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直截了當地提出建議或要求,不容易被別人接受,弄不好還會使自己陷入尷尬。於是,有的人在有些時候,不會直接用自己的觀點去影響別人,而是精心於構建那些能夠產生自己那樣觀點的前提條件,包括旁敲側擊、循序善誘,也包括製造輿論、設定場景,使被影響的對象置身其中,讓他親自接受那些設計好了的條件所承載的信息,從而產生設計者所希望的思想,進而產生有利於設計者的行為。通常情況下,我們把這種影響別人的方法叫做“設套兒”,類似於設計捕獵動物的陷阱。
很顯然,設套兒有點像耍陰謀詭計。通常情況下,設套兒的人心機較深,他們不去明白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是不留痕跡地讓別人形成符合他們意願的思想或行為,這樣可以避免自己承擔任何責任。那些被別人所設計的思想條件所影響的人,我們可稱之為“套兒中人”,他們入了套兒或上了套兒卻渾然不知,以為一切都自然而然,並不知道所處的環境是被人設計過了的,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思想和行為的獨立性。
我有個朋友,在一個集團企業的母公司任董事長,集團裏一個三級公司的領導人A,想到二級公司任副總經理,二級公司領導班子卻沒有這樣的意向。偶然的機會,A認識了在我朋友身邊工作的B,並且攀上了校友,漸漸地過從甚密,從吃飯聊天到逢年過節表示點兒“意思”,使B感恩戴德、無以為報。為了還A的人情,B開始幫助A在我朋友麵前做了許多鋪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朋友的思想,使我的朋友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錯覺,以為A人才難得,堪當重任。
根據我朋友的回憶,有三件事情讓他印象很深,也是他“上套兒”的三個關節點。有一年,B參加了年終對二級公司班子的考核,回來後向董事長彙報,其間說到了A所在二級公司有些中層幹部對二級公司領導的評價,其中有“二級公司領導班子成員應該多從基層主要領導中產生”的建議,並且列舉了幾個可供選擇的人選,其中就有A。這種建議並不新鮮,我朋友當時也沒有在意。後來又多次聽到那個二級公司在用人方麵的一些說法,都是講“不重視提拔基層公司‘一把手’”的意見,逐漸地引起了這位董事長的重視。
有一天,B陪我朋友到外地視察,手裏拿著一本企業內部刊物,非常專注地閱讀著一篇文章。我朋友問他:“有什麼好文章?”B答道:“這裏有一篇關於成本管理的東西,所說的觀點好像和您的觀點一致”,並且隨手遞給了我朋友。路上沒什麼事情,我朋友大致地瀏覽了一遍,果然和他的想法非常相近。尤其是對存在問題的分析,有些話說得很深刻。便問B:“這個A是哪個單位的?”B佯裝不太熟悉,介紹了一些所謂的“道聽途說”,加深了我朋友對這位素未謀麵的A的印象。
後來是春節,領導要照例到生產一線去慰問員工,B參與了慰問對象的選擇,A所在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榜上有名。朋友到那裏聽取基層領導彙報時,A說得頭頭是道,表現出了寬廣的視野、果敢的氣魄和務實的精神。再看看生產車間,一切井井有條,管理規範健全。慰問期間,A全程陪同,給我朋友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對A所在二級公司不滿意的地方,在A那裏卻聽到了很好的改革建議或改進思路,這使他這個做董事長的喜出望外,在後來的好幾次會議上對A褒揚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