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是可以預料的。有幾個人自願到鏡子前看了看,然後下午就開始按規定理發。次晨,凱塞士官長講評時說,他已經可以看到,在隊伍中有些人已具備了領導者的氣質。
1887年3月8日,美國最偉大動人的牧師及演說家亨利 華德 畢奇爾逝世,他的偉大如同日本人所說的,他改變了整個世界。就在那個星期天,萊曼 阿伯特應邀向那些因畢奇爾的去世而哀傷不語的牧師們演說。他急於作最佳表現,因此把他的講道詞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並像大作家福樓拜那樣謹慎地加以潤飾,然後他讀給他妻子聽。實際上,他寫得很不好,就像大部分寫好的演說一樣。如果他的妻子判斷力不夠,她也許就會說:“萊曼,寫得真是糟糕。你會使所有聽眾都睡著的。念起來就像一部百科全書似的。你已經傳道這麼多年了,應該有更好的認識才是,看在老天爺的分上,你為什麼不像普通人那般說話?你為什麼不表現得自然一點?如果你念出這樣的一章東西,隻會自取其辱。”
她“也許”會這麼說,而且如果她真的那麼說了,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她隻是說,這章講稿若登在《北美評論》雜誌上,將是一章極佳的文章。換句話說,她稱讚了這章講稿,但同時很巧妙地暗示,如果用這章講稿來演說,將不會有好效果。萊曼 阿伯特知道她的意思,於是把他細心準備的原稿撕碎,後來講道時甚至不用筆記。
卡耐基告訴我們,要改變一個人而不傷感情,不引起憎恨,請按照下列準則去做:“間接地提醒他人注意他自己的錯誤。”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認識能力,因此,為了照顧人們的自尊心,批評應委婉含蓄一些,因為那些太過直白的話,不容易被人接受,往往會傷到他們的自尊,但如果通過間接提醒的方法去進行,那麼對方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你所提的意見並自覺地改正,也就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沒有人喜歡接受命令
用“建議”,而不用下“命令”,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於改正錯誤,並與你合作。
——戴爾 卡耐基
當我們與別人交談時,請不要命令別人,因為沒有人喜歡接受命令。如果你想樹立敵人,隻要處處壓製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朋友,你必須讓他顯得比你突出。”
“卡耐基曾經很榮幸地和美國最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塔貝爾小姐一起吃飯。他告訴塔貝爾小姐自己正在寫有關《怎樣做人處世》這本重要的書。塔貝爾小姐告訴卡耐基,在她為歐文 揚寫傳記的時候,訪問了與揚先生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了三年的一個人。這人宣稱,在那段時間內,他從未聽見過歐文 揚向任何人下過一次直接命令。他總是建議,而不是命令。歐文 揚先生從來不說“做這個或做那個,”或是“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他總是說,“你可以考慮這個,”或“你認為,這樣做可以嗎?”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後,經常說,“你認為這封信怎樣?”在檢查某位助手所寫的信時,他也總是說:“也許我們把這句話改成這樣,會比較好一點。”他總是給人自己動手的機會;他從不告訴他的助手怎樣做事;他讓他們自己去做,讓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成功的經驗。這種方法,使他的公司的所有員工都易於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且維持了人們的自尊,使他人自以為自己很重要,使他人希望和你合作,而不反抗你。
這也正是卡耐基先生所要強調的,他認為向對方征求意見,問對方的一些東西,不但能得到理想的答案,有時還能激發對方的創造力,為你創造更多的奇跡。如果處處命令別人,反而會使大家像機器人一樣,毫無生氣。
卡耐基認為:經常用“建議”而不用“命令”,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還能使他樂於改正錯誤,並積極與你合作。有一次,卡耐基和美國最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 塔貝爾小姐一起吃飯,卡耐基告訴她自己正在寫一本《怎樣為人處事》的書,伊達 塔貝爾小姐對卡耐基說,在她為歐文。揚寫傳記的時候,曾訪問了與揚先生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3年的一位同事。這人宣稱,在和揚先生相處的那段時間內,他從未聽見過歐文 揚向任何人直接下過一次命令。他從來都不是命令,總是建議。譬如:歐文 揚從來不說“做這個或做那個”,或是“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他總是謙遜地說,“你可以考慮這個”或“你認為,這樣做可以嗎?”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後,經常說會這樣說:“你認為這封信怎麼樣?”在檢查某位助手寫的信的時候,總是說:“或許我們把這句話改成這樣,會比較好一點。”他總是在不斷地給別人機會,讓他人自己動手,卻從不告訴他的助手怎樣做事;他讓他們自己去做,從而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總結經驗。
他的這種做法,既保持了對方的自尊,又保持了對方的自重。與之相反,用命令和督促的口氣催人辦事,有時的確會有一股威嚴感,但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塔賓瑞是賓夕法尼亞州威陽市一所職業學校的老師,他的一個學生因違章停車而堵住了學校的門口,他衝進教室,十分凶悍地喝道:“是誰的車堵住了大門?”當那位學生回答時,他又對其怒吼道:“你馬上給我把車開走,否則我就用鐵鏈把它綁上拖走。”
這位學生的確是錯了,汽車不應該停在那裏,但從那天以後,不隻是這位學生對塔賓瑞的舉止感到憤怒,班上的其他學生也為其抱打不平,並時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阻礙老師上課,使他不得不向學校提出,被換到其他的班級做班主任。
原本他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情,假如他友善一點地問道:“門口的車是誰的?”並用建議的口吻說:“如果你能把車開走的話,那麼別人的車就可以進出了。”這位同學一定會毫不抵觸地把它開走,與此同時班上的其他同學也就不會起哄。
如果既要批評對方又要不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或引起反感,可以嚐試著建議對方,而不是直接命令。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己的行為準則,他們不希望別人用命令的口氣來指責自己的行為。所以,要想贏得友誼與合作,那麼就請記住:多用“建議”,而不是“命令”。
讓對方保住麵子
在人際交往中,不要總是責怪別人,要間接委婉地指出別人的錯誤,要保全他人的麵子,尊重他人,這也是給自己留後路。
——戴爾 卡耐基
戴爾 卡耐基經曆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宴會上,某客人引用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格言,並說此話出自《聖經》。卡耐基為了表現自己的淵博學識,便指出那客人錯了,說此話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那客人聽了惱羞成怒,與卡耐基爭辯起來。當時卡耐基的老朋友葛孟也在座,而且葛孟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卡耐基便向葛孟求證,葛孟卻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腳,說:“你錯了,這位客人是對的,這句話是出 自《聖經》。”
後來,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很不服氣地說:“那句格言明明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嘛。”葛孟回答:“當然,是出自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為什麼非要去證明他錯了呢?我們大家都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不給他留點麵子呢?”
卡耐基由此事得到了深刻地啟發:假如我們是對的,別人絕對是錯的,我們也會因為指出別人的錯誤而使他失去顏麵,毀了他的自尊。我們沒有權力貶低一個個的自尊。
我們在生活中都是顧及自己的臉麵的。因此,一句或兩句體諒的話,對他人的態度表示一種寬容,都可以減少對別人的傷害,保住他的麵子。
每一位成功人士,都非常重視給別人留麵子,即使發現對方是在撒謊時,也不會例外。
有一位推銷員,曾向一家金屬器具廠推銷一筆大業務,但是該業務幾乎是沒有利潤。這家器具廠經營的也十分不景氣,當時有一半的工人不能上班,每月隻能領50元的生活費。
當這位推銷員與廠長談到業務後,廠長說:“你這筆業務雖然很好,但卻根本沒有什麼利潤可言,我如果接受這筆業務的話,基本上就等於白幹。而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們業務很飽滿,要完成你這筆業務還得加班,還得付給加班費啊,這樣我們不僅不能贏利,而且還可能會虧損。”
很顯然,這位廠長是在說謊話。麵對撒謊的廠長,推銷員就立即轉移了話題,開始談論目前國內企業的經營狀況。等到時機成熟時,推銷員說道:“如果你們接受這筆業務的話,對你們而言的確沒有多少贏利,不過正如您剛才所言,目前的企業又有多少能夠贏利呢?資金能夠正常的遠轉就已經是很不錯了,至少在接受了這筆業務以後,你們廠上不了班的100多名員工可以上班了,也可以有工資和一部分獎金了,您意下怎樣呢?如無異議的話,我們是否可以定下來了?”
廠長聽完之後,發現推銷員對自己的公司底細已是非常了解。他為自己剛剛撒的謊很不自然,也來不及再爭辯什麼,就把手伸在了額前拍了拍,說:“好,好,我們就認了,為了這個朋友,虧就虧吧。”
如果推銷員當時一語戳穿廠長的謊言,又會是怎樣的結局呢?廠長一定會很尷尬,還可能會因此而惱羞成怒,從而拒絕這筆業務。可在當時,這樣的業務在那個城市中,也隻有這一個廠能完成,況且還無利可圖。推銷員並沒有直接指責對方在說謊,而是很有涵養地、間接性地暗示了對方,保全了對方的自尊,使對方心存感激。正是這種感激,才在最後就成了推銷的突破口,從而使推銷一舉成功。
在整個推銷過程中,推銷員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迅速有效地改變客戶的態度。但是方法一定不能簡單,態度一定更不能粗暴,尤其是在顧客的言行中有不妥當之處的時候,千萬不能直接指出其不當的地方。而應當采取尊重客戶的做法,使他的心裏明白你是尊重他的,隻有這樣,推銷才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
生活中需要智慧,也需要機智的幽默。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避免毫無必要地“樹敵”,才可以做到“化幹戈為玉帛”,也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減少許多麻煩,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我們感興趣地有意義地工作中。
幾年前,通用電器公司麵臨一項需要慎重處理的工作:免除查爾斯 史坦恩梅茲擔任的某一部門的主管。史坦恩梅茲在電器方麵有超過別人的天才,但擔任計算部門主管卻遭到徹底的失敗。不過,公司卻不敢冒犯他,公司絕對少不了他——而他又十分敏感。於是他們給了他一個新頭銜,讓他擔任“通用電器公司顧問工程師”——工作還是和以前一樣,隻是換了一項新頭銜一一並讓其他人擔任部門主管。
對這一調動,史坦恩梅茲十分高興。通用公司的高級人員也很高興。他們已溫和地調動了這位最暴躁的大牌明星職員的工作,而且他們的做法並沒有引起一場大風暴——因為他們讓他保住了麵子。
卡耐基認為,假使我們是對的,別人絕對是錯的,我們也會因讓別人丟臉而毀了他的自我。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你應該問問自己:“我是想要‘正確’呢,還是想要受人歡迎?”在很多時候,這兩者是相互排斥的!
成為正確的人,為我們的觀點辯護,會耗費大量的腦力,並常常使我們與生活中的人們疏遠。想要成為正確的一方或希望別人是錯的,這就會促使別人對我們設防,並施加壓力使我們一直處於防禦狀態。
當你糾正自己某位朋友的錯誤,或犧牲他們以令你自己的想法“正確”時,他們可曾感謝過你?或者同意你的話嗎?當然沒有。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人都討厭被糾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夠受到他人的尊重,並能被他人所理解。
斯大林在晚年逐漸變得獨裁。“唯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能允許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更難以接受下屬的不同意見。在二戰期間,斯大林的這種過分的“自我尊嚴”,曾使紅軍大吃苦頭,遭到了本可避免的巨大損失和重創。一度提出正確建議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趕出了大本營。但有一人例外,他就是華西列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覺中采納他的正確地作戰計劃,從而發揮著傑出的作用。
華西列夫斯基的進言妙招之一,就是潛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響。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裏,華西列夫斯基喜歡同斯大林談天說地的“閑聊”,並且往往還會“不經意”地“順便”說說軍事問題,既非鄭重其事地大談特談,講的內容也不是頭頭是道。但奇妙的是,等華西列夫斯基走後,斯大林往往會想到一個好計劃。過不了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宣布這一計劃。於是大家都紛紛稱讚斯大林的深謀遠慮,但隻有斯大林和華西列夫斯基心裏最清楚,誰是真正的發起者,誰是真正的思想來源。
正是在這些閑聊中,華西列夫斯基用自己的思想啟發了斯大林的思想,甚至連斯大林本人也認為這些好主意正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但不管怎樣,從效果上看,華西列夫斯基達到了他的目的,使他的建議能夠被斯大林所采納,並成為斯大林最為?器重的人之一。
過分地挑剔別人的錯誤,非但不會讓別人知道自己錯了,反而會使他產生逆反心理;相反,讓別人保住麵子,對方會在心裏感激你,必將對你有求必應。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懂得給足別人麵子,隻有這樣才能為他人保留自尊,同時也為自己贏得尊敬與回報。
毫不吝惜你的讚美
要改變人而不觸犯他或引起他的反感,那麼,請稱讚他最微小的進步,並稱讚每個進步。
——戴爾 卡耐基
讚美能給人以信心,能讓對方充滿自信地麵對生活。人都有一種強烈的願望——獲得他人的肯定。因此,不管是在生活當中,還是在工作當中,我們都要懂得這一需求,為人處事時要毫不吝惜地給別人以真誠的讚美。
讚美能使對方感到滿足,使對方興奮,而且會有一種做得更好以討對方歡心的心理。如果一個員工得到經理的讚賞,他肯定會盡力表現得更好。既然讚美能有如此神奇的功效,那麼我們該怎樣來讚美別人呢?
最有效的讚揚方法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最需要讚揚的不是早已美名天下揚的人,而是那些自卑感很強、被錯當成“醜小鴨”的“白天鵝”。
他們平時很難聽到一聲讚揚,如果被人當眾真誠地讚美了,尊嚴就可能複蘇,自尊心、自信心也一定會倍增,精神麵貌也會煥然一新。
對於任何一個最值得讚揚的優點,不應是他身上早已眾所周知的明顯長處,而應是那些蘊藏在他身上、尚未引起重視的優點。就是這種讚美,為進一步開發他潛在的智慧與力量開辟了一個新領域,有助於他在攀登事業高峰的征途上更順利、更快地獲得成功。
在19世紀初的時候,一個窮困潦倒的英國青年一章又一章地向外投寄稿件,卻一章又一章地被編輯退回。正當他快要絕望時,他意外地收到一位編輯的來信,信很短:“親愛的,你的文章是我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作品,年輕人,堅持寫下去,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正是這幾句讚成美的話,給了絕望的青年以勇氣、力量和信心。他堅持寫下去。幾年之後,這位年輕人成為一代文學巨將,他就是狄更斯。
這就是讚美的力量,在平常與人相處之道中,一定不要吝嗇你的讚美。所以在生活中,有很多時候,一個微笑,一句讚美,一語鼓勵,再簡單不過,給人的感受卻溫暖如三月的陽光。所以,請不要吝惜你的陽光,請不要吝惜你的鼓勵。
也許,那位編輯壓根兒就沒有想到,就是他那封三言兩語的信,竟會讓一個人絕處逢生。
讚美是開啟人心靈的金鑰匙,有時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力量。讚美的力量,鼓勵的火花,曾經讓許多人的生命,有了奇跡似的改變……
德國詩人歌德就曾有這樣一句名言:“最真誠的慷慨就是讚美。”確實,讚美就如同是拂麵而來的春風,是一種心靈的交流、碰撞,是需要精心嗬護的鮮花。一句普普通通的讚美有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不管是普通的人還是一個偉大的人,都希望聽到別人的一句讚美的話。讚美不是虛偽的奉承。不是誇大其詞的吹捧,讚美也不是一味地寬容,讚美是真誠的鼓勵。
“讚美的話能當我十天的糧。”馬克。吐溫的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讚美的作用和力量。人類天性渴望認同,每個人天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讚賞;同樣的,也都懼怕責難。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性情中最強烈的,是渴望受人認同。一句真誠的讚美可以激勵一個人的一生,可以使他成就一番事業。
一位作家達爾科夫,他在孩提時代極為膽怯、害羞,幾乎沒有什麼朋友,對什麼事都缺乏自信。一天,他的老師布置學生給一章小說寫續文。現在他已無法回憶他寫的那章續文有什麼獨到之處,或者老師給的評分究竟是多少,但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而且永生不忘的是老師在他的作文的頁邊空白處寫了四個字:“寫得不錯。”這四個字,竟改變了他的人生。在中學剩餘的日子裏,他寫了許多短章小說,經常將它們帶給這位老師評閱。在她不斷給予的鼓勵下,達爾科夫成為中學報紙的編輯,最終成為一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