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灶君與八仙(1 / 2)

神話中的“八仙”,原皆凡夫俗子。因一心向善,遵行天理,機緣巧合,修成了正果。不過,在得道之初,還未列仙班。想步入天庭,必須功德圓滿,所以尚待修行,需要時日。既然得道,就有了變化之功,視通萬裏,能上天入地,懲惡揚善、扶正祛邪,自然都是不在話下的。這八個人的名字,家喻戶曉,即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他們或聚或散,居無定所,有時獨來獨往,有時風雲際會,常去嶗山,在上清宮落腳。不管是練功論道,還是休息補氣,經常離不開煮水泡茶,因此也免不了動火燒柴。灶間裏,有一根燒火棍,仙人們用它往灶裏填柴,日久天長就有了靈性,不僅傾聽眾仙論道,而且目睹眾仙練功,最後竟能集眾仙之長並融會貫通,修成了仙體,具有了法力,並先於八仙往升天宮,被玉帝封為灶君,主管天下煙火,成為大仙。

八仙得知此事,感到驚訝,心有不服。翌日,灶君下界,巧遇八仙,尊稱各位“仙師”,並長揖致謝。那八仙也不客氣,端坐領受,多有傲慢。灶君並不介意,聲稱“公務在身,後會有期”,便想繼續行程。哪知八仙不依不饒,非要比功論道不可。無奈,灶君隻好留步,先席地而坐,講道德經,接受詰問,對答如流;後躲閃騰挪,出神入化,以一當八,戰無不勝。為此,八仙倒身下拜,連稱有眼無珠、冒犯仙顏,請求贖罪。灶君和顏悅色,自稱小仙,連說“不當事”,隨即別過。日後,灶君與太白金星論道,曆陳八仙功德,好話說盡。談及自己,頗為謙卑,仍尊八仙為師,千恩萬謝。金星願聞其詳,灶君才說破天機,言稱:“小仙本為嶗山上清宮灶間的燒火棍兒,任憑人神摔打,慣看正邪兩立,忍受煙熏火燎。幸遇八位仙師,言傳身教,點化小仙修成了正果”。眾仙聞之,皆羞愧難當,無地自容。

灶君成仙離不開機緣巧合,同樣離不開自身的修煉。無論是人是神,或者是鬼是怪,都把燒火棍作為工具,不會當人看,更不會當神看,摔摔打打是免不了的,不被尊重是家常便飯。作為燒火棍,如果把自己當成了神仙,並且要求神仙的地位,十有八九是沒人喜歡用的,因此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增長才幹更談不上了。有時無辜地被別人摔摔打打,要做到不怒不嗔並非易事,需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沒有底氣是抗不住的。宋代的蘇軾在《留侯論》中寫道:“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這裏說的是人中豪傑,必須要具有容忍的胸懷,不能一觸即跳,否則成不了大事。

燒火棍被用來往灶裏添柴,每次都經受著煙熏火燎,所受的磨難是可想而知的。換個角度來看,曆經磨難即經受磨煉,能增加經驗、增長才幹,使意誌變得更加堅強。凡是成功的人,大多經過了艱難險阻,經受過各種嚴峻的考驗,並因此逐漸地成長起來。磨難就像是前進的階梯,渡過一劫,功夫就會精進一步,離成功的目標就越來越近。所有人都希望一帆風順,沒誰願意受苦受難。但人生的路上卻免不了坎坷,除了從容麵對,沒有別的辦法。煙熏火燎可以把燒火棍化為灰燼,也可以把它百煉成精,從而具備抗煙火的功夫。人類的修煉也是一樣的,討厭的境遇可能正是讓人受益的成長環境,隻是人們從心裏麵難以接受它。追求安逸,企盼順利,幾乎是所有人共同的願望,因此成功者寥若晨星。

嶗山上清宮灶間裏那根燒火棍,不動聲色地注視著往來過客,有人有神,有鬼有怪,因此熟知凡間、仙界和地獄的故事,對“三界”的短長了然於胸,可謂眼界開闊、見多識廣。這是它成仙的重要原因,也使它超乎八仙之上。假如它不曾甘居卑微,沒有長期忍耐下的修煉,還能有位列仙班的正果嗎?也許,玉帝老兒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或者接受了燒火棍敬貢的好處,於是天心大悅封它個灶君,卻未必能贏得灶王們的尊敬。可以想見,灶王爺終日工作在基層,熟知凡人的生活,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沒兩把刷子能讓他們服氣嗎?這些小神平時遠離天庭,到了陰曆小年才回去述職,基本上都是“上天言好話,下界保平安”,想蒙騙那灶君還不容易?可別小看了每家供奉的灶王爺,那也都是手眼通天的主兒,誰要是藐視它也會遭殃的。灶君之所以能夠統領無數個灶王,就因為它有過當燒火根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