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孔聖人也不是永遠正確的,也會有不正確的想法和做法,不符合他一貫倡導的儒家道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坐而論道,仲子肯定不如孔子;但踐行道統,仲子未必比孔子差。事實上,仲子崇尚“實踐第一”,主張邊學邊幹,尤其重視在實踐中學習。他曾推薦同學子羔做費邑宰,遭到孔子批評。仲子爭辯道:“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論語》)意思是說:麵對百姓、麵對社稷,當官就可以學到東西,為什麼非要讀書呢?後來的實踐證明,子羔表現得非常出色。仲子重視學習,但更重視實踐,主張“入仕治世”,即當官治理天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仕無義”,“君子之仕,行其義也”。實際上,仲子不但有從政之誌,而且有從政之才。孔子對弟子做過鑒定:“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論語》)季路,即仲子。可見,孔子也認為仲子具有治國的能力,認為他擅長政事,位列十哲。
總之,仲子是個性鮮明的聖賢。他強勇、爽直、仗義、誠信,忠心耿耿、豪氣幹雲,敢作敢當、求真務實,胸懷寬廣、大氣恢弘,充滿陽剛之氣,不愧為中華民族男人的典範!在強敵麵前,他大義凜然,從不怯懦;對於弱小,他心懷憐憫,見義勇為。後人讚許他“氣淩今古、誌隘乾坤”,“允矣,聖人之徒,聞善則行,聞過則喜;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拯,見義必為”,甚至有“聖門所畏”的美譽。他的同學子貢稱讚他:“不畏強禦,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子之行也。”(《孔子家語》上)清初顧彩曾為仲廟寫了副對聯:“治賦其才,升堂其德,七十國追隨無倦,長為至聖之幹誠,先遊夏而列賢科,有自來矣;負米是孝,結纓是忠,二千年俎豆常新,允作帝王之師表,並顏曾而膺世爵,不亦宜乎!”這裏曆數仲子生平大事,卻沒有提及他在百姓中的地位。其實,對於曆代聖賢和英雄豪傑來說,文字的記載是微不足道的,人民的記憶才是最高的豐碑。在仲子曾經為官的地方,世代百姓拜祭不斷,表達著對這位古人的永遠敬意,講述他為官時做的好事。正因為有幾千年流傳的故事,仲子才會雖死猶生,高風亮節光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