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reference_book_ids\":[7142805101382470670,7276098917014440994,6501194713477942286,716465361220167581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老友來問,之前有篇文裏,提到處理“毒素”:
“當我們決定過一種相對自我的生活時,藏於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東西,便不容分說地滲出來,浮現於表麵。‘與自己和解’不是一個概念,非經過絲絲縷縷處理毒素的體驗,是無法談和解的。”
如上所述,希望我寫寫具體的方法。真是問對了人!我的毒素滲出得太頻繁,皆要歸咎於我那種任性自專的性格。
上天對人,大致是公平的。主要體現在所行之路與負重的配比。相對安全穩定的人生路,表麵的風險低、樂趣少,心理所要承受的衝擊,也相對少些。而一任己意,獨斷獨行,樂趣多,風險高,所要處理的種種衝擊、不適,也密集得多。
無奈的還有,遇事我不愛求助於人,也極少對人傾訴,全靠自己消化,需要自救的次數稍多,倒也攢了不少心得。
過去一年,閉關自守地專注在新的領域,向外的注意力收攝回來,需要獨自打怪升級,對內在的毒素更有痛感,逼得自己梳理出一個化解的方法係統,避免被拖入內在失序的深淵。
我認為人生不是線性的,所以也難認同線性的道路。線性的主要特征,清晰,穩定,可預測。
人生是無常的,未來是模糊不清的,這也正是人生的樂趣所在。
因此,外在係統一旦進入穩定,我就想去打破。內在係統一旦發現視野之內所有現象,我都能沾沾自喜地解讀時,就想去突破它。因為封閉性會使思維固化、僵化。
我堅信,“穩定的係統”是脆弱的,無論內外。在變化中不適、反思、成長,是反脆弱。因此,我習慣自覺地發動變化。
這個過程當然大多數時候是痛苦的。跟好友笑說,我的人生有一半時間在自我懷疑,另一半在滑向自我懷疑的路上。
因為每一次主動引發的人生變動(那種結構性的變化),都會引發一次大規模的自我懷疑:
我有病吧?現在的日子不是挺舒服的嗎?這麼做有必要嗎?後果是我能承受的嗎?這條路是我要走的嗎?諸如此類,間歇性地重來一遍,自己哄著自己玩兒。
然後,盡力撫平種種情緒,目不斜視地往前走,一點一點努力向自己證明,沒有最正確的選擇,隻有把已選的變成最正確。進而發現,越挫越勇並不是騙人的。
一次次推倒重來,好處是,今日感到的最牢固的安全感,是能從容地麵對許多事,覺得不過都是小意思,我都搞得定。
若是實在搞不定,那麼太感謝了,磨煉使我成長,困境使我探知承受的邊界。我真是這麼想的!
副作用是,我日常性地羨慕吃吃喝喝就樂樂嗬嗬的人,想著要是我也能這樣,對自我容易滿足,那會輕鬆很多吧。
然而終究那不是我。
變化可起到大清洗的作用。
剛來大理頭兩年,我們的生活遭遇了十年來最大的變化。先生麵臨中年時重新做事業規劃的挑戰;女兒的教育需要重新思考;我則一下子要兼顧帶孩子、重新組建工作團隊、寫作、裝修房子,以及安頓生活的大量瑣事。
除了這些必須承受的變化,我們還不知死活地開了第一家咖啡館,同時在建一個同品牌的設計酒店。我個人的道路,也在去年三十六歲的本命年,進入了全新的未知世界。夫妻倆開玩笑說,除了沒離婚,所有麵向都更新了一遍。
現在敲下這些字,仍會感歎人生際遇是多麼不可預測。我也是多麼“傻白甜”,才會不顧風險,在同一階段將人生各個層麵做顛覆性的變化。
然而,三年過去了,整合過的各部分像齒輪般重新咬合,以新的節奏向前轉動,人生也因此展現出全新的麵貌。
變化清洗掉的,是對不確定的恐懼,慣性思維,以及單一的成長路徑;所獲得的,是對結構性變化的適應能力,以及更持久的自我成長方式。
一個人缺乏在隨機性中的磨煉,在長期的穩定中會變得脆弱,隱藏的脆弱性在平靜的表麵下暗暗積聚。因此,不要成為脆弱而不自知的人,被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