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會說話(2 / 2)

時下有許多官員,隻會說官話,不會說“人話”,說出的話都是幹巴巴的,有時還是硬邦邦的。即使說得很對,也讓人難以理解,接受起來就更加困難。為什麼呢?因為官氣十足,把自己放在命令發布者或決策製定者的位置上,不在意公眾的思想和感情,缺少對信息傳播的研究。實事求是地說,有些官員都是政治上的精英,表達能力也是出類拔萃的。如果能認真地研究公眾的心理和需求,把話說好是沒什麼問題的。問題在於他們心裏有官,卻目中無人,習慣了說官話,在意傳達官方信息的準確性,卻忽視了怎樣說話公眾更容易接受。

有時候會聽到這樣的話:“要領會領導的意圖。”為什麼領導不能把“意圖”說清楚,反過來讓人去認真領會呢?假如不便說清楚,有意把話說得模糊,自然是需要人們去領會;有時領導隻講原則和要點,也需要人們去領會,從而把握精神實質。諸如此類的情況,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本來可以把話說清楚,結果卻說不清楚,那就屬於不會說話。很多情況下是不需要講官話的,如果講了官話,就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才需要大家去領會。說話需要領會,就難免有領會不到、領會不了和領會錯了地方,無疑將增加落實的不確定性。

無論是哪級的官,說話時都應該推己及人,盡可能說那些讓人容易聽懂的話。如果隻從官的角度去說,有些人就聽不懂,有些人則不願意聽。有些官員講話和接受訪談,充斥著套話、空話和廢話,除了穿靴戴帽,還有很多製式語句,關鍵之處則如同念經,怎麼可能讓人入耳、入腦、入心呢?作為官員,肯定要講官話,否則就不成其為官。但是,要想讓大家理解官話,必須把官話轉變為“人話”,讓人喜歡聽、都能聽得懂、人人都可能接受,盡可能減少排斥。否則,講了也是白講,甚至還會讓人們對政策失去信心。

不能不說,現在官員的話風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大話、空話、套話、廢話等明顯見少,不乏娓娓道來,也不乏懇切實在。然而,會說話的官員還屬於少數,多數官員依然隻會講官話。即使接受采訪時說的話,也讓人感到很空、很假、很無奈。在會議上作報告或者發布政策信息,不可能做到聲情並茂,必須注重嚴肅和嚴謹。但凡屬於宣傳政策、解釋政策的話,包括接受記者采訪或媒體訪談,完全可以力求口語化,生動活潑,用大眾都能夠聽得進去、都可能接受的話去說。

比較外國官員和港台官員們說話的風格,就會看到我們內地有些政府官員說話方麵存在的差距。社會製度不同,說話的內容肯定有不同,但說話的方式未必就一定要有很大的差別。說話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要讓受眾能夠理解和接受。如果官員們對受眾的需求缺少研究,不能充分地考慮到受眾的一般情況和具體情況,隻會說官話,不會說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話,說話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現實中有些官員不會說話,不是小事,而是大問題,亟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