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四奎還是不放心,把張半仙叫來確認,張半仙也不認識“槑”字,聽了陳老秀才的解釋,忙說:“沒錯,寫這個‘槑’好。”
陳老秀才把石匠叫來,告訴石匠如何拓本,鐫刻的深淺和筆峰的粗細,嘮叨個沒完。石匠不耐煩,說:“老先生,這樣的牌匾我刻過好多塊了,曉得怎麼刻。”
陳老秀才卻不以為然,說:“你刻過好多塊,那是刻別人寫的字,刻我寫的字還是頭回吧,要是刻走了神,砌到牆上,眾人見了,不會說你刻得不好,隻說我字寫得不好,豈不壞了我名聲。”
石匾沒法,隻好讓陳老秀才在一旁監視著嘮叨著,陳老秀才一連守了四五天,石匾刻好了,陳老秀才說:“蔣老爺,我收你二十兩銀子,你一點也不吃虧。你可放心砌到牆上去了。”這才滿意地離開。這個陳老秀才,你說他迂腐自傲也好,說他認真較勁也罷,他就是這麼一個人。
我們閑話少說言歸正傳,還是來說說北正街,北正街是四條主街最短的一條街,兩邊的建築物沒有什麼好說的,要說的是街道端頭的縣衙,高大的圍牆把北正街給堵死了,北正街成為了死胡同。縣衙的大門朝南而開,中國有北麵為尊的說法,幾乎所有的衙門都是座北朝南而建。縣衙門口一左一右兩尊石獅子,瞪著銅鈴般大的眼睛,張牙舞爪,膽小的人經過這裏,不覺有些心驚肉跳。大門裏麵是官府,權力中心,掌握著平民百姓的生殺予奪之大權。
說到柳林縣城的巷子,不能不說八仙巷和聚賢巷。兩條巷子都在東正街。
八仙巷是一條較深的巷子,距離大碼頭不遠,巷子的前半截兩邊是青磚圍牆,圍牆的那邊是別家的商號和住宅,中間形成一條四尺來寬的巷子。巷子的端頭有一扇大門,進了大門就開闊了,當中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井,天井的四周是平房,居住的是些小商販手工業者算命先生遊民乞丐,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大雜院,與八仙巷的名字極不相符,所以稱為八仙巷,是因為巷子裏的三教九流都還有些能耐,用現在的話說,他們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不同一般的成績。
例如張半仙和他的後人,看相算命看風水驅神捉鬼有一套,在柳林縣的有神論界,是響當當的領軍人物,故有仙之稱。
再如鄭田元的糯米粑,那是柳林縣小吃一絕;他的糯米粑粉麵白嫩柔軟,裏麵的芝麻糖餡又香又甜。柳林縣流傳著“鄭田元的糯米粑燙背心”的故事,說一個大熱天,某人打著赤膊在鄭田元的攤擔上買了一個糯米粑,咬了一口,裏麵滾燙的糖汁從破口處流了出來,經手腕流到肘部,某人不忍心浪費這等美味,抬起手腕歪著腦袋去舔肘部的糖汁,不想手腕伸到了腦後,結果糖汁又滴到了後背上,燙得他哇哇直叫喚。這當然是個笑話,但足以證明鄭田元的糯米粑是非常好吃。
至於大雜院有沒有八仙,很難說清楚。
聚賢巷,地處達生館對麵,一聽名字還以為它是社會賢達儒雅士人聚集的地方,其實不然,它是胭花之地,巷內有妓院五六家,規模最大的要數翠紅樓,兩層樓房紅漆門麵,常年養著七八個姑娘。
一條胭花巷子為何取了個儒雅的名字?《柳林縣誌》上沒有記載,民間的說法是:來這裏尋歡作樂的,主要是到翠紅樓來的,大多是有錢之人,多少念過幾年書,人人說得上幾句之乎者也,個個背得出一兩段子曰詩雲,還呤誦得出“紅綾帳內春潮湧,縱然道學也迷魂”之類的詩句。不知從何時起,人們便把這條巷子叫著聚賢巷,分明是諷刺之意,時間久了,聚賢巷的名字為人們所接受,隻要一提到聚賢巷,人們根本不去考慮文字的本意,馬上想到是一個宿妓嫖娼的地方。
另外,柳林縣還有一條陸上通道,起於城南村,一直通到慶州府,是一條五尺來寬的沙石路,主要是為了府縣之間傳送公文快報,騎馬到底比坐船快捷。
柳林縣城不像其他縣城一樣,四周有高大的城牆,柳林縣既非商衢要衝,又非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它隻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縣城,要這江防城守何用。
然而,人不上百五藝俱全,百人百相千人千麵,柳林縣城到底擁有數萬人口,世態炎涼人間百態,同樣在這裏演義著。
注釋:①長毛:即太平天國,因為太平天國規定不剃額發,不紮辮。清朝規定男人必須剃掉額發,續辮,太平天國的人因此被清政府稱為長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