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終生學習使浙商走得更遠(2 / 3)

一位浙商說:“我雖然沒讀多少書,但我在社會大課堂裏學會了做人,我立誌做一個誠實正直、不畏強暴、有益於社會的人。”

浙商的誠信並不是與生俱來,浙商的誠信也遭到過信任危機,正是社會這個大課堂讓浙商知道了商人應該具有的起碼的做人準則——誠信。

餘杭綠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月華說:“學習無論對個人、對企業都非常重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怎樣帶好團隊、怎樣做戰略,這些都對企業負責人提出了高要求,而我的策略選擇就是不斷地學習、充電。社會大課堂的學習,不僅使自己的理論知識充實了、思維開闊了,更多的是自己在具體的管理技能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我有個明顯的感覺,以前是關門管理公司,是井底之蛙,通過學習交流後,現在則是打開門來管理,這正是社會大課堂所帶來的。”

社會讓浙商學會了如何去經營,也是社會讓浙商學會了如何去做人。社會這個課堂越來越成為浙商完善自我的良好平台。

商人要在社會上打拚,就要從社會中不斷汲取經驗、教訓來不斷地磨煉、充實自己。社會是本包羅萬象的大書,在社會中經營財富更要在社會中增長見識。

經商要接觸社會,更要融入社會,在社會上確定屬於自己的地位,才能不斷成長、成型,讓社會見證自己的力量。

獨特的“政治經濟學”

在政治經濟學中,經濟基礎決定政治,政治製約經濟的發展。

——張文榮(浙江亞龍集團事長)

對浙商而言,他們有自己的生意經,有自己的“政治經濟學”。

浙江亞龍集團董事長張文榮說:“浙江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政治經濟學,肯冒風險,敢走在政策的前麵。”他說這句話時充滿了作為浙江人的自豪。

1991年10月,上海浦東開發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還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精明的上海人很有耐心地等待著政策的不斷出台。

就在這時,在比田間小道寬不了多少的楊高路上,兩位操著上海人誰也聽不懂的溫州方言的中年漢子,像勘察隊員一樣張張望望、畫畫寫寫,整整5天,他們從最南端的楊高路畫到了最北端的高橋。隨後,他們悄悄登上輪船回到了溫州。

沒過幾天,他們又返回了上海,然而這次他們卻是提著裝有65萬元巨款的蛇皮袋再次返回上海的,他們用這些錢叩開了一個又一個分管上海浦東地產的單位的門。

不過令上海人詫異的是,這兩位浙江商人所看中的不是沿馬路的門麵,而是在浦東嚴橋鄉,離楊高路有30米之遙的一間倉庫。精明的上海人在竊笑,認為這是兩個大傻瓜。

可是,更加精明的浙江人自己心裏有底。根據掌握到的信息,他們認為楊高路要麼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車道、8車道無疑。到那個時候,這就是一筆更大的財富。

經過努力,浙江溫州方麵與上海方麵達成如下協議:上海方麵以地皮為投入,溫州方麵出資,將倉庫改造成活動房或店麵,由溫州人經營管理,收入二八分成,5年不變。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兩位浙江商人所料: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入,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耗資8億多元的楊高路改道工程被列為當時上海的頭號工程。

浙商的政治嗅覺是非常靈敏的,隻要政策一變,他們馬上就能作出相應的反應。

1979年,浙江金鄉的一位做小五金生意的葉老板看到“國內高考恢複”的消息,立即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他發了一封封業務信到全國各大高校,希望為各大高校製作校徽,不久,葉老板真的收到了一些高校的訂單。如今,金鄉已經成為了“紀念章之鄉”。

教育部要頒發教師證,訂單被浙江人搶了;郵電部要印特快專遞信封,訂單被浙江人搶了;香港回歸要給警察換警徽,訂單被浙江人搶了;美國海陸空三軍要在軍服上做軍徽,訂單還是被浙江人搶了……

如今的浙江溫州,市委機關報《溫州日報》是當地銷量最好的主流媒體之一,大部分訂戶是個人,主要是民營企業的老板。

正是這種獨特的“政治經濟學”,以及他們靈敏的政治嗅覺和領先一步的膽識,使浙江人在生意場上獲得了極大的財富。

要經商,就要搞研究政策,商人要懂“政治經濟學”。

要不斷適應國家的政策,讓有利的政策為企業創造商業價值。

隨時把握政治脈搏,依靠自己敏銳的政治敏銳性來捕捉潛在市場機遇,不斷開拓自己的商路。

隨時了解技術方麵的發展

做商業要專注於核心領域,堅持掌握技術。絕不做外行的事,隻做可以完全掌握的事。

——郭台銘(鴻海集團董事長)

浙商認為,一個創新的公司,在技術上一定要有大規模的投入。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技術上一直處於領先甚至於壟斷的地位。而這種領先在今後一定會帶給公司大的回報。犧牲公司的長遠利益宣布盈利,是不理智的行為。

做生意,要想保持事業長盛不衰,就必須了解技術方麵的發展、進步,並且隨時進行自我更新。自我更新不僅僅是管理上的創新,還要有技術上的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對於早期的浙商來說,運用“拿來主義”使自己處於高點之上,給企業帶來新的生機,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智慧。但是對於現代浙商而言,由於國際國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日益增強,靠單純的模仿,“拿來主義”已經不能使企業前進,甚至有可能觸犯法律,得不償失。

企業要想發展,必須進行技術創新,隻有擁有自己的品牌,才會有真正的出路。

越來越多的浙商意識到當今的社會是頭腦競爭的年代,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使人們認識到隻埋頭做生意是不行的,還要關注技術方麵的最新進展。什麼技術又進步了,什麼技術又領先了,市麵上又有什麼新產品了,這都是商人應該關注的焦點。

一般來說,商人應該關注以下三類現代先進技術。

①現代尖端技術和前沿技術。

②發展中的新興高新技術,即在近期內有產業化前景的新興技術,如激光、遺傳工程等。

③已經成熟並已進入產業化階段的高新技術,如與改造傳統產業相關的高新技術。

商人關注新技術,並運用這些新技術,往往就能夠獲得行業的領先地位,在市場上形成壟斷能力,從而獲得超額利潤。

一般來說,經營者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了解新技術方麵的發展。

①本公司研究開發。

②經授權使用的專利技術。

③從網絡、文獻和會議途徑了解到的公開技術。

④產學研合作獲得技術信息。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源泉。技術進步更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源泉,經商就必須在任何時候都對“新技術”進行了解、探索與追求。

經營者必須以創新求生存,抓住一切機會,隨時關注技術方麵的發展,全力以赴地革新進取,才能使自己的企業獲得勃勃生機。

做企業,就要扼住技術的脈搏,不斷地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才能使自己在競爭中始終保持領先,立於不敗之地。

合理的知識結構

一個商人所擁有的知識不僅要廣泛,更要合理。專業知識加上更多的行業知識就是你知識結構的全部!合理的知識結構除了來源於學校之外,還應該來源於你的閱曆和愛好,人們總是喜歡看自己喜歡的書籍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愛好是一個人知識結構形成的重要因素。一個能夠克服自身弱點的人不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讀自己喜歡的書,而且還能根據需要去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就是個人合理的知識結構形成的不同之處,也是成功與失敗的根本所在,因為失敗往往正是由於創業者知識結構不合理而造成失誤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