽辨別出積極消極話語間的差異,進而把消極逐出心靈之外。因為任何難題之解答,總是生於積極進取心態中的。
積極一點吧!煩惱的難題是可以解決的。就算不能徹底解決,起碼我們也能最大限度地處理,使之不致惡化,甚至是從其中汲取人生智慧。不過,我們必須首先能夠積極地掌握自己的生命與思想。換言之,你必須先在主觀上自我主宰,才能不受製於諸多外在的力量。
學會放鬆趕走疲勞
任何時候能夠放鬆,任何地方你也能夠放鬆,隻是不要花力氣去讓自己放鬆。
——戴爾 卡耐基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聽到一些人們總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累。他們常常在思考每天要做的許多事情,整天眉頭不展,精神緊張,由此也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學會放鬆自我,趕走糾纏我們疲勞,為自己贏得工作的快樂,生活的幸福。
卡耐基對他的學生們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居住在緬因州的人,他有一個“不幸”的兒子。兒子愛玩,鄰居孩子愛學;兒子愛惹事,鄰居的孩子常受到校方的嘉獎;兒子考試成績不理想,鄰居的孩子每次考試都是A。如此鮮明的對比,使得做父親的大覺丟臉,他常常斥責兒子:人家與你同歲,卻那麼讓人喜愛,而你卻是這麼一副沒出息的樣子!
兒子挨罵多了,也就習以為常了。可他居然想著辦法來反擊父親。一天,他父親正在收看州長發表的電視演說,兒子就鬥膽對父親說:“看看,
你不是和州長一般大的年紀嗎?人家都當州長啦,你呢,還是一個小職員。”
這句話,讓做父親的下不了台。父親氣得怒發衝冠,火冒三丈。
卡耐基的學生們聽到這裏,都會心地笑起來。
卡耐基又繼續講下去:後來這位父親靜下心來仔細地想了一想,覺得兒子的調皮話也不無道理。他想:我一直要求兒子像別人那樣,可我這個做父親的又何嚐不是一位凡夫俗子呢?雖然兒子學習成績不好,但他獲得了少年的歡樂,這不也挺好嗎?我沒有權,沒有錢,這是真的。但是,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陽光,這不是很值得安慰的麼?
兒子的一句調皮話,使這位父發現了他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
“所以還是輕鬆些”,卡耐基最後說,“輕鬆下來,建立屬於自己的新的生活狀態。多看看自己的優點,比一比別人,原來別人有時也在學你。
輕鬆些,並不是意味著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唯我獨尊,而是不要鑽牛角尖,不被生活中的那些無謂的煩惱所困惑。隻要你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認
認真真地走下去,你就無傀於自己,也無愧於身邊的世界。”
卡耐基說:“一個坐著工作的人,如果他的健康狀況良好的話,他的疲勞完全來自心理因素,也就是受情感的影響所致。得不到欣賞,孤立無助、過於匆忙、焦急、憂慮,這些感覺都會導致人精疲力竭。”而且,大部分心理治療專家大認為我們感覺疲勞,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例如,英國心理分析家哈薩克德爾德在他的著作《權力心理學》中提到:“我們所感到的疲勞絕大部分是由於心理影響。事實上,純粹由生理引起的是很少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心理因素會影響到坐著不動的工作者,而使他們疲勞呢?是快樂?不滿足?不是的,絕對不是這樣子!應該是煩悶、悔恨,一種不受欣賞的感覺,一種無用的感覺,過於匆忙、焦慮、憂慮等等這些,都是使那些坐著工作的人感到疲勞的心理因素。使他容易感冒,降低工作成效,而且會使他回家的時候帶著神經性的頭痛。不錯,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疲勞,正是因為我們的情緒使我們的身體緊張。
請你現在就停下來,就現在,沒錯!自己檢討一下自己,在你念這幾個字的時候,你有沒有皺著眉頭?你是否覺得兩眼間有一種壓力?你是否很輕鬆地做坐在你的椅子上?還是聳著肩膀?你臉上的肌肉是否處於緊張狀態?除非你的全身放鬆得像一個破舊的布娃娃一樣軟,否則,你在這一刹那之間就在製造疲勞。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勞心的時候,也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緊張呢?丹尼爾 喬斯林說:“我發現主要的原因就是,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越是困難的事,越要有一種用力的感覺,否則做出來的成績就不夠好。”所以,我們隻要集中精力就會皺起眉頭,聳起肩膀,要所有的肌肉都來“用力”。事實上,這對我們的思考,根本就沒有絲毫幫助。
如果你碰上了這種來自精神上的疲勞,應該怎麼辦呢?要放鬆!再放鬆!要學會在工作中放鬆一點。
那我們該怎樣才能放鬆呢?我們先從你的眼睛開始,先把這一段讀完。當你讀完了以後,把頭向後靠,閉起眼睛。然後默不出聲地對你的眼睛說:“放鬆,放鬆,不要緊張,不要皺眉頭,放鬆,放鬆。”如此慢慢地重複、再重複地念一分鍾……那麼你是否注意到,經過幾秒鍾之後,你眼睛的肌肉就開始服從你的命令了?
此刻,你是否開始感覺到,雖然僅僅是幾秒鍾的時間,你眼睛的肌肉就開始聽從於你了?有一隻無形的手把這些緊張的情緒都驅走了?雖然看起來真的是令人難以置信,但是你在這一分鍾裏,卻已經試著放鬆情緒藝術的全部關鍵和秘訣。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放鬆你的臉部肌肉、你的頭部、你的肩膀、你整個全身。
但是你全身最重要的器官,還是你的眼睛。芝加哥大學的愛德蒙德 雅各布森博士曾說,如果你能完全放鬆你的眼部肌肉,你就可以忘記你所有的煩惱了。
在消除神經緊張時,眼睛之所以這樣重要,是因為它消耗了全身散發出來的四分之一能量。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眼力很好的人,卻感到“眼部緊張”的真正原因的所在。
其實,放鬆不是那麼難以做到,你完全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做到放鬆,隻是不花力氣去讓自己放鬆。所謂的放鬆,就是消除所有的緊張和力氣,隻以舒適和放鬆。開始的時候,先想怎樣放鬆你眼部的肌肉和臉上的肌肉,不停地說:“放鬆……放鬆……放鬆再放鬆。”要感覺到你的體力,由你的臉部肌肉,一直到你身體的中心。要使你自己像孩子一樣完全沒有緊張的感覺。
享受施與的快樂
最快樂的人就是那些隻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人。他們能享受到施舍的樂趣,以對人施惠為快樂,而以別人對他施惠為羞愧。
——戴爾 卡耐基
卡耐基的家人每一天晚上都會從聖經裏麵摘出章句或詩句來複習,然後跪下來一齊念“家庭祈禱文”。他現在仿佛還聽見,在密蘇裏州一棟孤寂的農莊裏,他的父親複習著耶穌基督的那些話:“愛你們的仇敵,善待恨你們的人;詛咒你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的,要為他禱告。”當卡耐基離家之後,每年的聖誕節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讓他們買一點比較奢侈的東西。可是他們很少這樣做,當他每個聖誕節前幾天回到家裏的時候,父親就會告訴他又買了一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一些“可憐的女人”——那些有一大堆孩子卻沒有錢去買食物和柴火的人。他們送這些禮物時也得到很多的快樂——就是隻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他的父親和母親從來沒有到那裏去看過,或許也沒有人為他們所捐的錢謝過他們——除了寫信——可是他們所得到的報酬卻非常豐富,因為他們得到幫助孤兒的樂趣,而並不希望或等著別人來感激。
卡耐基的父親做到了這些,也使他的內心得到一般將官和君主所無法追求的平靜。
在法國,有一個叫巴利斯的人,這個人以乞討為生。經過多年的乞討,他對怎樣化裝、把握時機等乞討術都有了自己專門的研究,甚至出版了一本怎樣乞討的書。到50歲時,他竟然躋身於法國十大富豪之列。當別人問他會不會對自己靠行乞賺錢感到羞愧時,他這樣說:“不,我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我一生行乞立誌當一名‘受’者,給別人提供‘施’的機會,也就是給他們提供幸福和快樂。”雖說,這個人是在強詞奪理,但他至少有一個聰明之處:他知道人們不光需要擁有,有時還需要施予,不論貧富,有時施予確實能給人帶來快樂和榮光。
是的,人人都希望被愛,但心理學家指出,其實最大的快樂在於做一些顯露愛意的行為——即施予。被愛的重要性隻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對象,讓愛者回饋和施予。試想想被某某千般寵愛,而你又不愛某某時,那種感受多令人窒息。當我們愛別人的時候,我們在施予。每一回我們為某人做了點事情後,我們會自覺心境舒暢。因此,在一段持久的婚姻關係中,應該讓雙方都有施予的機會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