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飛速發展,但產品的生產工藝水平和技術質量亟待提高。為此,生產的現代化是絕對必要的,流程的現代化、技術的現代化、工藝等方麵的現代化,都必須引起高度的關注。
德國和日本等國家經濟起飛,最初的火車頭都是製造業,尤其是精密儀器的製造,至今仍雄居世界前沿。背後的原因肯定是很多的,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因為他們注重產業工人的培養,不僅在工作母機、大型設備、現代化工具等操作方麵,擁有出類拔萃的技術人才,在手工工藝的掌握方麵也處於世界一流水平。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些的?
國家的教育製度有利於技術人才的培養。以德國為例,國民教育分兩個係列,一是全日製知識教育,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畢業後一般從事公務員、律師、醫生、教師等方麵的職業。二是職業技術教育,通常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分流,進入職業技術學校,采取雙元製教育模式,一部分時間學習理論知識,全部在學校裏完成;另一部分時間進行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有些技能課程在學校的實際操作車間裏進行,有些則需要到企業去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和我們的畢業實習不同,他們的實際操作技能課程是結合著理論教學隨時展開的,走進任何一家職業技術學校,都會看到龐大的實操車間,各種設備、器械、工具,應有盡有。
在西方,很多國家都有技術興國的傳統,產業工人中的高級技師和其他職業的高級人才,在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方麵基本是一樣的,有時比其他職業同層次人才的地位和收入還要高。因此,學習職業技術,從事技術職業,在整個社會蔚然成風。在德國,對職業技術教育有一整套立法,所有企業都承擔著為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提供生產實習的法律責任,從實習工資到勞動保護、師傅帶徒弟等方方麵麵,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職業技術培訓的費用,在聯邦和地方州的財政、稅收、教育等政策中都有明確規定,行業協會也承擔著相應的法律義務。看看德國的職業技術學校,就會了解德國工業發展的底蘊,理解德國產品為什麼會有那麼精湛的工藝。
我們有幾十年改革開放的曆史了,也學習和研究過德國和日本工業發展的道路,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中,也主張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遺憾的是沒有多大的成效,或者說還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一方麵,職業技術教育缺乏投入,也缺少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中央和地方隻限於提出號召,推動的措施則軟弱無力,可供支配的資金少得可憐,企業和其他民間機構則沒有什麼積極性。另一方麵,技術操作職業地位低下,致使職業教育對國民沒有吸引力。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對接受職業技術教育都缺乏認知,甚至把到職業技術學校學習看成是不得已才選擇的就讀學校,很多職業技術學校缺少實操訓練的場地,也得不到社會相關方麵的支持。
在中國的曆史上,技術興國、技術興業、技不壓身等觀念一直也沒有能夠普遍深入人心。時至今日,絕大多數國民還抱持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追求官本位。許多人渴望出人頭地、成名成家,很少有人心甘情願地致力於在職業技術方麵登峰造極。在那些普通勞動者的行列裏,也有一些名副其實的技師和高級技師,但總的說來數量太少,和我們產業工人隊伍的龐大規模比較起來,一點兒也不相稱。為什麼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術工人社會地位太低、經濟收入太少,對大多數國民沒有吸引力。如果做一個“小學生未來誌向”的調查,事先就基本上可以猜到結果,沒有多少人想成為高級技術工人。因為,他們自幼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實際上是藐視普通勞動者的,至少是不希望成為普通人的。
實際上,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這樣的教育是一以貫之的,即使在歌頌著普通勞動者是如何高尚的時候,也很少有人希望自己將來成為一名普通的勞動者,從心裏希望那是別人的事。在現實的引領下,我們希望孩子們有遠大的理想,使他們的目標變得很高,對小的理想則嗤之以鼻。結果呢?當他們開始奮鬥的時候,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實際上遙不可及,但又不甘心去為小理想而奮鬥,逐漸地成為眼高手低的一代。許多人的結局都事與願違,以至於一生都沒什麼建樹。本來,理想遠大沒什麼不對,但理想太大、太遠就難免空洞和不切實際,實現起來也就比較困難,最後想實現小理想都來不及了,甚至連做一個合格的普通勞動者標準都難以達到,這不就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導致的人生悲劇嗎?走進任何一個人才市場,都會看到洶湧的人潮,人山人海,幾乎清一色的學士、碩士和博士,高級技術工則一人難求。實際上,我們的社會急需大工匠,各行各業都渴望有大工匠,他們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