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仲子的魅力(1 / 2)

仲子是孔門少見的弟子,給人以凡夫俗子的印象,非賢非聖、特立獨行。然而,當我們把他與同代人對比時,尤其是把他與孔子其他弟子進行比較時,就會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追溯仲子兒時的足跡,沿著他走過的人生道路,依稀會聽到幾千年前他聲音的回響,高大的身影從朦朧到清晰,光彩照人。粗略地概括其品質,有幾個方麵是非常鮮明的,包括:忠孝仁義,誠實守信;聞過則喜,不恥下問;自信亢直,敢於犯顏;追求入仕,學以致用;堪稱師表,萬古流芳!

仲子自幼就孝敬父母,自己吃糟咽菜也要到百裏之外背米奉養雙親,父母離世後常感恩追思。二十四孝圖中的“仲由負米”,表現的就是仲子的孝心。不僅如此,他少年時扶危濟困,仗義救人;追隨孔子四十餘年,披肝瀝膽、忠心耿耿。入仕後施仁政,體恤民苦、造福百姓,不計個人得失。無論對主人還是對國君,他知恩圖報、一片丹心,為了捍衛儒家道統、踐履忠義,最後慷慨赴死,結纓遇難。從言行上看,仲子是誠實的化身。他不說違心的話,也不幹違心的事,守信之名遠播四方,說到做到、一諾千金。子曰:“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意思是說,子路(即仲子,名仲由)對別人所托之事未辦完之時,唯恐再有所托,影響實現前麵的承諾。“子路無宿諾”,即仲子沒有不兌現的諾言,從不食言。

仲子是個胸懷坦蕩、是非分明的人,誠心接受正確的批評,知錯就改,不惜麵子、不愛虛榮。因此,孟子曾高度評價仲子,說他“聞過則喜”。“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引自《孟子?公孫醜章句上》)意思是說,子路聽到別人說他的過錯,會非常高興。禹聽到善言則拜謝。舜有更高尚之處:以天下之善為善。據《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記載,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己矣。”這裏說的也是他對批評指正的態度,即聞過則喜,強調禮義修養的重要,主張嚴於律己、表裏如一,鄙視口是心非之輩。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仲子經常提問,刨根問底,不把求教於人視為卑下。宋代大儒朱熹也說:仲子“聞過則喜”,“勇於自修、令名無窮,可謂百世之師矣”!

聞過則喜、不恥下問,表現出仲子的亢直性格,也反映出他為人處事非常自信。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仲子爽快、正直,沒那麼多彎彎繞,也不會為自己不懂什麼事情而感到丟臉,並相信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所以,凡是不懂的事,他一定要問個明白,絕不會不懂裝懂。不管麵對什麼人,仲子都沒有絲毫的自卑。這也說明他是個有道之人,實實在在、磊落光明。孔子曾這樣評價過仲子:“衣敝溫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知恥者,其由也與?”意思是說“穿著用亂麻絮做的破舊袍子,與穿著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恥的,恐怕隻有仲由了”!仲子穿著破衣服與達官貴人站在一起卻能泰然自若,說明他胸懷聖道,所以才自信,“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這不正是儒家風骨嗎?

仲子對孔子頂禮膜拜、忠貞不貳,但卻不像顏回、子貢等那樣總是順著孔子。在孔門弟子中,唯有仲子與孔子討論問題時當仁不讓、據理力爭,並敢於對孔子的錯誤行為進行勸阻。清朝有人作過描述:在孔門弟子中,受教不違、回答如響者,莫如顏子,其次莫如端木子貢。孔子曰:“可”,顏氏、端木氏亦曰:“可”。孔子曰:“否”,顏氏、端木氏亦曰:“否”。仲子則不然。孔子曰:“可”,仲氏或曰:“不可”;孔子曰:“不可”,仲氏或曰:“可”。“心有所疑,境有所滯,則怫然見於辭色而敢以聖人為非,是犯顏強項而不肯麵從。比如國為諍臣。其剛心猛氣,有理無欲,於疑似危微之芥,勇以斷之而已!至其操躬履行,無有微愆”。《史記》記載:孔子要見南子,子路不以為然,並提出質問:“由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提醒孔子注意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