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運動員都有自己的觀眾,背負著自己觀眾的希望。賽場上運動員的拚搏,不僅僅為了自己享受成功,也為了贏得觀眾的尊敬和讚揚。如果不論成敗,都會贏得同樣熱烈而真誠的掌聲,那競爭還有什麼意義?站在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高度,運動員參與競賽不是為了勝利,是為了“更高、更快、更強”!首先是和別人比,比別人“更高、更快、更強”;然後才是跟自己比,使自己變得“更高、更快、更強”。無論是同別人競賽,還是同自己競賽,競賽的結果自然有成敗,隻要參與競賽,就已經足夠了,這是對運動員的總體要求,也是運動員應有的理念和競賽態度。觀眾呢?觀看奧運會的賽事就是參與奧林匹克運動,同樣應秉持“重在參與”的精神。說到觀眾如何鼓掌,情動於中而形於外,隻要發自內心就好,想給誰鼓就給誰鼓。看到精彩處,即使是對手,觀眾也會報以掌聲。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曆:有的運動員摔倒了,爬起來繼續比賽,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往往會感動所有的觀眾,於是贏得一片喝彩。所以,不要低估觀眾的智商。
當然,賽場觀眾席上的表現,從來都不是盡善盡美的。外國有足球流氓,中國有球場上的“國罵”,都屬於賽場上的不文明現象。為自己心儀的運動員喝彩是自然的,但故意為別的運動員喝倒彩就屬於不文明現象。所以,應該批評那些賽場觀眾席上的不文明言行,而不應該為使人看起來文明而對觀眾提出不切合實際的要求,更不應該讓觀眾在為誰而鼓掌方麵去造假。李寧、杜麗都有過成功,因此贏得過鮮花和掌聲。他們也都有走麥城的時候,有的人理解,有的人不理解。理解的給與鼓勵,不理解的表示失望,這不都是十分正常的嗎?如果要求所有人在他們失敗時也都報以掌聲,是不是有點差強人意了?凡是競賽,總有勝負之分,無論運動員還是觀眾,麵臨成敗都很難保持同樣的心情,這就是所謂的平常之心,平常人的心情就是這樣的。要求觀眾理性地看待競賽的成敗,實際上是要求大家理性地對待成敗,別把成敗看得太重,保持平常時候的平靜,不要使自己的情緒大起大落。這樣的要求其實是很高的,希望的是一種不平常的心態,談何容易?平常心就是該高興就高興、該鬱悶就鬱悶,但卻不要太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