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是耶非耶(2)(3 / 3)

一位讀者坐了十來個小時火車趕到西安,卻聽說華山封山,十分失望,通過旅遊局的朋友關係,一大早趕在封山前登上華山,卻隻能在北峰旁一個小亭子裏看電視直播。“真正看到這次所謂的華山論劍時,還是大失所望,領銜主演的金庸的表演頗讓人失望,畢竟80歲了,顫顫巍巍,連咳嗽帶喘,吐字不清,甚至有點語無倫次,還時不時老淚縱橫,真難為他老人家了,與一群文化人在那裏為一些典故扯東到西……”①

華山封山八小時,據說直接的門票損失400餘萬元。陝西電視台對外公布,這次活動投入的400萬元已順利回收,整個活動隻贏利40萬元。事先金庸希望,“這次活動不要把任何帶有商業性質的東西引進來”。“‘華山論劍’不是武功上的比試,更不是一次商業炒作,它是一次文化人之間的談論,是純粹的文化對話,希望它能夠在文化氛圍中開始和結束,千萬不要搞太多的商業廣告。”陝西電視台副台長王渭林證實,“金庸先生在踏上陝西這塊土地後,吃飯、坐車、住宿等都是自己掏錢,堅持不收我們任何的費用”。因為他的堅持,主辦方陝西電視台取消了此次“華山論劍”的冠名權。

① 成崗《與金庸華山論劍》,《華西都市報》2003年10月30日。

金庸“華山論劍”之前舉辦了一場“碑林談藝”,司馬南說,“沒有聽到真正的交流,而是聽到了一片阿諛之聲。會上充滿客套話和頌歌,沒有人提出真正的問題和批評,也沒有真正的碰撞、交流”。他本人也說:“還有研討會,我希望聽到賈平凹他們批評我的話,結果滿場都是好話,聽著是很開心,但意義就失去了。”其實,對他的武俠小說持尖銳批評意見的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受邀到了西安,卻又被拒之門外,當然也分到了一筆不須出場的“出場費”。為什麼臨時改變主意?據說是有人打招呼,“不希望有不同意見出現”。王彬彬是主辦方主動請來的,到底是誰“不希望有不同意見”?①

10月26日,金庸回母校嘉興中學,向張印通的塑像獻花,題詞:“江南人文薈萃地,千秋英才從此來。”當晚,嘉興市長在南湖渡口的醉仙樓為他祝壽,專門給他做了一件紫紅色的中裝,一進門就脫下西裝換上。然後有男孩女孩唱越劇選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請他為醉仙樓和還沒有造的鐵槍廟題寫匾額,還請他吃菱,當地人說南湖已不種菱,不知是從哪裏來的。11月23日,嘉興學院金庸研究所請金庸寫一副門聯,他不用他們擬好的內容,另外寫了一副:

嘉德育英九十載,興學培才二萬人。②

詩人流沙河說,七字聯內竟有五字平仄對不齊,詞義方麵,“培才”就是“育英”,意思雷同,類似總結報告:九十年內畢業學生二萬,“太淺白,太枯燥,一副拙聯”。③

2005年1月,有記者在杭州問他:“以你已有的成就,可以做完全的隱士。為什麼現在還是願意頻繁出席各種活動?”他回答:“一個人退隱的話,很寂寞的。我就隻是在家裏,一個人看看書。”“我不是隱士,也沒有忘記外麵的世界。”④

① 董健《善作秀者必虛偽——說金庸“華山論劍”》,《現代快報》2003年11月10日。

② 範笑我《笑我販書續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86、288頁。

③ 流沙河《小挑金庸》,《流沙河近作》,142頁。

④ 《中國新聞周刊》2005年第3期,29頁。

五、劍橋讀博

從2000年秋季起,金庸在浙大招收中外交通史和唐史專業的博士生,並向媒體亮出了獨特的收徒標準:要對曆史有一定的研究,要掌握兩種以上的外語,最好還會一點拉丁文或希臘文。2003年後,他招收過四名博士生。自那時以來,他的博導資格、博士生培養一直是媒體的話題,對他晚年構成了巨大的壓力。雖然也有嚴家炎、孔慶東、徐岱等人為他辯解——他們大多數是金庸小說的研究者,他本人也表示不為外界所動,但這畢竟刺痛了他內心最脆弱的那個地方。他多次講到在東吳大學念書,恰逢內戰,學校提早放假,沒有拿到畢業證書。這是他一生的缺憾,當他攀到人生的頂峰,越是沒有得到過的,他就越想滿足,尋求圓滿。

金庸對外界的批評特別在意,“我姓查,筆名金庸,要自己把握這個‘查’字,多用功讀書,化去這個‘庸’字”。“王朔先生說我是‘四大俗’之一,我寫通俗小說,‘俗’是免不了的,對他的說話我並不在乎——有人公開批評我學問不好,我就相當重視了。不是說不開心,學問不好是事實,人家說的是事實。”①

2004年金庸就給浙大校長寫信要求辭職,被挽留。2005年1月,他當麵向浙大提出辭職,再受挽留,說要到換屆時再考慮。記者問:“不換屆的話,這一屆你還是院長嗎?”他不無懊惱地說:“是的,我沒死掉,他們就當我是院長。”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