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原本以為往後有了一本有趣的讀物可供日常消遣,突然之間沒有免費了,這讓人接受不了。好比電視劇看得好好地,突然之間斷網了一樣,說是還要繼續看下去,得繳費才行,一看繳費還要當五的製錢,別的什麼寶鈔、錢莊號票之類都不管用。有書生拿著當一兩的寶鈔去換《大明時報》,賣報的小童頭搖的像撥浪鼓說道:“大老爺啊,小報隻收銅錢。洪武通寶折五一枚,或是永樂通寶五枚”讓一個孩童當麵恥笑,誰受得了?
“我大爺的,打你!”
“哎呀喂,讀書人打人啦!嗚!嗚!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讀書人掩麵而逃......。
原因是弘治年寶鈔到了名存實亡,大明寶鈔也走到了盡頭,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停止使用紙幣的國家。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政府開始發行紙幣,禁止在此之前幾十年私人發行紙幣的習俗。十五世紀前期,大約在明朝(1368-1644)的英宗正統朝(1436-1449),政府發行的紙幣幾乎已經無法流通,從而結束了中國使用紙幣的時代。
大明寶鈔的麵值有一貫、五百文、四百文到一百文幾種麵值。看看,可沒有傳說中的一百兩、五百兩、一千兩這種用白銀計價的寶鈔,那些電視劇中動不動就拿出一大疊百兩、千兩、萬兩銀錢的銀票根本就沒有,因為明朝寶鈔從來沒有發行過銀票,而是用貫為單位,八國聯軍搶走的文物中,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大明寶鈔”這張紙幣,是一張A4大小,製作材料是桑皮紙,質地非常醇厚,有點呈現天鵝絨般的灰色。這張大明寶鈔,價值是1貫錢,算是高額的紙幣。看上麵畫著成串的銅錢有十串,每串一百枚。總計一千文價值得有一兩銀子,如果用四張這樣的票子,就值一兩黃金。這也是目前發現大明寶鈔最高麵值的紙幣了。
其實從天順年,大明發行的寶鈔已經不能流通了,官府就強製推行,這才造成後來成化年私鑄銅錢的泛濫,越禁越烈的程度,跟官府強推寶鈔也有關係,在老百姓的眼中,銅錢雖然不是官製,好歹還是銅,總比一張紙要值錢多了。
明朝紙幣為什麼會崩潰?相較於宋、金、元三個發行紙幣的朝代都在王朝末年才發生紙幣崩潰的現象,明朝紙幣的崩潰發生在王朝經濟穩定國力強盛的時代,這個事實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洪武初年,大明剛立,百廢待興,為了穩定人心及物價,盡快安撫民眾,鞏固大明剛立的根基,幾乎把所有能用的銅材都製成了洪武通寶,這也是大明朝的第一枚錢幣,這枚由“大聰明”朱元璋親自下令鑄造的貨幣,不僅象征著元政府的終結,又代表著新政權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從秦始皇開創銅本位貨幣製度開始,一直到宋元,銅錢一直是中原皇朝的主流貨幣。
《明史·食貨誌》曰:“(戊申、太祖)即位,頒洪武通寶錢,其製五等: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當十錢重一兩,餘遞降至一錢止。並在各行省設寶泉局與寶源局並鑄,洪武通寶這一紀重製錢幣的推出,不僅結束了元末混亂的貨幣流通環境,更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洪武通寶鑄造和發行,就像當時的社會一樣,需要從無序到有序,由散漫趨於規製。
洪武四年(1371)二月開始改鑄大錢為小錢,說起朱元璋和錢,大家一定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沈萬三。那個傳說中富可敵國的財神爺,那個家藏聚寶盆的江南富商。可是曆史上的沈萬三早在元末就已經離世,根本不可能和朱元璋產生交集,更別提那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炫富故事了。
正因為有這樣的民間傳說是因為朱元璋一生對商人都充滿了敵視態度。在他眼中,商人都是無本獲利的奸邪小人,正是他們的為虎作倀,才使得天下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朱元璋與江南富商真正的交集,在於他對商人群體的痛恨。平定天下後明政府對江淮之地商人的嚴苛稅賦遠高於其他地區。相比普通農戶,商人集團更痛苦。
洪武七年(1375)“大聰明”朱元璋發現天下銅盡,所發洪武通寶還遠遠不夠市場需要,故而設立寶鈔提舉司發行大明寶鈔,署洪武年號,又給紙幣分別定下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麵值。明朝硬性規定了寶鈔和金屬貨幣的比值:寶鈔一貫等於白銀一兩,銅錢一千文;黃金一兩等於寶鈔四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