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中國的年輕人去北歐的某個國家做訪問學者,周末到當地的教授家裏做客。教授有個五歲的女兒,長得非常可愛。這位中國的學者禁不住地當麵誇獎小女孩兒:“你長得真漂亮,真可愛!”孩子離開後,教授對來訪者說:“你這樣誇獎我女兒對她是有傷害的,你應該向她道歉!”作者十分尷尬,非常不解:“我誇獎她是好意,怎麼會傷害她?”教授顯得很嚴肅:“你可以誇她的微笑和禮貌,不應該誇獎她長得漂亮。因為,長得漂亮,不是她的功勞。孩子還小,不懂得分辨。你這樣誇她,會讓她誤解,以為長得漂亮是她的本領。一旦她以為長得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那些長相平常或醜陋的孩子。這對她的成長沒什麼好處,隻能造成傷害。”後來,這位中國訪客向他的女兒正式地道歉,並對她的微笑和禮貌進行稱讚,孩子很高興,教授也很高興。
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開始時覺得那個外國教授挺矯情。不就是一句讚揚的話嗎?用得著較真兒嗎?何況,來訪的畢竟是異國客人,要求他向一個五歲的孩子道歉,是不是有點兒失禮了呢?但仔細地想想,覺得東西方在文化上確實有差異。僅從教育孩子的理念上看,那個外國教授的觀念無疑是正確的。反過來,我們中國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往往缺乏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有時候顯得十分隨意,形成了許多不良的教育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無益的。比如說誇獎,幾乎都是張口就說的,而且經常逮著誰就誇誰,許多情況下是言不由衷的。說得好聽點兒,那叫做客氣;說得難聽點兒,就叫虛偽。即使在成年人的交往過程中,大家也習了慣順情說好話,耿直的話往往是討人嫌的。誇獎孩子,主要是為了讓大人高興,有誰考慮過孩子會怎麼想?避免傷害就更談不上了。
有些家長愛慕虛榮,從小教孩子跳舞彈琴、背詩作畫,很少想到孩子是否喜歡,也不考慮孩子是否真的能理解。隻要學會了照葫蘆畫瓢,家裏來了客人就讓孩子表演。接下來會得到客人的讚揚:“哎呀!這孩子真聰明!”“跳得真好!”“畫得真好!”“彈得真好!”“背得真好!”大人聽了就感到很舒服、很自豪,似乎就證明了教子有方!這不僅滿足了家長的虛榮心,而且培養了孩子的虛榮心。假如有人問一問孩子:“知道‘欲窮千裏目’是什麼意思嗎?這首唐詩寫的是什麼意思?”許多孩子是回答不完整的,即使能回答也未必真的理解了。如果有誰指出孩子的錯誤,大人十有八九是不會高興的,孩子也會有受挫的感覺。
在中國的家庭裏,孩子都是獨生子,這使家庭教育麵臨許多特殊性。如何使孩子健康地成長?應該教給孩子一些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現在還看不到深入的研究成果。幼兒園裏,幼教們教著孩子們兒歌:“小白兔兒,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這樣的歌詞,能教會孩子認識兔子的形象,練習吐字發音,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呢?恐怕很少有人去研究。在家裏,孩子不小心磕碰到茶幾,哇哇大哭。媽媽應該怎樣哄孩子?很多人會對孩子說:“寶貝兒不哭,媽媽打它(指茶幾),誰讓它把我的寶貝兒碰痛了?”從小就培養著孩子推過攬功、不善於自省,長大後難免以我為中心,出了問題就怪罪別人。現在有些年輕人,在有些孩子的身上,具有與群體和社會格格不入的特征,包括對挫折的承受力很低,也包括以我為中心的意識,怪誰呢?家庭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