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出售《明報》(3)(2 / 2)

自信佛以來,金庸自認看透世界事物都有始有終,人的生命也是一樣,每個階段都有終結,在適當的時候完成自己的任務,便是最滿意的。辦了幾十年《明報》,他相信他和《明報》的關係到最後仍要分開。在精力還好時離開,對自己、對報館都比較有益。他假設自己突然死了,報館沒有人領導的話,同事都會很彷徨。

在我這個年紀,《明報》是一個負擔。從佛教的講法,有負擔總是不好的。佛教希望人的欲望能盡量減低,最高境界是什麼也拋棄掉,連生命也覺得沒什麼所謂。我離開這境界實在太遠了。要我財產完全不要,我做不到;要妻子兒女都不要,做不到;名利不要,也做不到,那我隻有減少自己的負擔。①

盡管有那麼多的“做不到”,金庸還是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明報》。

此時離“九七”越來越近,他對外解釋:“這樣的安排和政治絕對無關。我的住宅正在翻新重建,花費不少,如果我對‘九七’不樂觀的話,就肯定不會重建我的舊房子了,花一大筆重建費用就很蠢了。”他告別一生事業所係的《明報》還有一些不能忽略的因素,“1991年《明報》上市後,股價長期在每股2.9元的價格靜止不動,且成交甚少”。這次出售股份他實際上賺了錢,而且甩掉了80年代以來在香港未來政製安排等問題上造成的巨大心理、政治負擔,雖然負麵的影響未必甩得掉。《明報》出售以後,除了明河社出版公司,他還擁有股票、債券、辦公大樓等財產。

六、《明報》再度易主

在金庸全麵引退前,《明報》的“於品海時代”實際上已開始,雷偉坡及一些重要骨幹相繼離開。1993年11月8日,於品海以明報集團名義創辦《現代日報》,因虧損太多,他以3000萬元價格獨資購回,撐到第二年11月26日停刊,共虧損了1億。他又投入巨資創辦第一個全球24小時的中文新聞電視網,也以失敗告終。為此,於品海將明報企業18%的股權賣給中策集團的黃鴻年和馬來西亞富商張曉卿。

1994年5月20日,《明報》三十五周年報慶,於品海發表《勇敢順應大環境,積極麵對不明朗》時,躊躇滿誌地說:“《明報》的成就有目共睹,查良鏞先生的貢獻最大。有人因而說我的負擔很大,曆史包袱重,試想又有什麼人能與查先生比較?但我並不覺得這是負擔,反之,我感到鼓舞,因為查先生幫助我提高了自己的要求。”

① 轉引白楊莉歌《金庸傳說》,307—308頁。

當年10月10日,香港《經濟日報》披露於品海曾在加拿大有過犯罪記錄,與他上市公司主席的身份有抵觸,一時間香港輿論沸沸揚揚,對《明報》產生較大負麵影響,於品海隻得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及香港報業公會主席的職務。1995年10月,他將明報企業35.9%的股權售予張曉卿。加上年初購進的10.1%的股份,張曉卿持有明報集團46%的控股權,於10月20日出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明報轉入“張曉卿時代”,這一天離於品海接手《明報》僅兩年多。

當年59歲的張曉卿祖籍福建,出身貧寒,早年以伐木業起家,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伐木商及夾板出口商,1988年將伐木生意擴至巴布亞新幾內亞、新西蘭等國。他在澳大利亞擁有大型養牛場,在上海有鋸木廠,而且經營新聞出版業務,業務包括馬來西亞最暢銷的華文報《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英文報TheNational,以及大連的一家合資出版社。①

金庸千挑萬選才選定於品海,他做夢也想不到,《明報》這麼快就會被轉手賣掉。

《明報》再度易主後,他又對張曉卿寄予很大期望:“他(張曉卿)來管理《明報》,我很感激他。《明報》是我的孩子,就好比我的兒女離開家庭後,處境不佳,在外頭流浪,沒有人收留他,前途茫茫的時候,有個好心人肯收留他、培養他,拿錢出來給他念書,受好的教育,變作一個很有用、很好的人。”“希望張先生來了之後,能夠重振《明報》的聲威,恢複穩固、健全的財政狀態。”

金庸雖退出了《明報》,但《明報》為他一手創立,畢生心血所係,這種血濃於水的感情,豈能輕易割舍。“生命中充滿著意料不到的事情。”這一年,他心髒病發作,做了大手術,經過八九個小時,心髒拿出來修修補補,又放回去。香港新聞界都在傳說,一輩子精明的金庸是不是被氣出病來了。②

① 陳昌風《香港報業縱橫》,222頁。

② 石貝《我的老板金庸》,200—2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