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過朋友兩段信息,講的是生活應有的態度。一段說生活要“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另一段說“順水推舟,這個世界真美好;逆水行舟,這個世界真愁人”。朋友是學物理學的,聲稱這是學物理的人遵循的道理。過去,我很羨慕學物理的,以為他們知道很多物理學原理。看了這兩段信息,才知道物理學並不深奧,有些就像是小兒科的道理。
其實,朋友的話是沒什麼錯的,生活中四處都是物理現象,自然是遵循物理學原理的,隻是我們渾然不知,或者根本沒太在意。不過,“順勢而為”和“順水推舟”,似乎都強調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實際上說的不是一個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不能認識那個“勢”?是否有必要去推那個“舟”?麵對簡單的事情,比較容易把握態勢,水裏推舟順著來也比較省力氣。不過,有時候事情沒那麼簡單,很難把握其發展的態勢,要“順勢而為”就未必能夠做到了。
行船也是如此,不能總是順水而行。比如,從上遊到下遊,順水航行沒有問題。即使想逆水而行,也沒有可能,因為方向就擺在那裏,逆流而上會南轅北轍。如果從下遊到上遊去,想順水推舟能做得到嗎?肯定如同癡人說夢。所以,道理都是有限製條件的,隻說結論聽起來正確,實際應用起來可能很荒謬。對行船而言,順水還是逆水取決於目的地,並不取決於水流的方向,也不能計較省力還是費力。如果隻在乎“順水”的意義,在乎節省力量的重要性,離目的地就會越來越遠,最後的感覺就會倒轉過來,不是覺得“這個世界真美好”,而是“真愁人”。
從到達目的地的角度來看,有時需要順水,有時必須逆水,隻要能在最短的時間裏到達目的地,就屬於行船時的正確選擇。片麵地強調“順水推舟”,似乎就顯得眼界狹窄了,有時可能是不折不扣的錯誤。其實,到達目的地有多種途徑,並非隻有水路一種。現代的交通工具很發達,有時水路並不是捷徑,總不如飛機那樣快捷。即使從安全的角度來考慮,公路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古代沒有飛機和汽車,可以騎馬或徒步旅行,貨運也可以車拉肩扛,都比行船更加安全,為什麼非要“順水推舟”呢?在水中推著船玩兒,順逆也是相伴的,推出去多遠,就要推回來多遠,怎麼可能總是順水順風?
就人生而言,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寬,做出正確選擇的機會才會比較多。很多事情,如果就事論事,講出的道理百分之百正確,照此辦理也會收到好的效果,但放在更大的背景中去看,說不定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利益的權衡,最忌諱的是目光短淺、因小失大。首先要具備分辨大小的能力,然後才可能做出正確的取舍選擇。有些選擇是眼下能得利的,卻會損害長遠的利益或更大的利益,必須堅決地予以放棄。有些順理成章的路徑,對企業發展來說可能是歧路,一定要避免誤入歧途。
“順勢而為”和“順水推舟”,在生活中踐行似乎比較容易。然而,對形勢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判斷力的人不是很多,也很少有人具有“逆水行舟”的膽量和氣魄。因此,成小功、得小利者眾,成大功、得大利者寡。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複曾經說:“堅持是一種美德,放棄何嚐不是一種智慧。重要的是能夠分辨什麼應該堅持,什麼應該放棄。最好是做到:為興趣而堅持,不因困難而放棄。”對於“勢”和“水”,首先也需要正確判斷,分辨出“什麼應該堅持,什麼應該放棄”,而不能籠統地說順還是不順。
人生也好,企業也好,順和不順都是常有的事,也是常有的行為選擇。選擇了順從,生活和事業不一定就平順;選擇了不順從,生活和事業不一定就不順。關鍵在於選擇是否正確,行動是否合乎客觀規律。順勢順的是規律,順水順的也應該是規律。如果目的地就在上遊,逆水而行是免不了的,就應該順從逆水的規律。這種情況下,逆的是水,遵循的則是規律。任何事情都有規律可循,難的是能不能把握規律。按照中國道教經典所闡述的原則,規律就是“道”。有大道,也有小道。做人做事都要遵道而行,順的是道,而不是事。
當人們身處逆境的時候,或者事情不順心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擺脫現狀,無計可施時才順其自然。這裏說的自然就是事情本來的趨勢,改變不了又有什麼辦法呢?隻能是接受,最好能坦然接受。可見,改造自然是優先的選擇,順其自然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把自然理解為規律,順其自然就是順應規律,做事時就未必呈順從的姿態了,而是要依照規律的指引。“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人們不得已逆水而行時,順水實際上是違背規律的,就等於放棄,積極的態度則是劈波斬浪、一往無前。改造自然或逆水行舟,都需要付出許多代價,有時難免遭遇失敗,但卻展現出人類的能動和力量。正如存在主義哲學家說的那樣:“即使奮鬥變成徒勞,追求本身也是幸福”!