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此調研(1 / 1)

很多單位都有綜合部門,如辦公廳或辦公室。通常情況下,綜合協調部門的工作都很繁雜,沒有特別突出的專業性,業務卻具有全麵性,涉及的事務五花八門。時下,這類部門最怕的是上級調研。

上級的調研,包括上級領導的調研,也包括上級部門的調研,幾乎讓下級應接不暇。可能是為了了解基層、體察民意,領導經常要到下麵走走,不僅要看看,而且要聽聽。通常情況下,上級到基層不叫視察,而叫做調研,這樣顯得深入實際,而且有互動,像個聯係群眾的樣兒。作為下屬單位,一般都很重視“彙報”這場戲。為了表演得好,總要進行一係列準備,尤其要寫好“劇本”,也就是那份彙報材料。因為,有些上級的領導很忙,說幾句話就走,沒有多少調查的工夫,研究就更是談不上了。寫在紙上,為的是讓領導和他身邊的人帶回去、慢慢地看,這樣的用心可謂是良苦的。遺憾的是,很少有領導會認真地翻看,回去後就不知道壓在哪摞資料下邊了,下屬單位白忙乎一場。

上級部門的調研,通常是十分頻繁的。隻要有領導說一句話:“你們了解一下這方麵的情況”,就可能成為職能部門調研的課題。有些情況不久前調研過,隻因為最近又有領導問了,所以會再一次進行調研,有時不同的部門輪番著調研。盡管“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籬笆還是那段籬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隻要是有了調研的活動,就說明對領導所說的話很重視,即使沒什麼新鮮事兒,調研報告一定是新寫的,這就足夠了。於是,每個部門都調研,隔三岔五就調研,調研的內容大同小異,調研的和被調研的心照不宣。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可誰也不去捅破那層窗戶紙。認真地寫,認真地編,認真地評價,認真地呈報。除非真有特殊的意義,沒有人在心裏特別當回事。假如有領導一目十行地翻過,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說實話,時下的調研與以往不同了,許多調研近似於演戲,有些完全就是扯淡!建國初期,毛澤東、鄧小平、陳雲等革命家,為了搞好土改,深入農村、深入農戶,盤腿坐在炕上和農民嘮家常,在田間地頭兒聽農民說話,吃喝拉撒都了解到了,製定的政策就非常有針對性。現在還有多少人這樣調研?不能說沒有,但肯定已經不多了。現在,很多單位的領導和部門,調研的過程通常是這樣的:先發個通知,說明要調查哪方麵的情況,有時要說明需要哪些人參加;下屬單位接到通知後,首先要準備彙報材料,各部門、各單位分別撰寫並報送,由辦公室進行彙總“研究”,有時叫“統稿”;上級調研的人來的時候,與被調研單位的人兩排對坐,官職與座次一目了然,由被調研單位的人念那份彙報材料。

彙報材料是下麵人寫的,然後轉化為上級調研的成果。有時候,調研人也會走一走、看一看,或者找幾個人問一問、聊一聊,翻看一些基礎資料,但這些都是輔助性的工作。如果下麵有幾個單位,調研一圈兒後就會拿到幾份材料。帶回去進行“研究”,把它們捏在一起,或者有取舍地進行組合,調查研究報告就這樣出籠了。假如發現還有缺失,不妨再發一個通知,讓有關單位再報個補充彙報材料,補充說明遺漏的情況,然後再把它糅進調研報告,也就齊活了!不難看出,這樣的調研是全新的模式,與傳統的調研有根本的不同。什麼調查準備、調查類別、調查方法,什麼深入實際、蹲點調查、解剖麻雀,統統都成了可有可無的。即使采用量表和抽樣等調查手段,基本上也是走形式而已。

毫不誇張地說,時下上級對基層的調研,有些是勞民傷財的作秀,對工作規律的把握和對存在問題的解決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一切都是圍繞著基層撰寫的那份“彙報材料”進行的,最後形成的調查報告也是在那份“彙報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有時幾乎原封不動。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究竟怎麼樣?隻有被寫進“彙報材料”時,調研的人才能夠有所了解,通常是寫多少就了解多少,寫多深就了解多深,有時寫了也是白寫,調研人是無法了解到真相的,充其量不過是個編輯的角色,鸚鵡學舌、掛一漏萬,對規律的把握更談不上了。調查著別人的調查,研究著別人的研究,如此調研後形成的報告,怎麼會對工作有指導意義呢?假如層層摻假,回避問題,最後的調研成果不就近乎於瞎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