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沒在深夜總結過人生,無以語明天(2 / 3)

將人生的危機延後,並非良策。我寧願一切苦痛都趁早到來。若上天有安排屬於我的榮光,可等雨打風吹後,陌上花開緩緩歸。

人生的幹枯,比人生的苦痛,更令我感到恐懼。幹枯,大致等於,內在世界麻木萎縮,沒有想探究的東西,不再感動,停止生長,體製化(自我的麵貌被係統模式化)。

每個人都有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對於我,更依賴內在世界的繁榮。至少,外在的凡塵俗世與內在的精神世界,同等重要。當內外衝突嚴重到當時的我無法兩全時,常選擇先顧及內在世界。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同時也是可再生的。有限,所以要學會節能;可再生,所以要學會續電。

人生的長度和質地,取決於能量的輸入輸出關係。

人生的究竟,在於不斷突破成長的邊界。最好還有能量推動他人成長。這件事,是再微小的個體,也可以對世界作出的貢獻。

禪宗裏,沒有大與小的二元分別。從萬物更高層次的聯係看,一個原子也有著等同於宇宙的可能性。人如蟻,也如神。

佛教哲學中,“戒定慧”係統簡單又玄妙,統領大部分有關自我成長的方法論。

與之相對應的,藝術與手藝領域,有“守破離”。生命的階段和格局,有“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根兒上說的是同樣的東西。

這個係統,我幾乎運用在了人生的各個方麵。夫妻關係,家庭運轉,學習成長,修習技藝,自我管理等,屢試不爽。

一切成長,開始於自覺的戒。它是生命能量的節能模式。

“戒”這個字看著有點凶,可見是要對自己下狠手,不容易,但如苦口良藥。

林語堂總結:“生之智慧,在於摒棄不必要之事。”西方講“精要主義”,日本有“斷舍離”,說的都是戒。

自覺的戒除,為使一個人的生命能量,集中於最易產生價值的領域,有一個詞總結,叫“貢獻峰值”。當主動地決定個人貢獻峰值所在後,戒,是斬除一切障礙,以執行那些最重要的事。

現代科學估算出中樞神經係統處理資訊的速限:

大致而言,我們頂多能同時應付七組資訊。大腦一秒鍾頂多能處理126比特的資訊(我們聽懂他人說的話,就需要每秒處理40比特的資訊),一小時大約50萬比特。

一生若以七十年計,每天十六小時清醒時間,一生可處理的資訊便是1850億比特。這就是生活的全部——所有的思想、記憶、感覺與行動。[1]

數字大小暫不詳解,隻看它告訴我們一件事:意識是有限的,準許哪些資訊進入意識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是在說戒的必要性。

於我,外在世界的戒有:

戒速成。如果不是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做成的事,那就不做了。

戒機心。已經生存無虞,也不處在你死我活的世界,那麼動用機心,無非為名為利,或為使事情好辦,那就不必了。

追求簡單的人,每一次動用機心,都會使道路變長。猶如錯誤的動作造成肌肉記憶,後麵須花數倍力氣矯正。

內在世界:戒畏難,戒潦草。

日常生活,戒的就更多了,因人因事而異,不細說。

戒,還有個必要前提,試錯。青少年時光,奮鬥是底色,嚐試是主題,都為了在成本低的時候盡情試錯。沒有追逐過星辰大海,不太能真的享受日暮清野。

中年開始,不再說“堅持”二字,選好了要做的事、走的路,戒是甘願為之的習慣性動作,而“堅持”,包含勉強的意味。所有路背後,都該有清醒的理由,若勉強為之,便不必走下去。

戒可生定,又不必然生定。此中還差著一大步功夫。

以前聽一位師父說法,戒定慧是融合的整體,若單分出來,有戒無定,易生偏執狹隘;定不生慧,人就木訥。都是死法。

人很容易把戒當目的。

有四年時間,我吃素,為了確保營養均衡,沒少研究配比。這種戒除,使我在時間嚴重不夠用的那幾年,能以較少的睡眠保持身體和頭腦的良好狀態,得以兼顧工作生活的方方麵麵,這確實是食素的好處。

隨著了解深入,我漸漸對吃素這件事附加了道德評判,當有一天發現自己竟會以此去評判劃分他人,才明白那位師父說的偏執狹隘。戒若不能使心更安定、更包容,那就是上了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