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係國徽
事業對於我們來說究竟是什麼?我想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樣的,大多數人把事業當成滿足一切物質需求的工具。畢竟我們都是食之煙火的俗人,擺脫不了生活所需,日常所用,終日忙碌奔波,渴望明天會更好。而青春的我們在選擇事業上也有所不同。有人會看它的發展前景;有人會想它的收入是否可觀;亦有人把它當成一種使命,一種愛好去完成,傾之所有也在所不惜。林徽因就是這樣,建築早巳融合進她的血液,化成了她的靈魂所係。所以在建築領域裏,林徽因巾幗不讓須眉,取得的成績讓那些大男人也不能不為之歎服。
對於林徽因來說,她的事業如日當空,而生命卻走向了黃昏,終有一天將伴隨夕陽的餘光而墜落。梁思成知道,林徽因知道,所有關心這個美好女子的人都知道,但我們難以接受。都說歲月無痕,人生匆匆,我們難以想象這個充滿生命力的女子,這個對生命充滿熱情的四月天下的蓮荷會離開我們,會和夢幻中的林妹妹一樣得了不治之症。
如果可以,梁思成願意用任何代價來換取林徽因的健康;如果可以,金嶽霖願意付出所有,隻為蓮之聖潔,蓮之安定;如果可以,我想遠在天堂的徐誌摩願受輪回之苦,隻求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但是世界沒有如果,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林徽因被肺病折磨得寢食難安。
此時,東方這條神龍生機勃勃,四處充滿了歌聲與笑聲,四處洋溢著花的濃香,風的輕盈,雲的淡雅。聽著窗外燕兒的呢喃,林徽因會偶爾放下手中的資料,來到窗邊,她會微笑,骨子裏被戰火,被事業輾壓的詩意在蘇醒,輕輕的,淡淡的。原來世間什麼都不重要,隻有生命最寶貴,隻有活著才有機會得到更多的美好,續寫更多的完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新政協籌備會公開向全國發出征集國徽的啟事,並設立由葉劍英、廖承誌等八人組成的國徽初選委員會,聘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為國徽評選委員會專家和顧問。
政協籌委會決定把國徽設計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暢中等七人參加設計工作。這對林徽因來說是莫大的考驗和榮耀,但對她的身體而言,是不幸的災難。所有人都知道她此時需要的不是工作,是靜養。但他們亦知道,這個看似柔弱,實則剛烈的女子不會放棄她狂愛的建築事業。
為了趕在國慶節掛上新國徽,專家和學者們對各種構思和設想認真推敲,反複研究。
梁思成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測繪過天安門和故宮,他們找出了當年營造學社繪製的天安門圖紙。在方案討論中,梁思成指出,我國的國徽應具有中國的民族特色,並要能表現中國人民的自豪感。大家都認為,國徽要代表國家,包含政權、民族特征,莊嚴穩重,富麗堂皇。國徽應采用金、紅兩色,這是我國千百年來象征吉祥喜慶的顏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於天安門圖案,應采用立麵圖,將它程式化、圖案化,而不能像風景畫,而且應把天安門前兩個華表向左右方向拉開距離,增加整體的開闊感,使構圖更加穩定。思路越來越明確,方案越來越完善,每個局部推敲了又推敲,每一細處修改了又修改。最後確定了國徽圖案有如下內容:用齒輪、麥稻穗、五星、綬帶作為題材,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政權和全國人民的大團結。把天安門作為題材的一部分設計進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運動發祥地、新中國的誕生地,以天安門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
由於長期以來的勞碌奔波,梁思成與林徽因的身體都很差。梁思成的脊椎病複發,而林徽因的雙肺和腎受到結核菌嚴重感染,在一側腎手術切除後傷口長時間不能愈合。但國徽送審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那一刻,國徽就是他們的信仰和生命。梁思成、林徽因一連數日通宵達旦,在他們病床的周圍是堆積如山的資料和圖紙。林徽因靠在枕頭上,在床上的小幾上作圖,累到支持不住了,就躺下去喘息一陣,起來再接著畫。這兩位中國第一流的學者,為了設計國徽,拚盡了力氣,傾注了全部心血,傾注了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
6月17日,清華小組拿出了最後定型的方案。圖案外圈環以稻麥穗,下端用紅綬帶綰接在齒輪上,中央部分和下方是金色浮雕的天安門立麵圖,象征“五四”運動發源地和在此宣告新中國的誕生。上方繪有金色浮雕的五星,襯在紅色的底子上,如同天空中飄展的五星紅旗。整個圖案左右對稱,莊嚴肅穆。整個國徽圖案體現出莊重、明快、健康、統一的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和諧,表現了中華民族蓬勃向上、欣欣向榮的時代氣息。梁思成、林徽因親自起草了說明書。國徽模型拉走後,他倆病倒了。
1950年6月20日,政協國徽審查委員會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評選國徽圖案,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的設計參加了評選。梁思成與林徽因兩人因病未能出席,由兼任秘書工作的朱暢中代表與會。會議廳中間牆上掛著兩組國徽圖案,左邊是清華小組方案,右邊的是中央美院小組方案。兩個方案內容相近,但清華方案在色彩、構圖、比例上稍勝一籌。參加審定的委員們分成兩派,一派以田漢為首,讚成中央美院方案;另一派以張奚若為首,力主清華方案,認為該方案具有民族特色,美觀大方。周總理將目光轉向一言未發的李四光,李四光手指清華大學設計的圖案說:“我看這個氣魄大,有中國特色!”周總理再次細看圖案後表示讚同。在周總理的支持下,在會上根據李四光、張奚若、邵力子等大多數委員的意見,清華小組設計圖案以布局嚴謹,構圖莊重而中選,這側消息給林徽因和梁思成帶來莫大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