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至於親情,情況亦如此。一個母親對孩子習慣施予,因此她非常快樂,令她愈加鍾愛孩子。但假如一朝雛燕羽翼已豐,並振翅飛翔時,母親會感到非常失落,因為她失去了施予的對象,無法施予。

“知恩圖報,施恩不圖報”一直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人都說施比受更有福,但並非人人都明白個中道理。施予是一種美德,不但對方得益,而且本身亦受惠。這不僅是因為它令施者與受者關係更見密切,令施者自覺做了點貢獻,從而增加施者的成就,更因為有時,善良是很容易得到回報的,幫助別人實際上就是在幫助自己。

這是發生在美國西部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貧窮的小男孩勞累了一天,饑餓難當,饑寒交迫。於是,他決定向一戶人家討口飯吃。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打開房門,看到他饑餓的樣子,就倒了一大杯牛奶給他。男孩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年輕女子微笑地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我媽媽教導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

數年之後,那位女子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了。當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來病床上躺著的正是當年那位免費給他牛奶喝的恩人。他決定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手術成功了。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鼓足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醫藥費:一杯牛奶。霍華德凱利醫生。”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做著一些對他人有好處,卻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事情。我們也許會嘲笑他們,說他們傻。其實,他們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向別人施予愛心,你終究會因此而得到回報,所以也就等於向自己施予了愛心。而且,你施予他人的東西愈多,你所擁有的東西也會愈多。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今天你幫助他人,給予他人方便,他也許不會馬上報答,但他會記住你的好處,也許會在你不如意時給你以回報。退一萬步來說,你幫助別人,他即使不會報答你的厚愛,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日後不會做出對你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於你的事情,這不也是一種極大的幫助嗎?所以,請保持一顆施予心吧,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友愛之手。

生命的最大價值體現就是愛自己,也愛別人!這也走追求成功者需要的心態之一,正是擁有富於生命力的思想,擁有施予的心態,而這些來自於正確思想的巨大力量則可以鞏固和完善我們的優良品格。懂得這一人生秘密的人,往往抓住了通行於世界的根本原則,能夠認識到世間事物的優良真實性,並過上一種真實的生活。

學會敞開心扉愛他人,對他人施予愛心,是一種善意的情感,能使我們有效地免於沉溺於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仇恨思想或中傷他人的思想,因為仇恨思想或中傷他人的思想是無法穿透我們用友愛所鑄就的盾牌的,是無法穿透我們用愛所鑄就的城牆的。

曾經有一位著名的演員,他成名後,很多人都去找他,要他捐款。一位可憐的老者找到他,傾訴自己的女兒得了白血病,無錢醫治,希望演員能幫助。演員慷慨地給了他一大筆錢。可是後來人們告訴他,這位老者在撒謊,她女兒根本沒有得白血病。演員沒有氣憤,反而欣慰地說:“我很高興,這世界上又少了一位得白血病的姑娘!”

有些人一輩子都少有惱怒,有些人一輩子都保持著心境平和的狀態,他們的生活很輕鬆、快樂、美好和幸福、甜蜜。這是因為他們愛天下的人,所以天下的人也愛他們。

也有一些人,多年來一直對其他人懷有仇恨或深深的嫉妒,他還營造了一種充滿敵意的氛圍,這不僅使他無法最充分地展現自己的才能,並因而破壞了他的幸福,而且容易使得對他有成見的人群起而攻之,容易引發衝突,這樣,他的整個一生都因此而受到束縛。

要知道,我們的各種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諧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到最佳的水平。當一個人對他人懷有不友善甚或仇恨的思想時,他就無法做好他的工作。所以,無論發生什麼,都應該去直麵生命,用健康的、快樂的、樂觀的思想去直麵生命,都應該滿懷希望,堅信生命中充滿了陽光雨露。傳播成功思想、快樂思想和鼓舞人心思想的人,無論到哪裏都敞開心扉真誠地愛他人。他們是世界的救助者,是負擔的減輕者,去寬慰失意的人,安撫受傷的人,激勵沮喪泄氣的人。

學會給自己的心靈減壓

我們所感受的疲勞,絕大部分是由於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純粹由生理原因引起的疲勞,其實非常少見。

——戴爾 卡耐基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給自己的心靈減壓。畢竟我們的心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裝進來。就像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隻有倒出裏麵的水,才能再裝進去另外的水一樣,心也需要這樣的釋壓。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屏蔽掉一切會給心靈造成負擔的東西,所以,我們就需要經常地給心靈做個大掃除,放下一些應該放下的東西,減輕心靈的負荷,還原心靈的本真,體驗真正的快樂。

一個人覺得每天的生活不堪重負,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於是,他就去請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隻竹簍放在他的肩上說:“你背著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從路邊撿一塊石頭放在裏邊,看看是什麼感受?”那個人雖然大惑不解,可還是按哲人說的去辦了。可剛走了幾百步,他就感到背負太重受不了了,因為竹簍裏已經裝滿了沉重的石頭。“知道你每天為什麼不快樂嗎?是因為你背負的東西太沉重了,它已經把你的快樂壓抑殆盡了。”哲人從竹簍裏一塊一塊地取出石頭,他說,這塊是功名,這塊是利祿,這塊是小肚雞腸,這塊是斤斤計較……當大半石頭被扔掉後,那個人背起竹簍走起路來感到很輕盈。

快樂是簡單的,隻要你能放下。放下,就是要看得開。如果總是把不如意的事記在心裏,隻會讓自己更加的不開心。對一些不快樂的事情應坦然麵對,波瀾不驚;對工作生活中的瑣事,要該放手的就放手;對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糾纏。不再為自己增加無為的煩惱……想開了,竟刹那間感到莫名的輕鬆。忽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多少天來的苦悶和煩惱,失落和渺茫,一下子煙消雲散了,走出困境,一切都是那麼輕鬆美好。

放下,不是簡單地從背上放在地上,而是要真正從心裏放下。隻要卸下心靈的負累,即使肩負千斤也是快樂的。相反,硬抗心靈的重荷,即使一片鴻毛也能讓你不堪重負。

一個富翁身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個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快樂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看著農夫那發自內心的快樂,富翁在羨慕之餘,立時茅塞頓開:自己背負沉重的珠寶,東躲西藏,老怕別人要,別人搶,別人的暗算,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他便把珠寶、錢物用來接濟窮人,專做善事,這樣愛的雨露滋潤了他的心靈,他從中體味到了快樂的甘甜。

當下,我們很多人就像故事中的富翁一樣,一邊在極力追求快樂,一邊卻又在拚命追求身外之物。結果是快樂沒有找到,卻反而讓身外之物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許多人以為,金錢越多,地位越高,更受寵愛,似乎自己的快樂也就越多。但事實上,這成了一個悖論,越是追求這些,快樂似乎離得越遠。可當你真的放下追求的這些,你才能感到來自心底的最真實、最痛快淋漓的快樂。所以,要想快樂,就必須懂得放下。

放下是一種感悟,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放下就是快樂”是一種頓悟之後的豁然開朗;一種重負頓釋後的輕鬆自如;一種雲開霧散後的陽光燦爛。隻要你心無掛礙,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隻要你拋棄一些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白雲在飄蕩?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放下就是快樂,讓我們去撥開眼前的雲霧,卸去心靈的枷鎖,從平平凡凡的生活故事中,體會輕鬆如風,暢快淋漓的感動,體味一種雲開霧散的豁然開朗。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門心靈的學問。放下壓力,活得輕鬆;放下煩惱,活得幸福;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猶豫,活得瀟灑;放下狹隘,活得自在……

不讓批評之箭中傷你

不要害怕別人怎麼說,隻要你自己心裏知道你是對的就行了。避免所有批評的唯一方法,就是做你心裏認為正確的事情,因為“做也該死,不做也該死”,無論怎樣都是會受到批評的。

——戴爾 卡耐基

戴爾 卡耐基在青年會夜校的課程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贏得了較高的聲譽。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為卡耐基課程是有效的和實用的,在卡耐基課程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遭到了來自另一方麵的非議和責難。

卡耐基自己在不斷完善他在夜校裏的“卡耐基課堂”。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卡耐基認為,他的課程不能隻是沿用現在的形式,應當有所創新,讓自己的課程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內容體係。因此,卡耐基停止了講課,躲到辦公室裏構思自己的課程安排,修改並製定新的課程表。這個時候,他發現雖然隻講授了所有課程的前三分之一,但學生們已經提高了演講技巧,談話方麵也顯示出高超的水平;並且,在其他方麵也獲得了不少的進步。

卡耐基由此打定主意,要以接受能力為課程基礎,繼而開設處理人際關係技能的課程,還有怎樣擺脫憂鬱的課程。

可是,正是由於一個晚上的停課,學生們不滿了,鬧到青年會的新主任那裏。那位中年婦女主任,毫不客氣地教育戴爾 卡耐基:“先生,你必須記著:你的課程,學生們並不怎麼滿意。你不能如此懶惰,不要以為你現在能拿到三十美元一個晚上就很了不起!明天,我就可以讓你永遠告別青年會。如果你不能勤奮地工作的話!”

麵對這樣的警告,卡耐基並沒有什麼擔憂。他平靜地接受了因自己不上課而學生不滿的事實,他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明白應該怎麼辦。此時的卡耐基,又想到了“停止損失”法則。

卡耐基認為,不要害怕別人怎麼說,隻要你自己心裏知道你是對的就行了。避免所有批評的唯一方法,就是做你心裏認為正確的事情,因為“做也該死,不做也該死”,無論怎樣都是會受到批評的。

林肯說:“隻要我們不為任何的惡意做出反應,那麼這種事就會到此為止”隻要相信你自己做得正確,就不要看別人怎麼說你。凡是要盡力而為,盡可能地忽略別人對你的批評造成的最大傷害。

當你被別人惡意批評的時候,你要記住,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那些人總是自以為是,通常這也就表示著你已經在某些方麵有所成就,而且相當值得別人關注了。

1929年,美國教育界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一位名叫羅勃 赫斯的年輕學者被任命為世界知名的芝加哥大學校長,令人吃驚和不可思議的是,這位名叫赫斯的年輕人才剛滿30歲。於是,英國各地的學者都紛紛前往芝加哥,一睹這位年輕校長的風采,而很多的人是懷著這件事是否屬實的觀點來的。

其實,赫斯引出的這一轟動效應是與他年齡有著直接關係的,而且他的經曆也很不尋常。他畢業於耶魯大學,由於家境貧寒他是半工半讀成才的。之前,他作過伐木工人,當過家庭教師,做過作家,甚至還賣過衣服。經曆了8年的創業奮鬥,他被任命為芝加哥大學最年輕的校長。

許多人都不能夠理解,為何用如此年輕的人做一所名校的校長,一時間批評如潮,什麼樣的說法都有,說他太年輕沒有經驗,說他根本就缺乏教育觀念,各種說法比比皆是,報紙也加入到了批評的行列中,一時間,赫斯被批評和指責所籠罩。

在赫斯上任當天,一個朋友對他父親說:“我剛看到報紙上對你兒子猛烈的攻擊,他能承受得了嗎。”赫斯的父親不以為然地說:“不錯,他們的批評很惡劣,但是,請記住,從來沒有人會踢一隻死狗!”

叔本華曾說過:“庸俗的人從偉人的錯誤與失誤中會獲得極大的快感與成就感。”我們看到許多人罵那些教育程度比他高或者某一方麵獲得成功的人,他們會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感。因此,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理會那些無聊的批評,那些都是徒勞無功的。

就是因為赫斯的成熟突出,以至於引起了大家的嫉妒,盡管許多人批評指責他,但他對此置之不理,正向他父親所說,“從來沒有人會去踢一隻死狗。”

世界最著名的話劇界大師佛洛門先生,也曾是在別人的批評中獲得成功的。在當時,有出不太受歡迎的戲劇上演,所以許多劇院都將其從節目中刪掉,因為他們覺得無利可圖。

佛洛門憑著多年的戲劇經驗,認為這出戲劇隻要稍加改動,便會大受歡迎。於是他不顧別人的勸告,花了一大筆錢將劇本買下。當時他的朋友們都勸他不要做這種傻事,許多同行也笑他是白癡,但是他都不以為然。佛洛門回到家,仔細研究該劇的內容,開始了改台詞、改布景、找高潮等大規模的修改。結果,當這部被改動過的戲劇首演時,贏得了觀眾們如潮的好評,從此,這部戲劇也名聲大起,聲名遠揚,每天來觀看這部戲劇的觀眾絡繹不絕。就連之前嘲笑過他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佛洛門的成就。

佛洛門經過自身不懈的努力,終於成了娛樂界知名的大師,他的成功歸結於他不理會任何對自己不利的批評,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最後走向了成功。

雖然不能阻止別人對我們進行不公正的批評,但我們卻可以做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決定是否讓自己受那些不公正的批評的幹擾。

卡耐基認為,即使別人說了你一些無聊的閑話,或欺騙了你,甚至從後麵捅了你一刀,也千萬不要沉溺在自憐中,而是盡你最大的可能去做,讓批評你的雨水流到身後去。假如一個人一開始就謙虛地承認,他也可能犯錯誤,並不是無懈可擊的,那麼別人再聽他評斷自己的過失,也許就不會難以入耳了。如果運用得當,它們在做人處世中將可製造真正的奇跡。

因此,麵對無情的批評時,我們自己要做好選擇,正確的批評我們要虛心接受,對於不切實際的批評,我們不妨付之一笑,不為之所影響,將批評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而絕不是讓批評之劍傷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