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柳林縣城(1 / 3)

陽湖省內有一條河,名涑水,發源於南嶺山脈,出山穀繞丘陵過平原北入長江。柳林縣就位於涑水河的中遊,據《柳林縣誌》記載:“此處野柳叢生,故名柳林。”“南宋末年始建縣製,隸屬慶州府。”它東臨潭州南接慶州西近洪州北靠德州,是一個開發較晚交通不便偏僻閉塞的行政縣。

柳林縣城就位於涑水河的西岸。到了清朝光緒年間,這裏已是一個擁有四萬多人口的小縣城,由八街十六巷組成,這是民間的習慣說法,八為吉數,十六為八之倍數,即雙吉數;到底有沒有八街十六巷,不僅縣衙裏的太爺說不上來,就是土生土長世代居住在縣城裏的人也說不清楚。但四條主街是人人都知道的,按方位命名,即東正街、西正街、南正街和北正街,構成一個十字形格局。所謂主街其實也隻有兩丈來寬裏多路長,路麵是用青石板鋪成,一塊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石板相間,組成一個個規矩的幾何圖形,可見當時道路的設計者頗具匠心。

縣城最熱鬧繁華的是東正街,它東起涑水河邊的大碼頭,西至十字路口,是柳林縣的商業中心。它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便是大碼頭了,柳林縣沒有公路鐵路更談不上有機場,水路成了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上省城去州府從這裏啟程,回鄉歸家在這裏落腳,每天都有大小二三十艘船隻彙集碼頭,各種貨物在這裏集散販運;街道兩旁房屋櫛比鱗次,商號店鋪一家連著一家,南商北客都彙集於此,小商小販穿行街道之上,各種商品相映於眼,吆喝叫賣聲充斥於耳,故東正街有“小南京”之稱。

東正街最顯目的建築是地處中段的達生館,達生館是一家酒樓餐館,門口有一副對聯:“飛禽走獸乃人間美味,蘿卜白菜亦盤中佳肴”。此對聯不知何人所作,對仗也不甚工整,但卻體現了餐館廚藝之高超。

達生館的開創者叫李達生,此人年輕時曾在漢口的一家大餐館裏當學徒,出師後又在這家餐館裏幹了十多年,學得一手好廚藝,不惑之年回到柳林創業。他根據柳林人喜鹹辣的口味,創製出一些以香辣油鹹為特色的菜肴,深得食客的歡迎,外地客商不到達生館吃上一頓,就說明你還沒有真正到過柳林。就像現在人們去北京,不上全聚德吃頓烤鴨,就不算真正到過北京,所以達生館的生意特別紅火,名氣也越來越大,成為柳林縣的標誌之一.

達生館上下兩層,樓上是雅座,用現在的話說是單間或包廂,這裏是有錢有勢有身份有地位講排場的人飲酒聚餐的地方,叫上一桌子酒菜,品嚐著美酒佳肴,談論著升官發財和女人,吃飽喝足了,打著飽嗝剔著牙,對夥計說聲“記賬”,然後邁著方步而去。年底時達生館的夥計們拿著賬本一家一戶的登門,一筆一筆的把賬收回來。

達生館樓下是個大廳,除進門邊有個L字形的櫃台外,擺了十多張方桌板凳,可容納一百來人同時就餐。來這裏餐飲的都是些挑夫苦力小商販和單身漢,還有進城辦事的農民。他們不講究酒菜的品味,叫上兩碟小菜一壺劣質酒,拉開架勢吃喝起來。他們很隨和,不管認識不認識的,打個照麵點個頭,就算老相識了,馬上聚到一起,若無旁人地大聲交談起來。還有一些閑漢,他們並不吃喝,專到這裏來天南地北的扯白話,大多講的是被窩裏的事,故達生館還有一個別名,叫“鳥談館”。此名來源於當時流傳的一本名為《鳥談經》的淫穢小冊子,相傳是一些無聊文人(人稱爛秀才)所編寫,盡講男女交媾之事。李老板並不趕這些閑漢,不圖別的,圖的是達生館有人氣。

南正街主要是柳林縣有錢人家的居住地,用現在的話說是高檔住宅區。街道兩邊的房屋,不是深宅大院也是兩層三層樓的青磚瓦房,這裏也有一些綢緞布莊古玩字畫金店錢莊藥鋪之類的商號,大多為這裏的有錢人服務的;這裏沒有東正街那麼雜亂喧鬧,更顯出了它的不同一般。

座落在南正街端頭有一座深宅大院,叫槑園,是柳林縣城規模最大的是私人住宅,槑園座西朝東,南臨城南村,占地四十多畝,光前院的圍牆就占了南正街十分之一長,縱深一直到達西門嶺下的菜地邊。也就是說,它的縱深相當於西正街一條街那麼長。高大的門樓上嵌砌著一塊大石匾,上麵鐫刻著“槑園”兩個鍍金大字,為柳體,骨力遒健結構勁緊。進入大門,一條石板甬道直抵槑園正屋,正屋上下兩層,每層五個開間,這是槑園主人居住的地方。前院地坪裏栽有幾株梅樹,兩邊是兩排廂房,槑園的下人都住在這裏。正屋後麵是個不大的花園,栽了些花草樹木,還有一口小池塘,池塘裏生長著蓮藕,寬大的荷葉飄浮在水麵上。後園還有倉庫夥房水井房廁所,房屋之間有走廊相連,下雨下雪不用撐傘也不會打濕鞋襪。如此規模的豪宅,在柳林僅此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