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河水靜靜地流淌著,花開花落冬去春來年複一年,轉眼到了民國,皇帝沒有了,代之以總統,縣官也不叫知縣而叫縣長,人們也剪掉了辮子,留起了短發。除此之外,柳林縣看不出有多大的變化;這話也絕對了,其實柳林縣還是有兩大變化。
1912年,在河東創建了縣立中學堂,采用西式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揭開了柳林縣近代教育的新篇章。1936年,在南正街口興辦的郵政局,讓人們嚐到了是迅速傳遞書信的喜悅;工業革命的文明之風也吹進了偏僻閉塞的柳林縣城。
槑園經過修繕,仍保持著原來的風貌,似乎一成不變,但蔣家的年輕一代,受到新思想的影響,大多違背了父親給他們設計好的人生道路,離開家庭,為追求自已的理想闖蕩天下,槑園這座顯赫的深宅大院,從內部開始裂變,走向崩潰。
蔣明仁
1925年的清明,柳林籍的政界要人洪公回鄉掃墓祭祖;此公早年參加過同盟會,領導過多次反清起義,後又參加過武昌起義、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此時在廣州革命政府任職。應縣中校長的邀請,洪公在中學堂作了關於國民革命之演講。“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極大地激發了蔣明仁投筆從戎的熱情,洪公也表示願意帶蔣明仁去廣州。
蔣明仁從小就當孩子王,帶領一班半大的孩子專門玩打仗的遊戲,他自稱是常山趙子龍,飛舞著一杆銀槍,在敵營中如入無人之境,是常勝將軍。在縣中讀書時,仍然有很大的號召力,是縣中的學生會主席。
20年代初,柳林縣城又興辦了維新和大同兩所私立中學。維新座落在涑水河西岸的毛家嶺上,學校的正門朝東正街而開,後門則通往南正街;到維新來讀書的大多是些富家子弟,他們主要是來尋找青春的樂園,故社會上戲稱維新公子。解放後,維新中學改名為二中。大同座落在縣城南邊的五裏村,離縣城不遠,進城比縣中還方便,到這裏來讀書的什麼樣的人都有,但有一個共同點,不愛讀書愛鬧事;故社會上戲稱大同痞子。解放後,大同改名為三中。
縣中與維新和大同不同,到這裏來讀書的除蔣明仁這樣的富家子弟外,大多數是來自貧苦之家,他們生活簡樸,甚至寒酸,故社會上戲稱縣中叫花子。然而,縣中是官辦學校,校規嚴謹,學風端正,無論是富家少爺,還是貧家子弟,大多有一種立誌成才的責任感。故社會上人們敬重縣中的叫花子,鄙視維新的公子和大同的痞子。
維新的公子和大同的痞子不服氣了,想方設法要欺侮縣中的叫花子。星期天學校都不上課,成了中學生逛街的時候,當時的學生都以戴校徽為榮,一看校徽就知道你是哪個學校的。維新的公子們一見到縣中的男學生,當麵就喊叫花子,奚落對方;要是碰到縣中的女學生,便圍了上去,高唱:“鄉裏妹子進城來,鄉裏妹子莫穿鞋,何不嫁到城裏去,上穿旗袍下穿鞋。”就像高衙內調戲林衝娘子一般。大同的痞子們見到縣中的學生,則故意尋釁滋事,然後大打出手。碰上這樣的情況,大多是縣中的學生吃虧。
蔣明仁是沒受過這樣的欺負,可他心中不平,他是縣中的學生領袖,有集體榮譽感,欺負他的同學也就是欺負了他,碰上了同學受欺負,他就挺身而出。但這也是保得了一時,保不了一世,他要來個徹底解決。他再次顯示了組織和指揮才能,挑選了幾十個身強力壯年齡都比他大的同學,說:“打得一堂開,免得百堂來。”他要好好地教訓一下維新的公子和大同的痞子。
1924年的雙十節,政府是沒有舉行什麼慶祝活動,可上街的人仍然很多,學生上街的也不少,人多自然熱鬧。蔣明仁帶著他的人馬到了街上,他把帶來的人分成幾個戰鬥隊,分別到各街道與河邊等處,尋找維新公子和大同痞子。他說:“看見了就給我打,有什麼事我擔著。”他自己帶了幾個人,坐鎮達生館指揮策應。
縣中的學生以往是受了欺負,早就憋了一股子氣,今日是有備而來,人多勢眾,又有人擔著,蔣家是柳林首戶,擔當得起;也就放開了膽子,滿街尋找維新的公子和大同的痞子,不問青紅皂白就打,縣中還有的學生進城來助威,一時間把維新的公子和大同的痞子追打得屁滾尿流,為節日的柳林縣城增加了熱鬧火爆的氣氛。在街上巡邏的警察,見是縣中的學生,人多勢眾,哪敢出麵阻止,幹脆躲開,眼不見為淨,縣中的學生是大獲全勝。更有甚者,蔣明仁還押著被打的維新公子和大同痞子到維新和大同中學去興師問罪,對校長說,你們是怎麼教育學生的?你們不會教育,我替你們教育!私立學校比官辦學校本來就低人一等,維新和大同的校長也知自家的名聲不好,隻好趕緊賠不是,這才了事。
蔣明仁在達生館招待他的部下吃飯,達生館的李老板見是一群打架的學生,怕他們不給錢,問道:“你們是一起付賬,還是各人付各人的賬?”
蔣明仁說:“記賬。”
李老板怕學生賴賬,說:“本店是從不給學生記賬的。”
蔣明仁說:“記槑園的賬,我是蔣家的老大,叫蔣明仁,你放心好了,不會賴你的賬。”
李老板聽說是槑園的大少爺,不敢怠慢,一麵要學生們稍候,一麵趕快跑到槑園去廩告蔣白章。蔣白章正和管家張萬林正在談論縣中學生打架之事,蔣白章很不滿地說:“學生上街打群架,這成何體統!這學堂是怎麼教學生的!”可一聽李老板說帶頭打架的竟是自己的兒子,態度馬上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兒子小小的年紀就能指揮這麼多人,幹出轟動縣城的事,實屬了得,頓時覺得臉上有光,也不能讓兒子丟臉,馬上說,“記賬,我認了,他們要吃什麼就讓他們吃什麼;隻是不能讓他們喝酒,喝多了又會生事。”
這就是雙十節蔣明仁大鬧縣城,打出了縣中的聲威,一時在縣城傳為佳話。回到學校,什麼事也沒有,校長和老師都佩服他,認為他為縣中爭了氣,蔣明仁也更為同學們的推崇。自此之後,縣中的學生上街,再也沒人敢欺負了。
蔣明仁是家中老大,是蔣家的主要繼承人,不宜外出,應留在家裏料理家業。尤其是蔣明仁大鬧縣城後,蔣白章認定了大兒子是蔣家絕好的繼承人,自然不允許大兒子離家,以 “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教導兒子。
蔣明仁根本聽不進去,他說:“那是老皇曆了,有道是好兒男誌在四方,柳林縣巴掌大的地方,能有什麼出息!”
蔣白章說:“什麼是出息?守住家業就是出息!為爹我經營著這麼大的家業,柳林縣誰人不高看一眼。”
蔣明仁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張萬林一聽蔣明仁的話不對勁,不等蔣白章反應過來,連忙插嘴說:“大少爺,離家外出是大事,急不得,這事還得從長計議,等到你畢了業,再作商議不遲。”
蔣明仁卻不願從長計議,把洪公搬來當說客。洪公何許人也,是開國元勳,原來的袁大總統對他也要禮讓三分,省長更是如待上賓,至於縣長隻能像哈吧狗一般侍候左右。此等要人登門, 已是給了蔣家天大的麵子, 蔣白章哪敢說個不字, 恭恭敬敬地把洪公迎進家中上座,垂手立在一旁,洪公說什麼,他雞啄米似的點頭答應什麼。於是蔣明仁跟隨洪公去了廣州,進了黃埔軍校。這一年蔣明仁17歲。
蔣明仁這一去就是七年, 直到1932年,24歲的蔣明仁回鄉省親,騎著高頭大馬帶著勤務兵, 好不威風。縣太爺與柳林的富商大戶都出城, 站在官道邊的接官亭迎接, 高喊:“歡迎蔣團長榮歸故裏!”這是何等的光宗耀祖,蔣白章滿臉笑容地把兒子迎進槑園。從此,蔣明仁成了蔣家的驕傲。
抗戰勝利時,蔣明仁已是國民黨中央軍的中將軍長了。
蔣明義
1930年,蔣明義在縣中畢業了,對父親說要去武漢讀書。蔣白章很喜歡這個二兒子,他讀書用功,做事認真,是四個兒子中最聽話的一個。蔣明仁離家後,蔣白章就把蔣明義作為掌管家業的繼承人。蔣明義又要外出,心裏老大的不高興,耐著性子說:“老二呀,我們蔣家托祖宗的福,攢下了這份家業,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為父兢兢業業守護著這份家業,也是為了你們兄弟幾個,將來都是你們的。你大哥跑出去搞國民革命了,你就是家中的老大,你哪兒也不用去,就在家幫助為爹的料理田產經營米店。為爹早晚是要死的,死後也得後繼有人當家理事。”
有道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蔣白章還隻有45歲,就考慮起後事來,也未免太早了點。可是現實的變化往往會超出人的深思熟慮。蔣明義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對守住一畝三分地的農耕文明不感興趣,向往西方的工業文明,他知道外麵的世界更精彩,也更進步,這是他立誌外出讀書的主要原因。他說:“爹,看你說的,您50不到,身體硬朗,再活50年都沒有問題。有您老在,我們作兒女的正好享您的福,我還年輕,正好多讀點書,多學些本事;再說家中還有老三,老四……”
蔣明義的話蔣白章聽了很順耳,不過一提到老三老四,他就不高興了,打斷蔣明義的話,說:“你別提他們兩個,他們兩個都靠不住,我就指望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