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誌願者旗幟(1 / 2)

2008年3月5日,電影《誌願者》首映。因公務纏身,沒能前去觀賞,有些遺憾。朋友去看過,回來說很好。

時下的演藝界,很多人都在塑造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和才子佳人的形象,有人選擇“誌願者”題材,本身就是可圈可點的。誌願者需要犧牲、表現出善良,高高舉起文明的火炬,照亮弱者們前進的道路,給逆境中的人們帶來信心並增添力量,使之對未來充滿希望。就人類演進的邏輯而言,誌願者代表著社會文明,誌願者精神則代表著人類本質的力量。誌願者甘心奉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不是為了謀求物質利益,而是為了推動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每個誌願者的力量不大,但彙集起來可排山倒海,能把苦難的人們帶入天堂。所以,人們應該歌頌誌願者,記錄下他們奉獻的身影,讓他們的事跡成為不朽,如江河行地、日月經天!

現在有許多歌頌誌願者的歌曲,有的叫“誌願者之歌”,有的針對具體的誌願者群體,如“奧運誌願者之歌”、“社區誌願者之歌”等等,寫得都很不錯,但似乎又少了點兒什麼。《誌願者》是中國第一部誌願者題材的電影,希望它不僅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反映出誌願者高尚的精神,也希望一塵先生創作的那首“誌願者之歌”能廣為流傳,成為召喚誌願者的號角。在電影《誌願者》的首映式,朋友聽到了這首歌曲;我曾見過這首歌的歌詞,覺得它揭示了誌願者的內在動力,即奉獻不僅為了扶危濟困、幫助弱者,也為了使平凡與神聖結緣,讓渺小與偉大相連。這樣的坦誠表達和對誌願者事業的領悟,在眾多“誌願者之歌”中是不多見的。誌願者不是傳說的神仙,誌願服務也不是虛構的故事。誌願者們都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有著平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實在沒有必要用那些假大空的詞彙去描述他們,當然也不該用時下流行歌曲式的叨叨咕咕去表達誌願者奉獻的精神。

踏上誌願服務社會的道路,因追求利他使誌願者變得高尚;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追求著自身的完善和精神的豐富,對誌願者的發展也是有益的,實現了利他精神與利己精神的結合。概括地說,誌願者的精神就是奉獻、友愛、互助和進步,高揚著時代的精神,但並不完全排斥誌願者自我需求的滿足。相反,當人們誌願服務社會時,理應都得到相應的回報,即使那回報不是誌願者所追求的,但卻是誌願者事業能夠薪火相傳的內在驅力。如果要求誌願者成為完全的利他主義者,實際上等於把誌願者神化了,那會使誌願服務變成少數人的事業,使更多平凡的人望而卻步。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在尊重誌願者的同時,還應該建立起針對誌願者的激勵機製,為誌願者創造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就業、升職、培訓、表彰等方麵,張揚誌願者的工作業績,給與那些甘於奉獻的人以更多的回報。尤其要幫助那些本身生活就比較困難的誌願者,最大限度地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這樣才能充分地體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德公平原則。假如有人誌願為社會服務、為他人服務,奉獻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不追求物質回報,結果卻落入生活悲慘的境地,不也證明了社會的無情和野蠻嗎?還會有多少人前仆後繼?多少人會堅持奉獻很長的時間?

當前,許多國家的誌願服務活動都十分活躍,具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社會聲譽,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運作機製和國際慣例,成為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和維護社會穩定的一種有效形式,不僅有公益性的誌願服務、社區性的誌願服務,而且有專項性的誌願服務、專業性的誌願服務,並且從法製化、政府化、機製化、全民化、社區化等不同的方向不斷地完善和發展。1971年,聯合國誌願者組織正式成立,其宗旨在於動員具有獻身精神並有一技之長的誌願人員,幫助發展中國家盡快實現發展的目標。1985年,第40屆聯大確定:從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為“國際誌願者日”。20世紀90年代,幾個重要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始研究設立國際誌願者年的計劃,並呼籲國際社會對誌願者的成就給予認可。後來,國際誌願者年計劃得到了聯合國123個成員國的支持,並通過決議將2001定為國際誌願者年。從此,誌願者(Volunteers)作為一個沒有國界的名稱,專指那些不為任何物質報酬、自願為改進社會而提供服務、貢獻個人時間及精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