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會說話(1 / 2)

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在動物世界,彼此溝通的媒介很多,包括氣味,包括姿勢,也包括發聲,唯有人類能夠說話。說即是發聲,話則是語言。通過說話表達思想,這是其他動物不具備的能力。實際上,話的外延超出了說的範圍,包括有聲的,也包括無聲的,不僅可以說出來,而且可以寫出來,還可以通過無聲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接收話的器官就不僅有耳朵,還可以用眼睛看。文字、表情和姿態等要素,也都成了溝通的媒介,因此也就有了寫的“話”、看出來的“意思”,還有說話的“弦外之音”。

比較而言,思想似乎簡單,說話則顯得很複雜。同樣的思想,可以通過不同的話來表述,用不同的話去說。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或者叫載體。溝通時話說得不好,叫做詞不達意,思想的傳播就會遭遇障礙,讓人聽不懂,或看不明白,甚至引起誤解。有時候,語言的混亂是因為思想混亂,沒想明白,所以說不明白,也寫不清楚。即使是明確的思想,有時也未必就一定能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主要是因為有時候語言的貧乏。從這個意義上看,思想決定著語言,具有創造性,可以通過不同的語言來表述,語言隻是表達思想的工具。

人際之間的溝通,說話是為了表達思想。不管是用語言工具還是非語言工具,都是為了讓人明白、理解、接受。別人不知道你究竟是怎麼想的,隻能通過你的言行來判斷你的思想。首先是聽你怎麼說,然後是看你怎麼做。如果想得很好,但說得不好,別人就會認為你想得不好,於是判斷你思想有問題。可以等待你用行動來證明,那需要很長的時間,許多情況下是來不及的,於是就有了不理解、誤解和拒絕接受等溝通的後果,從而造成很多事與願違的人際隔閡、矛盾和衝突。因此,學會說話,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必要的。

有人提倡“怎麼想就怎麼說”,說的和想的一致性較高,被誤解的可能性也就小,反映出個性的率真和實在,不能不說是正確的溝通方式。問題在於溝通中有情感因素介入,過分地直白有時讓人不容易接受。當思想契合程度較低的時候,或者當對方缺乏包容的時候,話說得不好容易引發情感上的排斥,由思想差異演變為人際衝突。生活中那些說話直來直去的人,不在乎別人有什麼樣的感受,襟懷坦白、直抒己見,常常會造成緊張的人際環境。從本質上說,他們不是壞人,隻是不會說話,或者說過分地自我。

思想的表達總是麵對著傳播的對象,赤裸裸地袒露未必就能贏得尊重。因此,說話要講究清晰、明快,也要追求打動受眾,不僅要合理,而且要合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於是有人進行專題研究,提出一係列說話的藝術,洋洋灑灑,堪稱大觀。實際上,說話的要領並不複雜,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用對方能夠接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說話的根本性藝術。其中包括兩個要點:一是要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二是要知道應該怎麼說。難點不在前者,而在於後者。為此,必須了解聽話的對象,包括了解他們的思想和情感。

作為平民百姓,是否真的學會說話,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最好能夠自覺地加以修煉。即使不會說話,受害的可能是自己,充其量不過是波及到周圍的人,基本上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在人際溝通時也不必太認真。作為官員,學會說話是基本功訓練,任何時候都不能等閑視之,否則就難以很好地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因為,官員們所說的話,反映著組織或政府的意圖,未必一定是自己所想的,說話的難度也就加大了。要清楚地表達官方的思想,首先自己必須理解,然後要力求使公眾能夠接受,至少要選擇不會使公眾反感的方式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