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人生聚散兩依依(1)(3 / 3)

忙碌中,林徽因發現這類所謂的工廠,其實隻是些小手工作坊。破敗零落,更令她格外吃驚的是,解放前連年戰亂,這些東西無人顧及,解放後,這些被視為生產奢侈品的作坊也得不到扶持,隻是顧慮到作坊工人的失業問題才勉強讓它們存活下來。景泰藍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生產成本又很高,這些作坊處於倒閉的邊緣,風中殘枝,水中落花,叫林徽因擔憂而焦慮。

於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商議,在清華建築係成立了一個美術組,她想借這次製作和平禮物的機會,搶救這一瀕於滅絕的中國獨有的手工藝品。美術小組的成員除了營造學社多年的夥伴莫宗江外,還有兩個年輕的女學生:常莎娜和錢美華。林徽因和他們一起,到作坊裏去了解景泰藍的生產工藝,觀看工人的操作過程。她對每個工序都有興趣,經常要動手試一試,掐絲、點藍、燒藍……神話般的,毫不起眼的坯胎變成了絢麗的藝術品。

端詳著那些製成品,不滿足的情緒會湧上心頭。景泰藍長時期僅有那幾種圖案,不外乎牡丹、荷花、如意……這些帶有濃鬱宮廷色彩的富貴吉祥的圖案雖說也挺好看,可也未免過於單調。於是林徽因決定親自設計圖騰,叫景泰藍更加美好,飽滿。

她和美術小組的人一起日夜奮戰地設計繪製了一批新的圖案,其中祥雲火珠的圖案簡潔、明快,敦煌飛天的形象浪漫動人。他們把這些新圖案拿到作坊中去,林徽因就在作坊裏看著工人師傅們操作。忙碌,奔波,肺部的抽痛叫她汗如雨下,但林徽因沒有退縮過,當樣品成功地燒製出來後,她高興得像個得到禮物的孩子,完全忘了剛才的撕心裂肺。

外麵世界的變化日新月異,目不暇接,林徽因沉浸在景泰藍的一花、一葉、一枝這種難度極高而又極富挑戰性的工藝品創作中不能自拔。學生們注意到,痩弱的林徽因對藝術有種宗教般的熱情。那雙專注而有神采的眼睛,撼動著每個人的心跳與脈搏,他們不能不為之敬佩肅立。這個身患重病、非常清楚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女子,用生命的執著演奏著比清泉還優美的樂聲,每一個撥動,都叫人心醉,每一個回旋,都叫人心痛。

人生的路有千條萬條,但終有一條貫穿的主路線,那就是信念!林徽因不單單把建築當成事業,更融入了血和肉,成了生命裏不可或缺的支柱。信念叫林徽因無視病痛,亦是信念叫這個柔軟的女子散發著絢麗奪目的光芒。

亞太地區和平會議在北京順利召開,和平禮物送到了亞太各國代表的手中。蘇聯著名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得到了飛天圖案的景泰藍,這位“天鵝公主”喜歡極了:“這是代表新中國的新禮物,真是太美了!”

中國再一次得到世人的肯定,林徽因再一次創造了自己事業的輝煌。而林徽因的兩位女學生,後來都在中國的工藝美術領域卓有成就。常莎娜後來是北京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錢美華後來成為景泰藍設計專家、北京琺琅廠總設計師,她們都慶幸命運叫自己結識了林徽因這樣精靈般的女人,讓她們真正走進了藝術的大門。

1952年,梁思成和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身邊許多親人都勸她歇息一段時日,找個清淨之地養病,可固執的林徽因依舊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複研究,完成了須彌坐的圖案設計。林如蓮,蓮如林,冥冥之中讓林徽因結下一段佛緣,那朵朵蓮荷花瓣退去凡塵鉛華,有種難以言說的靜美。

同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林徽因還應了《新觀察》雜誌之約,在極短的時間裏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我國古建築的文章,如此成果,讓人歎服到無言。

態度是什麼?我們對別人的態度,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我們麵對生活的態度,生活對我們的態度其實都是成正比的。你付出多少亦收回多少,沒有誰得到過特殊待遇。林徽因不管是生病,還是健康,麵對一切的態度都是一如既往的堅定執著。她像古琴上優雅的弦,將自己繃得很緊,彈出的音樂美妙動聽,回味悠長。

他們說人生如夢,他們說人生如戲,他們亦說人生是一盤棋,而在我看來,林徽因的人生,就是一曲古箏彈奏的高山流水。讓你在黃昏時分,煮上一杯茶,拿起幾卷書頁,靜靜地,安然地,感受其中的寧靜與美好。

夢幻中的城牆花園

夢是什麼?成績又是什麼?其實我一直在想,凡塵俗世叫我們終日忙碌奔波,掙紮探索,在得到物質上的保護後,會不會對自己此時的處境,感覺到空虛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