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談正事兒,合作方幾個人來訪。有位女士,40歲左右,徐娘半老,風韻猶存。驚訝她那身打扮兒,像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不是臉上濃妝豔抹叫人起疑,背後看以為是花季少女。受不了她說話的腔調,有些發嗲,勒緊嗓子做清脆聲,令人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客人們走後,覺得不可思議,被同事揶揄,笑我被驚著了。據說:“此屬裝嫩一族,京城頗多,時下裝嫩之風正盛!”聽罷,自覺孤陋寡聞、土氣盈胸,羞愧難當,無地自容。
據說,“裝嫩族”自認青春冗長,40歲亦覺年少。女性,自稱女生,言談舉止呈幼稚氣,常做害羞狀,不時地像少女般一驚一詫、問這問那,或故做清純地點頭微笑,故意燕語鶯聲似的說話,嬌滴滴的,熟人麵前還有撒嬌的表現。男性呢?同樣是“老黃瓜刷綠漆”的模樣,愣是往風華正茂處打扮。除了在發型和服裝上做文章,行動表現出生龍活虎,常去郊遊或歌廳舞廳,網球場也常見這類“老幫菜”的“矯健”身影。自然,氣喘籲籲是難以抑製的。
不久前,參加朋友飯局。在場有裝嫩男女,朝氣蓬勃。朋友知道我土,指“嫩先生”說:“夥計,知道這發型嗎?周傑倫式的,酷吧?”我不住點頭,表現出見多識廣的樣子:“嗯,不錯!”朋友糾正說:“什麼叫‘不錯’呀?這叫‘酷’,要用‘雷詞’形容!‘不錯’是‘過得去’的意思:‘一般般啦’!‘酷’就不同嘍!‘冷峻’、‘力量’,再加上‘目空一切’!”禁不住多看幾眼,長了見識。原來,讓頭發立起來,穿一件黑色T恤,這就是“酷”了。
裝嫩族並非中國所獨有,而是具有國際性的現象。1985年8月11日,英國《泰晤士報》發表廣告文章,題目是“Comingsoon:TV'sNewBoyNetwork”,後來演化出Kidult這個新興的混種詞彙,由Kid+Adult組合後簡化而來,翻譯成漢語就是“裝嫩族”的意思。不過,英語世界並沒有把“裝嫩族”叫做“CamouflagedBoy”,或者“OldBoy”,可見對這一族是持肯定態度的,至少沒有貶損的意思。漢語的詞,則有歧視之嫌。
好在“裝嫩族”們自己理直氣壯。有人自豪地說:“裝嫩怎麼了?我就覺得有裝嫩的權利,特別是對那些關心我的人裝嫩。我就覺得我打心眼兒裏還是個孩子,特別是在父母的眼裏。我喜歡看蠟筆小新,它讓我能躲在大人的軀殼裏做著小孩的夢。”確實,裝嫩沒什麼不好,裝不裝也是每個人的自由。看到他們,讓我不自在,感到冷,那說明我觀念落後,缺乏包容。隻要裝嫩能使人快樂,讓裝嫩的人感覺到自己很年輕,這不是很好嗎?
成年人的世界太壓抑了!每天都麵臨著激烈的競爭,城府變得十分重要。在很多人眼裏:“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所以,許多人年輕時向往老成,盡可能把自己偽裝得穩重,表現出老到,避免給人“不靠譜兒”的印象。於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約束著自己,讓青春的朝氣消於無形,可惜了那年輕時美好的時光。老之將至時,練就了一副狐狸般心腸,但體態變得臃腫,臉上布滿皺紋,靈魂卻哭喊著要回到過去,充滿悲愴!
後來,我逐漸地開始理解“裝嫩族”的痛苦和不幸,也想試著去體驗他們“裝嫩”的快樂。遺憾的是做不到,主要是心理素質不夠穩定,擔心有東施效顰的嫌疑。當然,主要的還是認識的問題,還沒有達到覺悟的境界。到了成年,沒人喜歡變老,但走向衰老是不可抗拒的。當滄桑寫在臉上的時候,當體態變得笨拙的時候,怎麼可能回到青春的時光?染發、化妝和服飾的選擇,可以使我們看上去年輕,實際上則是無濟於事的。
美,不就是和諧嗎?當我們步入成年的時候,就應該有個成年的樣子。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所成就的事業,對事物的深刻洞察和嚴謹的思維邏輯,不都是值得引以為傲的嗎?智慧在成年時閃光,因此才顯得非凡,和臉上的皺紋是搭配一致的,為什麼愣是要回到從前?對成年人來說,打扮成十七八歲的樣子,刻意地表現得像年輕人那樣輕盈而富有活力,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不留神會露出那顆正在變老的心,何苦呢?
年齡不是問題,問題是年齡已經大了。由此衍生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都是和年齡對應的。因此,“裝嫩”近乎於“改天換地”的革命,需要勇氣,也需要魄力,需要在世俗目光的注視下特立獨行。人類麵臨的成長煩惱,主要因為遺憾如影隨形。少年時懵懂,無憂無慮,隻有長大回憶時才覺得童年幸福;年輕時,有體力,有精力,充滿了活力,卻沒有多少空閑時間,思想單純又缺少金錢。老了,有了錢、有了經驗,也有了空閑,體力和精力卻大不如前了。想彌補過去,可以裝成年輕的樣子。可惜,這不是真的!莫不如順其自然,從容麵對歲月的流逝,盡可能保持著快樂的心態和思想的活力,也許比裝嫩更顯得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